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标本的不同状态对血小板检测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血常规标本的不同状态对血小板检测的影响

刘叶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富加中心卫生院620575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检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血标本的不同状态,从而提高血小板计数的精确性。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本院健康体检对象40例为研究对象,用xs500i血细胞分析仪分析与手工计数法,分别检测放置不同时间后的EDTA-K2抗凝静脉血、EDTA-K2抗凝末梢血以及不抗凝的末梢血的血小板数量。结果:用仪器分析法测放置不同时间后的抗凝静脉血的血小板数与手工计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仪器分析法测充分振荡混匀放置10分钟内的EDTA-K2抗凝末梢血的血小板数与手工计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仪器分析法测即刻测定状态下的不加抗凝剂末梢血血小板数与手工计数比较,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不同的样本状态都可用以检测血小板数量,但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的长短、采血部位的不同等都可能(会)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当仪器分析法测得的血小板数与临床不符时,最佳做法是采集静脉血标本用手工计数法复检。若采血困难则可以采集不抗凝的末梢血即刻检测,并积极与临床沟通,以达到消除计数误差提高精度的目的。

关键词:血小板;静脉血;末梢血;抗凝;仪器分析法;手工计数法

实践表明血细胞分析仪的优点是检验周期短、测定速度快、重复性好、准确性高,能提供多项指标及报警信息,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但由于其方法学限制,在血小板计数检测时不能完全排除非血小板有形成分以及血小板聚集物的干扰。为了提高血小板检测的准确性,有研究报道建立免疫学检测[1]或激光散射基础上的血小板检测方法[2]。但由于这类方法的成本较高,难以在基层实验室普及,所以当前基层实验室采用的复查方式主要是以手工计数法为主。但手工计数法程序复杂,对人员要求高,精密度差,耗时较长。如何能在用手工复查前快速过筛提高工作效率是基层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选取2017年1-6月本院健康体检对象40例为研究对象,用xs500i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7年1-6月,健康体检对象共计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入选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男21例,女19例,年龄2-70岁,平均(34.2±2.7)岁。

1.2方法

使用xs500i血细胞分析仪,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使用原装配套溶血剂、稀释液及染色液,仪器经校准,所有质控在控。用EDTA-K2真空采集管采静脉血2ml,将此标本在20℃-30℃时,于不同的时间点用仪器分析法与手工计数法检测分别每份计数3次取其平均值。同时,由技术熟练的检验人员采集末梢血120ul置于EDTA-K2末梢血抗凝管、另120ul置于不抗凝管,不抗凝管即刻上机检测,EDTA-K2末梢血抗凝管及时混匀,待检。

1.3观察指标

在仪器分析法及手工计数法下,对不同采血模式、不同标本放置时间、是否加抗凝剂所对应的血小板数进行对比观察。

1.4统计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将40份EDTA-K2抗凝静脉血和末梢血标本分别在即刻、1分钟、5分钟、10分钟、30分钟用仪器分析法和手工计数法进行计数。结果见表1。

3.讨论

血小板是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以及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功能[3]。血小板检查项目是血常规检验项目的内容之一,是止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可用于初期止血功能异常的筛查。血小板检测的影响因素较多,尤其是血小板的检测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其中采血的过程规范,选用的抗凝剂,采集后的混匀方式、放置时间、保存温度及保存时间等均可对血小板计数产生影响。

本文比较了EDTA-K2抗凝静脉血和末梢血经充分混匀放置不同时间后的血小板计数结果。用仪器分析法测放置不同时间后的抗凝静脉血的血小板数与手工计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仪器分析法测充分振荡混匀放置10分钟内的EDTA-K2抗凝末梢血的血小板数与手工计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仪器分析法测即刻测定状态下的不加抗凝剂末梢血血小板数与手工计数比较,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DTA-K2抗凝末梢血放置时间较短时测定结果不稳定的原因是末梢血在采集过程中血标本被激活产生可逆性聚集或由于穿刺不顺利导致其破坏。血小板聚集是其生理功能,采血过程中穿刺深度不够、过度挤压、动作缓慢、组织液混入、末梢血的循环程度、室温高低、标本混匀方式、混匀不及时、静置时间、采血量与抗凝剂的比例及处于孕期的生理状态和各种疾病引起的血栓前状态等均可引起血小板聚集,易导致临床误诊误治,增加病人负担。

本文中末梢血采集是由技术熟练的人员操作,基本可以保证穿刺深度不够、过度挤压组织液的影响,但在采集末梢血时,仍有与皮肤破损组织结合而激活血小板的可能,而这些影响因素是抽取静脉血标本完全可以避免的。血小板一旦与血管内皮的细胞或组织成分发生接触反应,就会被激活而发生粘附,进而形成血小板聚集。聚集后血小板能抵抗被溶血素的作用,而被计入其它细胞的脉冲范围,最终使血小板的计数偏低。盘状的血小板及时消除刺激因子还能变成循环型血小板,采血过程中形成的血小板聚集体由于脱离了创伤面及EDTA抑制血小板聚集的逐渐作用并经操作者反复振荡,通过振荡作用,打破了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可逆聚集血小板逐渐解聚,血小板形态恢复,血小板由盘状变回球状,伪足回缩到血小板胞质内,血小板相互缠绕的伪足解除形成均匀分布的单个血小板。

另从EDTA-K2抗凝末梢血的抗凝剂来看,抗凝剂是经高温干燥雾化而来,抗凝管的放置过程中抗凝剂中的水分有所挥发,而抗凝剂需先与标本中的水分结合才能溶解才能发挥抗凝剂的作用,故此型抗凝血较EDTA-K2抗凝静脉血需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血小板解聚的作用。故在采血混匀10分钟后进行血细胞计数分析,可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得到更接近真值的血小板计数结果。

虽然不同的样本状态都可用以检测血小板数量,但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的长短、采血部位的不同等都可能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当仪器分析法测得的血小板数与临床不符时,最佳做法是采集静脉血标本用手工计数法复检。若采血困难则可以采集不抗凝的末梢血即刻检测,并积极与临床沟通,以达到消除计数误差提高精度的目的。

基于不抗凝的方法即刻检测血小板与手工计数法检测无差异,对于这种血小板计数的假低值,检验科可以在询问病人有关病史的基础上重复采集病人血标本即刻检测,可避免血小板对抗凝剂的依赖性降低。鉴于以上分析,如果不具备静脉采血条件(婴幼儿静脉采血困难或需多次取血)而需要使用EDTA-K2抗凝末梢血时测血小板时应经充分混匀放置10分钟后再检测。如果怀疑是抗凝剂致血小板降低则可采末梢血用不含任何抗凝剂的稀释液处理后通过仪器分析法测血小板数。如果经以上操作血小板计数仍偏低,则启用手工计数及血涂片估计血小板数。

参考文献:

[1]于凤岭、王世高、朱效茹等,仪器分析法血小板计数警示与手工计数法复查的相关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3):50-52

[2]顾冬冬、任元芳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6):59

[3]刘成玉、罗春丽主编《临床检验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1月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