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观察

蒋恒波

永州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湖南永州425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其中共有患者7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同时分析患者临床治疗前后动脉压、尿量与心率、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含量。结果:在临床治疗后,所有患者动脉压与尿量均有所上升、而心率跳动速度基本与正常频率相同、体内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含量显著降低,所有患者临床治疗前后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手段,能够改善患者心肌供血不足的问题,减轻患者左心室的压力,从而在治疗心源性休克疾病方面具有良好地优势。

【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

目前,心源性休克主要是由于心脏泵出现衰竭所导致,是心脏病难以救治的一种疾病,只是对其进行单纯的药物治疗,很难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因此心源性休克病死率已经高达70%到85%之间[1]。近年来,人们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方法进行不断研究发现,采用挽救存活心肌、心肌辅助装置等治疗手段,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不仅可以对患者心肌血供进行改善,而且还对心功能的改善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是现阶段心源性休克患者最佳治疗方法[2]。本次研究选择7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进行具体分析,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其中共有患者70例,男性患者为38例、女性患者为32例;所有患者年龄均在24周岁至72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5±0.5)周岁。急性心肌梗死部位:前壁部位的患者为20例、前壁合并下壁部位的患者为30例、下后壁合并右室部位的患者为20例。其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为28例、合并高血脂的患者为25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为17例;存在吸烟史的患者为49例。所有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烦躁与皮肤花斑、肢端凉、心跳频率过快以及少尿等临床症状。

1.2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其治疗设备主机的选择为Datascope-System98(美国制造)、而球囊导管选择类型为ARROW与Datascope[3]。即在无菌手术室内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利用Seldinger技术手段对患者患侧处进行股动脉穿刺,利用导丝穿入至患者皮下组织,在此过程中,如患者身高在1.65米以上,需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40毫升球囊导管;如患者身高在1.65米以下,需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4毫升球囊导管。之后将球囊导管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主机相连,其中球囊导管在患者体内的辅助治疗时间应控制在3天至6天左右,其间歇时间不应超过30分钟。同时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动脉压、尿量与心率、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含量检查[4]。

1.3纳入标准

1.3.1急性心肌梗死纳入标准

患者确诊标准为:剧烈胸痛、患者心肌损伤和心电图的动态值呈现变化。

1.3.2并心源性休克纳入标准

患者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第一,收缩压≤10.64kPa(0.133kPa=1mmHg),同时患有高血压的患者,且血压下降≥10.64kPa、收缩压<13.3kPa,持续时间在0.5小时以上。第二,每小时尿量在17毫升以下。第三,心脏衰竭。

1.4排除标准

患者出现低血压症状的原因应排除过敏性休克和心律失常,低血容量以及感染性休克等引起;排除凝血功能或主动脉夹层等障碍,例如:主动脉瘤或窦瘤破裂等;患者全身可能出现出血症状,脑出血患者[5]。

1.5统计学分析

实验中产生的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利用X2与t值进行检验。所有患者临床治疗前后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治疗前后对患者动脉血压进行对比分析

临床治疗前,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低于正常标准,结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后,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基本与正常标准持平。所有患者临床治疗前后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主要是由急性心肌梗死所引起,当冠状动脉发生病变时,可能引发多支病变以及左主干病变,属于心源性休克院内出现病死的重要原因[6]。通过研究发现,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治疗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作为理想治疗手段,其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元,肖华,张金霞,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影响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22(11):681-684.

[2]周波,刘利慧.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9):782-783.

[3]马健,韩秀玲,李俊爱.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中的效果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15,37(4):345-346.

[4]周莲,江敏,文玲,等.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3,12(2):146-147.

[5]吴铿,游琼,郑锡锋,等.经肱动脉与经股动脉路径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对比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22(2):106-110.

[6]黄丽霞.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海南医学,2013,24(17):2631-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