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策略

李小平

李小平(四川省乐至县教育局,四川乐至县641500)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169-01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已不再是唯一目的,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活动的始终。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介绍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三、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

关键词: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人文精神;渗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已不再是唯一目的,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活动的始终。因此,语文课堂应该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索;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充满浓浓的人文关怀,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往往以感情著文,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涌动着作者感情的波澜,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利用阅读教学,找准切入点,让学生熟练地掌握默读、诵读,浏览、精读的方法,在阅读中去感受和领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寻找课文中的自然美。

作者在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观点。“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写景的课文,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而且要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生活情趣,提高美的鉴赏能力。如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中的景物描写,充分反映了大自然的美。通过对课文内容中自然美的挖掘,能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二)体味课文中的社会美。

在课文中,表现人物伟大品格、崇高思想感情的文章最容易激发学生的美感。语文教师就必须着力挖掘课文中体现社会美的底蕴,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审美观念,正确地区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如《勇气》的人性美、《背影》的人情美、《谈骨气》的人格美、《岳阳楼记》的情怀美、《我的叔叔于勒》的批判美,从不同侧面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是帮助这些尚不谙世事的青少年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不可或缺的间接经验,是他们茁壮成长所必需的精神养料。

(三)挖掘课文中的创造美。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显示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作品,尤其是有关园林、建筑等题材的作品,写得极富魅力。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领学生对创造美的理解。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等,让学生体会中国建筑的创造美。

(四)探究课文中的艺术美。

语文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比较好的优秀之作,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丰富的美育资源引导学生挖掘艺术美,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美学现象,提高他们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特别是古代写景诗词,艺术性很高,常用一两个诗句就画出一幅鲜明的图画,造成一个个令人难忘又美好的境界。如王维的《山居秋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也正如此,不少优秀的学生正是在某一课的美育的感召下,灵魂深处有了极大的震撼与触动,促使他们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塑造了崇高的人格。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精神活动,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范。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渗透人文性。

(一)放开手脚,让学生写“放胆文”。

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让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还学生一种真正的心灵自由。学生的文字应该是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色彩。

(二)联系实际,让学生写“感恩文”。

为了学生在写作中进行自我教育,老师应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有系统的训练,以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首先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博大真挚的仁爱心肠和责任感,然后让学生有意识地描写邻里的互助,同学的情谊,老师的关爱等文章,懂得他人给予自己的一份爱心,懂得去关爱自己身边的人,进而引导学生尊重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好人。在通过爱心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后,教师要因势利导,把这种责任感化作求知成才的原动力。

(三)有效评价,让学生有“成就感”。

在应试作文教学的影响下,已形成了一套作文评语模式:句子通顺,条理清楚,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这千篇一律的评语,看多了,不仅激发不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学生甚至连看都懒得看。基于这种情形,应该采用第二人称谈心的形式来写评语,真心倾注教师自己的情感,充满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成就感。

三、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精心设计每次活动,对学生视野的拓宽、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情感的荡涤、品格的完善都有着莫大的作用。以《到民间采风去》的教学为例:

1.把学生分成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汇报小组,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2.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风土乡情小组课堂汇报演讲。

3.安排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交流,谈感悟。

持久的活动教育,显然优于苍白的说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文化和艺术,感受到人间有爱,感受到世界是如此的美丽,从此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希望。

初中语文学科性质和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重拾失落的人文精神,用优化科学的语文教育方法给学生创造出生长人文品质的阳光、气候和土壤,以丰富敏锐的内心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影响学生,塑造富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特色的一代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