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黑龙江大兴安岭165000
摘要:通过菌根真菌(Cenococcumgeophilum)对毛榛(CorylusmandshuricaMaxim.)根系的接种试验,初步确定对毛榛幼苗氮磷吸收、分配具有明显作用,各项指标既有增加,也有减少,且大多数指标差异显著。
关键词:菌根真菌;毛榛;氮磷;吸收;分配
菌根真菌和宿主植物—毛榛之间可形成一种互惠共生体。菌根的形成能够有效促进毛榛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株尤其是根系的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提高对病虫害抵抗能力。因此,研究探索菌根真菌对毛榛营养物质吸收的影响,对实现苗木菌根化、提高种实品质与产量、合理开发和培育林下经济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材料
菌根真菌、毛榛幼苗。
2方法
2.1接种处理
将毛榛幼苗移栽入花盆。基质为土壤:蛭石=3:1,125℃灭菌2h。基质中有机质含量2.0%,氮含量1.17g/kg,磷含量13.58mg/kg,钾含量0.27g/kg,pH6。
选长势一致幼苗分为2组(10盆/组)进行接种,一组为对照,另一组接种含Cenococcumgeophilum孢子的菌土,剂量为40g/盆,穴播于根部。接种后温室培养,自然采光,温度25℃,湿度65%。100天后测定全株及根、茎、叶氮磷含量,8株重复。
2.2氮磷测定
全氮和全磷测定参照崔晓阳方法,采用自动凯氏定氮法测定全氮,采用硫酸-高氯酸酸溶-钳锑抗比色法测定全磷。
3结果与分析
3.1氮素差异
氮素含量(%)统计(试验/对照):根(0.30/0.19)、径(0.88/0.78)、叶(1.30/1.35)、全株(0.88/0.82)。
实验表明:根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提高57.9%;径、叶、全株氮含量差异不显著。菌根的形成对毛榛幼苗氮素吸收有一定影响。从幼苗各器官看,经菌根真菌共培养处理的毛榛幼苗:根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菌根真菌对径、全株含氮量影响不同于根,仅略高于对照,差异不显著;菌根真菌对叶氮含量影响与径类似,仅略低于对照,差异不显著。
3.2磷素差异
磷素含量(%)统计(试验/对照):根(0.50/0.33)、径(0.19/0.20)、叶(0.19/0.17)、全株(0.32/0.25)。
实验表明:根、全株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提高51.5%、28.0%;径、叶磷含量差异不显著。菌根的形成对毛榛幼苗磷素吸收有很大影响,提高了毛榛幼苗对磷素营养的吸收能力。从幼苗各器官看:根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径磷含量略低于对照;叶磷含量略高于对照。从全株磷含量看,所有菌根幼苗均显著高于对照。
3.3器官分配
菌根的形成对毛榛幼苗氮磷吸收能力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全株含量的上升,还体现在各器官中分配的差异上。
3.3.1氮素分配
全氮分配比例(%)统计(试验/对照):根(40/35)、径(15/16)、叶(45/49)。
实验表明:根显著高于对照,提高14%;径略低于对照,差异不显著;叶显著高于对照,提高12%。毛榛菌根幼苗根系的氮素分配比例显著增加,差异显著;径氮素分配比例则略低(6%);叶氮素分配比例与根相似,显著高于对照。由此可得,菌根真菌与毛榛的共生,增加了氮素在毛榛幼苗根系、叶片的分配比例,同时减少了在茎上的分配比例。
3.3.2磷素分配
全磷分配比例(%)统计(试验/对照):根(60/45)、径(16/20)、叶(24/35)。
实验表明:根显著高于对照,提高33%;径、叶显著低于对照,分别降低20%、31%。毛榛菌根幼苗根系磷素的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由于菌根幼苗根系磷素的分配比例加大,进而使菌根幼苗的径和叶磷素的分配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由此可知,菌根真菌与毛榛的共生,显著增加了全株磷元素含量,机理是菌根真菌更多地促进了毛榛幼苗根系对磷素营养的吸收能力,从而也加大了根系磷素在全株中的分配比例。
4结论与讨论
4.1Cenococcumgeophilum能够显著提高毛榛幼苗根系对氮、磷元素的吸收能力,促进毛榛幼苗根系的生长发育。这是培育良种壮苗的物质基础。
4.2就整株毛榛幼苗而言,Cenococcumgeophilum对毛榛幼苗氮素吸收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弱,但对毛榛幼苗磷素吸收能力影响显著提高。
4.3Cenococcumgeophilum对毛榛幼苗根系养分分配比例影响显著提高,对径、叶器官影响不显著。
4.4Cenococcumgeophilum与毛榛幼苗的共生,显著影响磷元素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根中显著提高,径、叶中显著降低。
4.5本试验仅限于毛榛幼苗,至于Cenococcumgeophilum对大苗、成苗的吸收能力、养分分配比例、结实等影响,需进一步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TrouvelotA,KoughJL,Gianinazzi-pearsonV.MesuredutouxdemycorrlizationVAdunsystemeradiculaire.Recherchedemethodsdestimationayantunesgniicationfunctionslls.In:Mycorrhizae:PhysiologyandGeneticsLesMycorrhizaes;PHYSIOLOGIESETGenetiqueNRA.paris1986,217-221.
[2]Trappe,I.M.1987.Phylogeneticandecologicalaspectsomycotrophyinangiospermsevolutionarystandpoint.EcophysiologyofVAMycorrhizalPlants.107-134.
[3]FrankAB.1885.OberdieaufWurzelsymbiosenberuhendeErnahrunggewisserBaumedurchunteridischepilze.BerDtschBotanyGes,3,12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