沙丽霞李大(辽宁省普兰店市中心医院内三科辽宁普兰店116200)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6-0265-01
【摘要】目的通过对形态学的观察发现MDS和MA的鉴别点,以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通过10例MDS及MA患者外周血象及骨髓形态学观察比较,找到差异及鉴别点。结果MDS与MA均可为大细胞性贫血,但又各自有其特点,仔细观察,可以鉴别。结论MDS与MA存在形态学上可鉴别点。
【关键词】MDSMA形态学
MDS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出血现象、全血细胞减少、或两系或一系血细胞减少,骨髓多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个别减低,三系血细胞可见明显病态造血现象,有相当多的患者转化为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DNA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组贫血,其特征是受累细胞核与细胞浆发育不同步,骨髓造血细胞形态表现为幼红细胞和幼粒细胞的巨幼变,外周血可见大红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部分患者出现全血细胞减少。
1临床资料
1.1对象MA10例:形态学诊断MA,检测VB12及/或叶酸减低,并通过补充VB12及叶酸后贫血好转,回顾性研究形态学特点。
MDS10例:依据WHO的MDS分型标准(2001),去除RARS及RAEB型(因该例型易诊断),经补充VB12及叶酸实验性治疗后无效的患者。
1.2方法血片及骨髓片瑞氏染色
1.3结果
1.3.1外周血10例MA中,单纯贫血3例,合并WBC减少2例,合并PLT减少2例,全血细胞减少3例,全部MCV>100fl,均可见大卵圆形红细胞,可见有核红细胞7例,巨大血小板2例,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6例。10例MDS中6例全血细胞减少,2例单纯贫血,2例贫血合并WBC减少,2例贫血合并PLT减少,8例MCV>100fl,2例MCV正常,红细胞为大圆形的,红细胞大小不等,6例可见幼红细胞,3例可见幼粒细胞,2例可见巨大血小板。
1.3.2骨髓象10例MA均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以巨早、中幼红细胞为主,细胞大,染色质疏松,可见双核及分裂象巨幼红细胞3例,粒系巨幼变8例,巨核细胞分叶过多7例。10例MDS中增生减低2例,活跃6例,明显活跃2例,可见多核各阶段红细胞6例,细胞大,巨幼样变,呈大圆形。粒细胞环形核1例,多核核间无连接1例,颗粒减少2例,增多1例,核浆发育不平衡5例,原始粒细胞增多4例(<5%)。巨核细胞可见淋巴样小巨核2例,大的单圆核6例,多圆核4例,奇数核5例,巨大血小板6例。
2讨论
MDS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以病态造血为特征,一般病态造血>本系10%,有恶性转化倾向,对治疗反应欠佳,检测VB12及/或叶酸不减低,故补充VB12及叶酸无反应。而MA为VB12及/或叶酸缺乏所致,补充VB12及/或叶酸后骨髓巨幼红细胞24小时内可见变化,48小时后骨髓巨幼变消失,粒系恢复较慢,需10-14天,网织红细胞治疗后4-6天开始上升,7-10天上升到最高值,HB随之上升,白细胞和血小板多在1周左右恢复正常,一般2个月HB恢复正常。MA及MDS均可为大细胞性贫血,但总结各自形态学特点如下:MA外周血的大红细胞为大卵圆形,可见异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消失,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者>5%,如见6叶者,更应考虑MA,严重者可全血细胞减少,可见大血小板。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各系均呈巨幼变特征,可见双核或多核巨幼红细胞,胞核发育落后于胞浆,核染色质疏松点网状,缺乏浓集现象“老浆幼核”,可见巨晚幼粒细胞、巨杆状核粒细胞,核也大且结构疏松、肿胀,可见“u”型巨型杆状核,胞质内颗粒减少,可见空泡,巨核细胞体积大,分叶过多。MDS外周血大红细胞多为大圆红细胞,可见有核红细胞,红细胞形态有异形,大小不等,偶见嗜多染、点彩红细胞,多数患者的WBC减少,少数可增多,可见幼稚细胞。血小板多有减少,程度不同,可见巨大血小板,个别外周血可见淋巴样小巨核。骨髓象可见增生活跃,亦可见增生极度活跃及低下者,红系过多或过少,核分叶或核碎裂或核型异常,巨幼样变,成熟红细胞有点彩或嗜多色性,染色不均匀,以奇数核和巨大红细胞最具诊断意义。粒系细胞颗粒过多、过少或无,中幼粒等各阶段粒细胞有双核,成熟粒细胞胞浆嗜碱,核分叶过多或过少,核浆发育不平衡。巨系可见淋巴样小巨核、单圆核小巨核、多圆核巨核细胞及大单圆核巨核。
仔细观察外周血象及骨髓象,是可以鉴别的。
参考文献
[1]肖志坚.血液疾病诊治策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7,127-128.
[2]浦权.实用血液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0-190.
[3]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15,157-158.
[4]肖志坚.血液病合理用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