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风七里散预防小儿热性惊厥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小儿惊风七里散预防小儿热性惊厥疗效观察

闵小波

闵小波(重庆市江津区中山镇中心卫生院402276)

【摘要】目的临床应用小儿惊风七里散对小儿热性惊厥预防与治疗。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于我院就诊诊断热性惊厥患儿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予常规抗炎退热、抗惊厥药、治疗原发病;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儿惊风七里散治疗。比较两组之间治疗1周后的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48例出现惊厥复发者18例,占37.50%;观察组48例,出现惊厥复发者8例,占16.67%;对照组出现癫痫5例,占10.42%,观察组出现癫痫2例,占4.17%。观察组惊厥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癫痫出现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惊风七里散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小儿惊风七里散小儿热性惊厥预防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204-01

热性惊厥(FC)为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是由于脑神经元异常过度或同步放电所产生的突发性、易过性的行为改变。初发年龄1个月~6岁,3岁以下婴幼儿FC发病最多,确切原因尚未清楚[1]。其容易引起癫痫的发作。因此,预防惊厥复发减少患儿的大脑中枢重复受刺激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应用小儿惊风七里散预防热性惊厥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将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于我院就诊诊断热性惊厥患儿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同时排除颅内感染、中枢系统器质性疾病、遗传代谢病、电解质紊乱等所致的惊厥。对照组:男性20,女性28例,年龄范围3个月-6岁,平均年龄1.6岁。观察组:男19例,女29例,年龄范围1个月-5岁,平均年龄1.3岁。两组之间性别、年龄等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予常规抗惊厥药:静脉缓慢注射安定(地西泮),每次0.25~0.5mg/kg,速度1mg/min,必要时20min后可重复给药;同时予对症抗炎退热、治疗原发病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儿惊风七里散治疗,1岁以内每日半瓶,1岁以上每日一瓶。

1.3观察指标观察患儿的体温、心率、脑电图变化,记录惊厥复发例数。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对照组48例出现惊厥复发者18例,占37.50%;观察组48例,出现惊厥复发者8例,占16.67%;对照组出现癫痫5例,占10.42%,观察组出现癫痫2例,占4.17%。观察组惊厥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癫痫出现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间惊厥复发率比较[n(%)]

组别例数复发癫痫

对照组4818(37.50)5(10.42)

观察组488(16.67)2(4.17)

注:两组复发率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热性惊厥(FC)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发病前先有高热,体温可达38°以上,甚至超高热41℃以上。小儿热性惊厥的复发率为30%~40%,研究发现发热与惊厥复发的关戏为首次发病时体温越高,复发的机会越小;发作前发热时间越短,复发的机会越大。目前预防热性惊厥复发的方法主要是发热时间歇性给予地西泮,长期口服抗癫药物苯巴比妥或丙戊酸钠维持治疗,而仅口服退热药不能有效预防FC复发[2-3]。同时还应予积极控制原发病的治疗,给予充分能量与水分。本研究96例患儿中,对照组复发率36.50%,观察组复发率16.67%,总复发率43.17%,与文献报道无显著差异。且所有患者体温>38℃,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后体温降低时间不等,本研究猜想可能发热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异常信号的抵抗反应,如果发热持续时间短,大脑就会异常放电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产生惊厥。FC发病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其与遗传、感染、发热、年龄、免疫等有相关性[4],亦与缺铁性贫血、血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血清细胞因子如IL-6和TNF-a、高水平的精氨酸加压素等相关[5],以上均属于热性惊厥的易感因素。

本研究显示对照组惊厥复发37.50%,观察组惊厥复发16.67%;对照组出现癫痫10.42%,观察组出现癫痫4.17%。观察组惊厥复发率以及癫痫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小儿惊风七里散能够有效的预防热性惊厥的复发,使患儿转归与预后改善,同时避免长期使用抗惊厥药或抗癫痫药的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铁城,王伟红.小儿热性惊厥研究[J].医学综述.2007,13(11):845-846.

[2]张月华,马秀伟.热性惊厥的治疗和预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4):1841-1843.

[3]李淑华,胡巢凤.热性惊厥的病因研究进展[J].新医学.2006,37(3);203-205.

[4]丁珍,万经红,于菲.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及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6):3261.

[5]张晓霞.小儿热性惊厥与机体因素关系的研究进展[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J].2008,24(5):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