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铁安全运营风险治理体系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城市地铁安全运营风险治理体系浅析

何岩

兰州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公室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地铁运营的目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地铁运营必须把安全生产摆放在首位。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与运营安全有关的因素可划分为四类:人、机器、环境及管理。以管理作为控制、协调手段,协调人、机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反馈作用将系统状态的信息反馈给管理系统,从而改进安全管理方法。

关键词:地铁;安全风险;管理系统;建议;

地铁交通逐渐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有效缓解了城市地面交通压力,成为了许多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地铁在防灾方面确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地铁系统客流集中、空间有限、封闭运行、通道狭窄以及空气流通不畅,一旦发生恐怖袭击、自然灾害、或车辆、设备故障引起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极易引发毒气浓烟、视线不清、通讯中断等情况,严重影响救援和疏散等工作,导致乘客恐慌、拥挤踩踏,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事故。

一、地铁安全运营存在的问题

尽管相关部门不断的加强控制,我国地铁在安全运营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4点:

1.工作人员应急能力不足

以韩国大邱地体纵火事故为例,列车在发生火灾后,行调中心工作人员未及时给予反向列车事故信息,导致列车进站后相继着火。此外,列车司机不仅没有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措施疏散乘客,而是错误操作导致车厢门被自动锁闭,造成乘客不能及时逃离车厢而大量伤亡。此类事故是由于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当而使得事故得不到有效控制,继而造成严重后果。也因此反映出地铁运营工作人员的基本训练不足,应急能力欠缺。

2.装备设施等安全硬件“不达标”

国内地铁的设计、建设、运营主体各不相同,其在设计之初未能考虑远期发展需求,设计值(如火灾自动报警设备、自动喷淋灭火装置等)不能满足灾难发生时的需求,有些车站、车辆等使用的材料在着火后释放有毒有害气体,致使事故更加严重。此外,我国大多数地铁安全疏散通道不足,无法满足突发情况下人员及时、快速疏散,疏散标志不明显,并且消防器材设置不合理,消防装备不足。

3.进站安检不到位

目前国内常见的地铁安检设备为安检门、手持金属探测器、安检X光机等,大部分地铁车站的安检几乎完全依赖于设备,而常见的上述设备并不能将违禁品完全识别。

地铁安检虽然日渐常态化,但是常态化的安检往往使工作人员因重复劳动而感到疲惫,因而在重复的安检工作中容易造成疏忽,尤其是当乘客刻意隐藏违禁品时。不仅如此,当出现客流高峰时,安检人员为了让乘客能够快速进站,对于携带手提包、简易双肩包等物品的乘客,采取人工检查方式,这种安检方式的效果微乎其微。

4.快速应急反应体系不完善

快速的应急反应和救援是降低地铁突发事件伤亡率的最有效方式,但是,就已发生的各类地铁突发事件来看,各城市的地铁应急救援体系并不完善。

二、影响我国城市地铁安全的因素

1.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是威胁地铁运营安全的一个重要原因,事故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乘客不遵守乘车安全规定引起的事故,另一种是工作人员疏忽大意引起的,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造成的影响都是不可估计的。

2.设备、设施因素

设施设备自身故障是城市轨道交通重大运营事故发生的一大原因,城市轨道交通在投入运营后,设施设备本身在运营过程中不断老化,新的设备设施使用也需要一定的调试和磨合,这些因素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系统自身的不可控障碍。设备故障尤其是信号和车辆等关键运营设备的故障极易造成重大运营故障。线路和轨道系统出现故障,如道岔伤损、道床伤损、轨枕伤损、接触网伤损和钢轨断裂等均可能导致列车脱轨,各种电器设备出现故障和短路、漏电、过载而产生电弧、电火花,就可能引起火灾。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整个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影响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整个系统会随着环境性质变化而变化,因此要高度重视环境影响因素。影响地铁运营安全的环境因素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内部环境三类。

4.管理因素

要保证地铁安全运营,管理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它贯穿于整个“人-机-环-管”系统中,对系统中其他子系统的影响一直存在。全面合理的管理能够使整个系统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否则,整个系统不完善,组织分配错乱,安全职责界限不明,监督管理不到位,员工懒散,漏检漏修等,从而引发安全事故。管理因素是最容易调整和改善的因素,同时也是最具有可控性的因素。

三、地铁运营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1.建立并完善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地铁运营管理部门及运营企业应协同建立并完善地铁全寿命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以便及时发现突发事件风险并将其消除或减弱。

(1)建立完善的线路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严格保证从地铁建设前期、试运营阶段、验收及运营阶段的安全性,通过安全风险评估,探寻、消除或减弱突发事件风险。

(2)建立、完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制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依托安全风险评估严格把关安全质量,严格实施安全准入标准,规避各类工程风险。

(3)针对地铁客流建立完善的科学性、前瞻性的预测制度,立足实际情况科学预测线路开通后数年内的客流量,尽量减少因预测客流量的误差导致的地铁车站通道设计不足、缺乏疏散能力等问题,保证地铁客流疏散的安全性。

2.建立一体化的安全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一体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减少地铁规划、建设及运营各阶段的安全风险。

(1)整合地铁投资、规划、建设、运营、监管等主体,建立合作机制,避免各环节脱节问题。

(2)针对地铁新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地铁运营单位和地铁运营管理部门要及时与设计、建设部门交流沟通,实时掌握工程建设进度、施工情况,参与运营前期安全论证,实现全寿命安全把控的目的。

3.促进地铁运营安全标准化和危险源管控

地铁运营监管部门要督促地铁运营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企业各层级要分别组建安全标准化建设小组,逐一排查各管理范围内的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行为,建立安全标准化管理台账,并及时对台账进行管理和更新。地铁运营企业要及时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清单,定性、定量分析潜在的安全风险,并依据辨识危险源,制定可行的风险管控方案和措施,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4.完善技术指标

先进技术指标是地铁运营安全工作的重要支柱。应综合分析国内外各地铁运营风险管控工作经验,针对当地地铁安全风险隐患,进行定量分析,合理规划地铁施工与检修,加强地铁运营系统的建设同时强化技术论证和过程控制管理并进行全面监控,坚持创新的原则,突破各方面工作的困难,切实保证地铁运营安全工作可持续稳步发展,从源头控制风险突发事件发生。

5.贯彻“预防先行”的核心

安全工作是地铁安全运营的核心,一是通过采用先进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监控系统,对整个运营过程进行分阶段管理;二是加强应急演练,预防类似韩国大邱火灾事件发生;三是将风险事件的发生进行预警分类;四是对特殊环境下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管理,提前做好风险突发事件发生的准备,避免事件发生后在疏散过程中发生混乱从而引发相互踩踏现象。

6.强化责任和意识

城市地铁运营相关主要负责人对地铁运营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负有首要的责任。地铁相关工作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强地铁检票安检,预防类似昆明枪击事件发生,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此外,地铁的安全运营离不开每位员工的努力,只有领导和员工相互扶持,共同提高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才能营造“运营安全、乘客安全、员工安全”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天文.第天安全运营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2).

[2]刘菁.完善地铁安全运营体系的思考与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6).

[3]陈铁,管旭日,孙力彤.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