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王纪伟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及QOL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早期康复训练;脑梗死;功能恢复;生活质量

脑梗死是部分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使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目前,临床上针对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是以药物治疗为主。虽然经过治疗后可使大多数脑梗死患者得以存活,但因其脑组织受损程度较为严重,导致患者的预后较差,对其生活质量具有严重影响[1-2]。基于此,本研究就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作如下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7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已知晓研究内容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2.46±11.37)岁。观察组男24例,女23例;年龄49-74岁,平均年龄(62.31±11.24)岁。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本次入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3],并由头颅CT检查和头颅MRI检查等检查确诊。②两组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均超过6小时。

1.2.2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②认知障碍者;③合并脑部肿瘤者;④无法配合研究者。

1.3方法对照组按实施护理措施,内容如下:保持病房清洁安静,空气新鲜,加强巡视,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防止发生烫伤、坠床等意外;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咳嗽,以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做好口腔及皮肤等基础护理,保持大便通畅,预防褥疮。观察组在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具体如下。(1)评估患者的具体病情,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适宜的康复训练计划,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2)具体方法。①定时更换体位,协助并指导患者翻身,并将患者肢体保持在功能位,防止足下垂及内外旋转;翻身时应健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减少患侧卧位,避免患侧肢体受压。②关节活动锻炼。急性期时应协助患者被动运动,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依次进行;意识清醒时指导患者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完成主动-辅助运动,生命体征平稳后可训练床上主动运动,协助患者进行桥式运动。③病情平稳后,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坐起以及坐位训练,并逐渐练习站立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等。④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教会患者利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进行日常活动,如洗脸刷牙、吃饭、更衣等,支持、鼓励,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3)心理干预。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工作,及时给予心理疏导,详细解释和说明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对疾病预后恢复的影响,耐心开导、安慰和鼓励患者,讲解脑梗死有关知识,帮助患者消除焦虑、恐惧等心理,促使其主动锻炼并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稳定患者心态,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于干预前及干预4周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NIHSS总分42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4]。Barthel指数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高[5]。于入院时及出院前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OL)[6]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共26个项目,均采用1-5等级计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功能恢复情况干预4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对比(`χ±S,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2.2生活质量出院前两组患者的QOL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QOL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QOL评分对比(`χ±S,分)

3讨论

脑梗死作为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脑梗死早期的发病症状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肢体不协调等。但随着脑血管斑块增多,以及受到血管狭窄、血流缓慢和血液粘稠度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易形成脑血栓,并使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等部位缺血,从而导致对应肢体瘫痪。虽然治疗及时,但还是给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妨碍生活,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7-8]。鉴于此,给予脑梗死患者必要的康复训练以改善神经功能极为重要。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康复对于脑血管疾病整体治疗的效果和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按步骤、循序渐进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科学规范进行训练,可有效抑制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使未受损部位细胞之间建立新的联系,逐步恢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最终目标[9-10]。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护理,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低,而Barthel评分及QOL评分均较高,足以说明早期康复训练护理的作用。即通过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脑梗死通常发病较急,使患者对因突发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易产生恐惧、消极等情绪,加脑梗死的治疗和康复时间较为漫长,易出现悲观、烦躁等心理,使患者不能坚持康复训练,影响肢体功能恢复。故给予早期康复训练护理,通过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重建康复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工作;通过经常翻身和变换体位,可以减少患侧卧位时间,以防患侧肢体受压而造成患肢的挛缩和关节畸形,并且可避免影响静脉和淋巴回流而加重病情;通过按摩、被动运动,可促进肢体血液及淋巴循环,刺激肢体感受器调节新陈代谢及神经营养功能;通过主动运动、坐位练习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等干预手段,可以预防患者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后遗症,有效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廖庆红,汪飞,陈诗莉.针刺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3):269-272.

[2]崔振平.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GF、NSE、BDNF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5):593-595,599.

[3]杜伟,庞长河,薛亚轲,等.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指南(2015)》解读[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6,15(1):2-5.

[4]张晓英.早期康复训练与延迟活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能力恢复中的差异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133-135.

[5]邱雁飞,梁妙玲,滕金蓉.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8):2457-2459,2511.

[6]陈海燕.早期康复训练改善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语言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4):92-94.

[7]戴贤勇,王燕,陈玮.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机制探讨[J].重庆医学,2017,46(21):2940-2942,2944.

[8]许向荣.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4):14-16.

[9]雷少军,贾秀贤.氧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康复进程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4):61-63.

[10]方青,吴霞.健康教育及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15):2384-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