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灿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湘潭411101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95例脑梗死患者,分析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95例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素因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高血脂症、心房纤颤、前循环梗死、冠心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家族史等有关系。其中年龄大于60岁的比例较高,家族史比例最低;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血脂症、心房纤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险因素引发脑梗死明显高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P<0.05),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年龄、性别、冠心病史、前循环梗死、酗酒、家族史等危险因素引发脑梗死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差异不大(P<0.05),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出现脑梗死的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高血脂症、心房纤颤、前循环梗死、冠心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就能有效降低患者脑梗死的发病率,改善疾病预后。
【关键字】脑梗死;危险因素;预后;分析
脑梗死又称为脑卒中,中医称为中风,临床上较为常见[1]。近几年,脑梗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在年龄上有提前趋势。该病具有发病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危险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可干预性,二为不可干预性,可干预性包括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不可干预包括性别、年龄、种族、遗传等[2]。本文为了探究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现在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95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30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66.2±8.8)岁,95例患者中有45例患者属于复发性脑梗死,50例患者为初发性脑梗死。
1.2方法
治疗办法,对所有患者进行脱水治疗,20%的甘露醇静脉滴注,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活血及扩容,采用东菱克栓酶、链激酶、蝮蛇抗栓酶等治疗,使用脑复康、尼可林、脑活术、维脑通路等对脑部起到保护作用以及改善脑代谢。
1.3观察标准
对纳入统计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高血脂症、心房纤颤、前循环梗死、冠心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家族史等,对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对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录入到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x2检验,若P<0.05时,则代表组间差异显著,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所有患者出现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脑梗死患者中年龄60岁以上的患者有71例占74.7%,在危险因素中占最大的比例,家族史只有22例占23.2%,在危险因素中占最小的比例。主要危险因素还包括了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血脂症、心房纤颤、冠心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等,占比均超过60%以上。详细见下表1.
3、讨论
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不足,引发脑组织缺氧缺血性病变坏死,从而造成神经功能的缺损。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可将脑梗死分为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空隙性脑梗死等[3]。临床上常见的脑梗死为脑血栓形成,且脑血栓形成占全部脑梗死的60%以上[4]。脑梗死病理基础是小动脉硬化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将出现脑动脉痉挛、阻断、狭窄,造成脑部血液供应受到阻挡,出现脑梗死。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有研究显示,90%的脑梗死发病因素与高血压、腰臀过大、糖尿病、缺乏体育锻炼、过量饮酒、吸烟、精神压力过大、有基础心脏病、高血脂等有关,和本文研究基本吻合。造成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大多数为可控制性[5]。该病发病机制与血液成分改变有密切关系,血栓形成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粘血症、口服避孕药、血小板增多症等有关。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出现局部闹组织血坏死过程便是脑梗死的病理过程。脑动脉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代偿功能,故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时,临床表现并不会有明显症状[6]。50岁~60岁的中老年人是该病发病率高发人群,男性患者对于女性患者[7]。
对于吸烟、酗酒的人群来说,发生脑梗死的几率更大,吸烟会加速动脉粥样氧化以及对血小板聚集起到刺激效果,减少脑血流量,引发脑血管疾病,过量饮酒时,出现脑梗死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过量饮酒会引发高血压,增强血小板凝聚的效果,出现心脏壁运动异常及心律不齐,造成凝血系统的激活,刺激脑血管平滑肌的收缩,改变脑代谢减少脑血流量,形成脑栓塞[8]。因此吸烟和酗酒均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都能增强血液的粘滞性。本文研究中也突出体现了吸烟群体发生脑梗死的几率较高。国外有研究表明[9],心脏病也是因素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是普通人的2倍。在本文研究中也得到了体现,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大于非心脏病的患者。
糖尿病患者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因糖尿病易引发微血管病变,也可引发大血管病变,且糖尿病患者大多有代谢、分泌等功能障碍,导致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增厚血管基底膜,血管内皮出现损伤的部位将发生血小板凝集,形成白色血栓、血小板凝块[10]。糖尿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较高,常出现微小凝聚物,导致毛细血管闭塞,增加脑梗死的发病率。对于有既往性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因血管不如正常人,容易发生微循环系统障碍,再次形成血栓引发脑梗死。
脑梗死发病年龄为中老年人,且老年人居多,说明了年龄越大,发生脑梗死的几率越大,目前脑梗死年龄具有提前趋势,但老年人出现脑梗死的比例依然比较大,本文研究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71例,占比为74.7%,充分说明了年龄越大出现脑梗死的几率越高。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脑部供血动脉出现短暂的供血不足,从而引发神经功能的缺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制和血管病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微栓子形成等有密切关系,可增加发生脑梗死的几率。当脑梗死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可以推断出患者血管、微循环及血液成分出现了异常,增大了再次发生脑梗死几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同样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能使患者血管平滑肌纤维化、老化,还能与脂蛋白结合,造成动脉硬化,同时还能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引发血栓形成。
发生心房纤颤时,容易引起心房内的附壁血栓脱落,跟随血液流向全身,引发肺栓塞、脑梗死等疾病,有研究显示心房纤颤对脑梗死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11],和本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对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对患者进行积极干预,预防患者出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高血压、心房纤颤等危险因素,以及劝导患者戒烟戒酒,能降低患者出现脑梗死的发病率,改善疾病预后。
参考文献:
[1]吴钢,许映雪,胡志坚等.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可能影响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1):37-42.
[2]赵春茹.后循环脑梗死的血管结构与危险因素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9):5685-5686.
[3]陈玉辉,王音,徐蕾等.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4,19(2):101-104.
[4]齐亚超,肖向建,段瑞生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继发脑梗死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9):3416-3418.
[5]周晓明,贺涓涓,尚文锦等.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病因分型及远期预后的对比分析[J].广东医学,2014,35(13):2108-2111.
[6]刘广琴,曹成波,刘广峰等.血清胆红素与脑梗死患者年龄及分型的关系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7):7-9.
[7]万锦平,张圣,刘克勤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1):36-42.
[8]黄月萍,孟祥峰.抗凝、静脉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7):3821-3822.
[9]郭义坤,施国文,李焰生等.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11):1385-1388.
[10]叶燕平.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4):110-111.
[11]彭延波,王静悦,张江等.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与14天预后关系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12):11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