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特殊力量”——特殊教育以娄底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爱的特殊力量”——特殊教育以娄底市为例

李璐玢

(山东大学(威海),山东威海264209)

摘要: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对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包括超常儿童;狭义的特殊教育就是指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如聋童、盲童、智力落后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等。本文通过访谈与文献查阅,指出特殊教育现状,并从社会、家庭及学校三个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妥善解决特殊教育存在问题。

关键词:特殊教育;生活;社会;就业

一、古代特殊教育发展背景

最早的特殊教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从特殊教育的对象存在的特点来看,“特殊儿童——包括智力超常儿童存在是客观的、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者说,特殊儿童是人类(物种)存在的一种形式”。可以推测,只要原始社会残疾儿童还没有达到非被抛弃不可的残疾程度,就一定会像氏族公社的其他儿童一样受到公养公有,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接受生存本能所需的教育,尽管这只是一种形式化的、广义的特殊教育,但同样可以肯定特殊教育的源头在原始社会。

就东方而言,古代特殊教育有两河流域、古埃及及古印度三大源头。古代西方则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当他们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特殊儿童也以家庭生活或社会生活为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而残疾程度严重的儿童则有各自不同的遭遇。因此,特殊教育开始出现。

柏拉图是古代西方最早提出特殊教育观念的教育家,“优生优育”体现出他教育观念上对特殊群体的认识。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禁止畸形儿生存”的说法,这种认识无疑是对特殊教育发展的阻碍。与前两位教育家相似,出身于西班牙的昆体良同样认为“呆笨的不可教的”,显然也不利于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特殊教育

在中国古代,先秦两汉南北朝的诗集中就出现了“姬人荐初酝,幼子问残疾”这样的诗句。同时也开始出现一些描述身体缺陷的字词,如“废、疾、伤、损”等,尽管内涵与外延略有不同,但残疾人都是指那些肢体、感官残缺不全或伴有机体功能障碍的特殊人群。这类词汇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特殊群体的关注,与此相应,当时也产生了与照顾身体上有残缺的儿童的相关教育机构。史书记载,夏商周时期出现了盲人乐师,而盲人乐师如果不经过学习很难自学成演奏家,这就涉及到“特殊教育”的话题。古代的盲人教育是连续不断一直持续到现在。此外,民间存在一定数量的盲人算命先生,如果不通过学习,“测八字”此类技能也极难获得,古代的铭文就有给盲人摸读的用途。

我国第一家特殊学校由外国人创办,正式开设特殊学校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特殊教育虽在我国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但一直都发展缓慢,在很多地方仍有改进之处。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度也不断提高,但关注范围一直有限,呈现出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快经济落后地区发展缓慢的趋势,重视的力度也远远不够,甚至绝大部分居民认为特殊儿童与我们距离遥远,特殊儿童的生活也很少受到人们关注。这大概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的最根本原因。

三、我国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面临师资匮乏的问题

在和娄底市特殊教育学校里的领导和老师的交谈中,相关教育人员表示学校教师的新鲜血液极少,大部分为一起共事十多年的老教师,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一是因为工资待遇不高,二是与普通孩子相比,特殊孩子管理难度较大。但当教师与孩子相处久了后,会逐渐产生感情,何况孩子们都善良懂事,也就选择一直留在了这所学校。但从长远方向来看,任何事业想要维持发展,都需要注入新鲜血液,这批年龄大了的教师也会担忧自己离开后这群孩子无人照顾,更加希望能有年轻人能加入他们的行列。

(二)特殊教育的启蒙教育较晚

特殊教育跟我们普通教育一样都是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最大的差别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时间会早很多,幼儿园学前班从小就开始读,但是针对特殊孩子的幼儿园学前班数量很少,家境很好的家庭早就想尽办法去给孩子们到处求医,而没有接受过启蒙教育直接上小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特殊孩子家庭大多数都来自不太富裕的家庭,家长受教育程度也不高,很晚才发现孩子的不正常现象,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也会耽误,这就造成特殊教育启蒙较晚的现状。

(三)特殊孩子缺乏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在课程设置方面,娄底市特殊教育学校针对性较强。给聋哑部的孩子们设置了手工课、书法课、汽车美容课等等主要是以动手为主,聋哑部的孩子们在吃完饭以后会自觉主动地把卫生给打扫干净,在她们的宿舍墙壁上也有她们自己的手工作品,智残孩子的课程相对于来说就是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大一点的孩子已经可以自己吃完饭以后洗碗了。在和孩子们的交谈中,孩子们说他们读的是寄宿,大部分孩子们周末也是在学校,只有放长假时,他们才会回家,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为了生计在外出打工,这些特殊孩子其实是特别敏感的,学校老师在一块说笑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对着聋哑孩子笑,因为他们会认为你们在嘲笑他们,他们的内心十分的没有自信,不愿意走向社会,他们潜意识里会觉得他们和正常人不一样,别人不愿意跟他们交朋友。所以特殊孩子大部分时间接受了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很缺乏。

四、解决方法

(一)政府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缩小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教育差距

师资是教育的基础,要想提升特殊教育质量首先要从提升师资力量做起,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这份工作,其次要做到特殊教育平衡化,重视中小城市特殊教育的发展,为中小城市制定合理的特殊教育方案,提升中小城市特殊教育学生自身技术技能,为日后回归社会,找到合适的职业做铺垫。

(二)社会提高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度,加强家庭教育的力度

真正的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辅相成,如果一个家庭有了一个特殊孩子,那么这个家庭负担则会很重,所以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在外工作或生二胎,将期望寄托在还未出生的孩子身上,自然而然地会缺少对特殊孩童的关照,甚至很多孩子都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在身体和心理上对他们的照顾远远不够。因此,希望家长们能更加关注孩子的情绪,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无声的陪伴是对他们最大的温暖。此外,社会也应对这些特殊孩子伸出援助之手,走到特殊教育学校里去和他们参与互动,让他们对社会放心,让他们觉得他们并不特殊。

(三)社会爱心人士多创立服务区,为给特殊人群提供工作机会

特殊人群离开校园以后,也会面临生活压力,常常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去寻求谋生之道,但是现在适合特殊人群工作的单位却相当稀缺,在正常的岗位招聘中无疑处于劣势,即使顺利通过面试考核,也需花一定时间与身边的同事处理好关系,逐步适应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出于这种情况,社会的爱心人士可以创立服务平台,为特殊群体提供与之相适的工作,增加他们的社会认可度,同时,与相同的人共事会让他们相处更加自然,增强幸福感,从生活或工作中获取能量。

五、总结

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萌芽过程,对各类身心异常者尤其是身心残疾者的教育,是在社会生产力进步发展的条件下,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而出现的,从原始社会到18世纪前后,残疾人及其教育,从受忽视甚至全面排斥,逐步过渡到受到关注,中外特殊教育在各自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聚集着萌生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王炳照,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出版社,1999

[3]朱宗顺,特殊教育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