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内科治疗

/ 2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内科治疗

朴钟源

朴钟源(黑龙江省医院神经内科150036)

【中图分类号】R5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5-0191-02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隐球菌感染往往为全身性,脑膜为隐球菌感染的好发部位。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临床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颇相似,且病死率高。

1病因及发病机制

新型隐球菌及其他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水果、奶类、鸽粪和土壤等,均有隐球菌存在。目前有人认为鸽粪为人类和动物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主要来源。新型隐球菌CNS感染可单独发生,更常见于患有恶性、慢性全身消耗性疾病或全身性免疫缺陷疾病,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致病,最初常感染皮肤和黏膜,经呼吸道侵入机体内。

2临床表现

2.1本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病初症状不明显,或早期常有不规则低热或间歇性头痛,后变为持续性并进行性加重;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急骤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常为首发症状,伴有乏力、精神萎靡、纳差等。也可无发热。

2.2大部分患者神经系统检查可见明显的颈强直和Kemig征;少数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瞻望、人格改变、昏睡或昏迷、癫痫发作等,大脑、小脑或脑干较大的肉芽肿可引起局灶性脑神经体征,如偏瘫、失语、共济失调等。大多数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体征,如视乳头水肿,脑室系统梗阻出现脑积水。脑底部蛛网膜下隙渗出等导致蛛网膜粘连,引起多数脑神经受损,如视力丧失、上睑下垂、动眼神经麻痹等;如脊髓受压可出现双下肢麻木,行走无力,或双下肢和躯干感觉缺失等。

3辅助检查

3.1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外观澄清、透明,有大量隐球菌时黏稠,70%病例CSF压力增高。白细胞数轻度或中度增高,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50~500×106/L,常达1000×106/L。蛋白含量增高通常不超过2g/L,含量更高提示蛛网膜下隙梗阻,糖和氯化物降低,CSF离心沉淀后涂片墨汁染色发现带有荚膜的圆形隐球菌可诊断。但有些病例常需多次反复CSF检查才能发现;有人认为隐球菌抗原检查较墨汁染色敏感,用免疫学技术在脑脊液中查出隐球菌抗原即可诊断。

3.2CT和MRI检查可发现脑室内或椎管内的囊肿或肉芽肿。邻近眶周或鼻旁窦的感染源和脑积水等。

4治疗

4.1抗真菌治疗

(1)两性霉素B是首选药物,是目前药效最强的抗真菌药物,小剂量开始,以1mg/d加液静脉滴注,2小时滴完。如无不良反应,之后每日增加剂量2~5mg,直至1mg/(kg?d),每日量加入5%葡萄糖500ml注射液溶解(不能用生理盐水,以免发生沉淀),避光缓慢静滴6~8小时,通常维持8~12周。总量以不超过3.0g。也可经椎管、小脑延髓池和侧脑室给药,增加脑局部或脑脊液药物浓度。鞘内给药应严格掌握指征,一般大剂量用药症状无缓解,开始剂量0.1mg/次,溶于注射用水,以脑脊液3~5ml稀释后缓慢注入,可增至0.5mg/次,2~3次/周,总剂量不超过15mg。该药副作用还包括高热、寒战、血栓性静脉炎,头痛、呕吐、及肾功能损害;滴注过快偶可出现心律失常、癫痫发作、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等。鞘内注射可出现腰背痛、瘫痪或膀胱功能障碍。

(2)氟康唑为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对隐球菌脑膜炎有特效,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达90%以上。脑脊液及血药浓度高,200~400mg/d,1次/d,口服,5~10日达稳态血浓度,疗程6~12个月。副作用是胃肠道症状。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儿童禁用或慎用。

(3)伊曲康唑200mg,2次/d,餐时口服。

(4)5-氟胞嘧啶口服后90%被吸收,剂量50~150mg/(kg?d),分3~4次口服。与两性霉素B合用可增强疗效,单用疗效差,初始剂量400mg/d,之后200mg/d口服或静脉给药,再用100~200mg/d口服,维持数周至数月。主要副作用是骨髓抑制,常为可逆性,以及恶心、呕吐及腹泻和肝肾功能损害等。

(5)大蒜素天然活性物质,对真菌、细菌均有抗菌性。

4.3对症支持疗法卧床休息,加强护理,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颅内压增高患者可用脱水剂,防止脑疝形成。

5预后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其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改变和结脑极为相似,但多发生于青壮年,呈慢性和亚急性起病,表现为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涂片或培养找到新型隐球菌可与结脑鉴别。另外体内常无其他脏器结核病灶,全身中毒症状较不明显,抗结核治疗效果差也可与结脑区别。但临床上有时结脑与该病并存,需引起高度重视,故凡诊断结脑的患者均需常规多次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本病常有复发,预后不良,常见并发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可在数年内病情反复缓解和加重,死亡率较高。

参考文献

[1]翁心华,朱利平.隐球菌脑膜炎治疗的若干问题[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年01期.

[2]揭育胜,崇雨田.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诊疗新进展[J].广东医学,2008年06期.

[3]金佩娟,孙道开.氟康唑与胸腺肽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2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