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娟(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呼吸二科27区江苏江阴214400)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4-0254-02
肺组织及脏层胸膜破裂,空气逸入胸膜腔,形成气胸。气胸使胸膜腔内压力增高,甚至变为正压,引起肺脏压缩,静脉血回流心脏发生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障碍。因肺组织及脏层胸膜(往往由于细微气泡)破裂,或肺部疾病侵及胸膜腔,空气进入胸膜腔称“自发性气胸”[1]。现将我们护理自发性气胸的体会报告如下。
1病情观察
气胸症状的轻重取决于不同年龄,气胸的性质,肺压缩的程度以及并发症有关。张力性气胸起病急,病人除有严重呼吸困难外,还可出现循环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张力性气胸临床表现为突然剧烈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有窒息感,精神紧张,大汗淋漓,不能平卧,口唇紫绀,伴咳嗽、口吐白沫。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如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脉细而快、血压下降。单纯性自发性气胸(肺压缩<20%)患者,症状轻,仅轻度胸痛,活动后感气急,常因X线检查后发现;中度(肺压缩20%~50%)患者,表现为气急、呼吸困难、胸痛、活动受限;重度(肺压缩>50%)患者,表现为明显呼吸困难、气急、口唇及肢端发绀、不能平卧。青壮年症状轻,即使到中度临床表现亦不明显,而老年人轻度气胸即临床表现明显[2]。
2心理护理
要消除患者心理压力,做好心理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先决条件。首先应主动热情接待病人,将病人安置在安静、舒适的病房,帮助其取半卧位或坐位,给予氧气吸入;安慰病人,讲解疾病知识,嘱其绝对卧床休息,不要用力咳嗽、排便。通过及时正确的处理,可缓解气急,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3做好胸腔闭式引流前后的护理
①做好抽气,胸腔置管准备:及时准备胸腔穿刺抽气及闭式引流用物,密切配合医生做好胸腔穿刺抽气,准确测压,根据测压情况及患者肺压缩情况,予抽气或行胸腔闭式引流术。②做好闭式引流护理是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瓶应高压灭菌,最好使用一次性引流装置。引流瓶内放生理盐水或灭菌用水。引流瓶应低于胸腔60cm,不可打翻引流瓶,以防逆行感染。密切观察引流情况,注意观察水柱波动。同时注意观察伤口情况,如发现切口红肿应及时换药。③准确观察排气情况是提供病情动态的重要资料。观察引流瓶内有无气体溢出。肺压缩重,气泡冒出较频繁,随着胸腔内气体的排出,肺逐渐复张,气泡冒出逐渐减少至停止,此时病人自觉症状相应好转(呼吸困难减轻至消失);如果病人自觉症状无明显缓解,此时气泡冒出水柱无波动,则提示引流管被凝血堵塞(可挤压胸管检查)或引流管胸腔内歪曲、胸腔外歪曲、受压、打折、脱出及置管位置不当等,应予仔细检查并及时作出相应处理或及时报告医生处理。④观察皮下气肿,纵膈摆动及急性肺水肿情况是预防并发症恶化的重要内容。皮下有握雪感即为皮下气肿,少量皮下气肿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范围较大,皮下气肿较多时,应按无菌操作,用50ML注射器皮下穿刺抽气。纵膈摆动亦为胸腔闭式引流并发症,但少见。
4氧疗
氧疗是加速自发性气胸康复的措施之一。自发性气胸(不论任何类型)均是吸氧的指征,临床上对中青年患者采用中流量吸氧,视病情来决定吸氧时间,至完全肺复张;对老年患者采用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至肺复张。氧疗可达到加速肺复张提高血氧浓度的目的。
5已病防变
应密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的病情变化是发现老年自发性气胸的关键。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因肺内压高,持续性肺泡过度膨胀可发生肺泡破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往往有肺大泡,在咳嗽、进食、用力排便等诱因发生肺大泡破裂至自发性气胸[3]。曾有一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大便后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口唇、肢端明显紫绀,大汗淋漓,四肢冰凉,脉搏细速,烦躁不安,血压下降,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合理氧疗,对症治疗及心理安慰等,病情迅速缓解。
6健康教育
做好健康教育指导是预防复发不可缺少的内容。自发性气胸以青年及老年人居多,青年人发生气胸的原因大多不明,系特发性;老年人以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居多,因此自发性气胸复发率较高。有资料报道为20%左右,一般在两年以内,尤其是在开始半年内复发[4]。因此,必须做好保健指导以减少复发。注意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屏气的动作(如剧烈运动、负重、用力排便或大声呼喊等);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慢支、支扩、哮喘、肺脓肿等。有2例患者因未重视健康教育,痊愈后即参加体育活动(打羽毛球)及劳动,一个月内复发,其他患者经过认真耐心的出院指导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1]罗谷容.自发性气胸64例护理体会[J].广西医学,2002,24(5):755.
[2]王曾礼,主编.呼吸病诊疗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61.
[3]邝贺玲,主编.内科急症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68.
[4]姚景鹏,主编.内科护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