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生存创造美妙人生———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生存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1

学会生存创造美妙人生———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生存能力

陈茜

陈茜(汉滨高级中学,陕西安康725000)

现实中,好多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不惜花血本创造一切条件改善孩子的学习环境,教育孩子努力拼搏考上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导致有些学生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挫折反应极为强烈。偶尔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就选择轻生或自残;有的学习基础差,虽经过努力,但成绩仍不理想,就对自己丧失信心、悲观失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有的人际关系出现障碍产生焦虑,非但不采取积极的态度调节情绪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苦恼;有的受挫后,自怨、自叹、自恨、自责,一蹶不振。长此以往,他们在巨大的精神压抑中生活,缺乏良好的生存心态,痛苦和郁闷难以排解,美好的人生可能化为乌有。我们就要肩负起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重任。不仅培养他们生存的技能和本领,更要培养生存的浩然志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和未来。而语文作为一门富有人文性的学科,更容易接近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直面挫折,自信、乐观、豁达对待生活

在漫漫人生中,失败和挫折在所难免,只有敢于面对,迎难而上,才会创造美妙人生。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韩信忍得胯下之辱,成为一代名将;刘邦多次被项羽打得大败,依然屡败屡战,最终开创大汉基业;威灵顿兵败,看到蜘蛛结网,燃起胜利的希望;爱迪生在失败中反思,发明了电灯。面对挫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饱经磨难,方懂得珍惜。教师要培养学生直面挫折的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应对挫折,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对他们实施逆境磨炼,积累承受挫折的经验,学会在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从容应对,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及时调整自己,保持自信与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抗挫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向生命致敬,挑战人生极限

史铁生身残志坚,面对失去双腿,失去所爱的人的不幸,克服自身缺陷,用笔开拓了一条坚强的路,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他的《我与地坛》还原了真实生命,给我们指出了生活的方向。“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他对生死的态度。然而,有些同学遇到一点挫折便离家出走,或割腕自尽,或跳楼轻生……试想:一个连自己生命都可以随意摧残或抛弃的人,是多么自私啊!在赏析这些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增强生命意识,学会善待生命,珍爱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彰显人的生命尊严,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海伦·凯勒战胜自身缺陷,成为著名社会活动家;贝多芬双耳失聪,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命运》交响曲;司马迁身受宫刑,发愤著书,《史记》流传千古;库缇斯用手走路,珍惜生命,谱写壮丽人生;保尔面对残疾,坚持理想,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张海迪、朱彦夫等都是在自身残疾的情况下,尊重生命,挑战生命的极限,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三、沟通合作,成就自己

在复杂的社会中,学生的个性也日益凸显,胆小、害羞、焦虑、抑郁、封闭等心理问题已日渐突出,特别是在面临升学、就业等压力时尤为显著,沟通与合作就成为与人相处的必要条件。每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必须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而沟通是要讲究技巧的。触龙为拯救国家,面临可能被赵太后唾面的尴尬,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说话技巧,从生活起居到宠爱儿女谈起,步步深入,最终说服赵太后,解救了国家危难。邹忌从自己被妻子、小妾、客人所迷惑,巧讽齐王,劝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逐渐富强起来。廉颇与蔺相如演绎了“将相和”的佳话。无不缘于成功的交流沟通!相反,周厉王止谤,被流放于彘。

帮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人格意识。只有对其加强生存教育,不断增强合作、生存意识,才能全面掌握生存本领。

四、从容应对,化解危险矛盾的能力

鸿门宴上,刘邦在生死攸关之际,积极主动从容应对,化被动为主动,逃回霸上。在虎狼之心的秦廷,荆轲眼看秦武阳惊惧,可能暴露目标,巧妙化解,消除秦王疑虑,进而接近秦王,使行刺成为可能。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危险无时不有,每个人都要练就应对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化不利为有利,转败为胜,走向成功。

五、提升审美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在纷繁的社会中,学生成长的环境相对较为复杂,同时又正值人生花季,情感易变。此时,学生往往拒绝与家长老师主动沟通和寻求帮助,加之自我排解能力较差,容易造成诸多问题。

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寻找有效的切入点,使情感教育真正融入课堂。人的情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家人的关心、长辈的关爱、朋友的理解、他人的帮助。如《老人与海》里桑地亚哥面对绝境时的勇气和信念;《离骚》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学习中,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与建立健全独立人格相结合,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有意识地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健康的人格,使之与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完善自我、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