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北京市100102
摘要:可能补语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法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频率非常高,但是由于句式语意复杂,而且在句法和语用上受限较多,因此给外国学生的学习和掌握造成了很大困难。据调查,可能补语是很多外国学习者认为最难掌握和准确运用的汉语语法之一。本文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探讨可能补语的语法意义,并着重分析可能补语的能性意义。
关键词:可能补语;现代汉语;语法;能性意义
一、可能补语概述
语法界一般把表示可能意义的述补结构称为“可能补语”也称为“补语的可能式”或“动词的可能态”,前人研究也表明其同时还具有“能性”语义。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1944)[1]在“与动词后‘得’与‘不’有关之词序问题”中说明,“‘得’表可能性,‘不’表不可能性。”之后又谈到“‘得’字之表可能,有可判别‘可’与‘能’之二义。能与不能,以行事者自身之能力而言;可与不可,则取决于外在之势力,如情理之当然,如他人之好恶,而非行事者本人所可左右者也。此二用‘得’字盖兼而有之。”这段话非常清楚地指出可能补语中的两种代表性,两个层面的语义,即“能力”和“可能性”。可能补语最典型的结构形式是在动词和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之间插入“得”或“不”构成的“V得/不C”,结构,以及“V得/不了”结构,肯定句的语义即表示进行动作能/可能产生某种结果、变化以及动作能/可能实现;否定句的语义则表示“不能/不可能”,这就是可能补语的能性意义。
二、可能补语的能性意义及不对称性分析
由此也引发出能愿动词“能”与可能补语是否语义相同,是否可以互换亦或是不可换原因的思考。刘月华(1980)[2]将“能”的意义中与可能补语有关的分为五个。其中把“主观能力”、“客观条件”以及“有可能”的三类意义称为甲类意义,把“准许”及“情理上的许可”称为乙类意义。而“V得/不C”与“V得/不了”所表示的意义大体上与“能”的甲类意义相当。因此将其语法意义概括为“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实现某种动作的结果或趋向。”例如:①信被雨水淋湿了,上边的字已经看不清楚了。(客观条件)②她的腿上有伤,走不了。(主观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肯定句和否定句在使用“能”和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上存在不对称性,这也是外国学习者会感到困惑的地方,因此需要做进一步探究。下面就分别对两种句式做出分析:
㈠在肯定句中。李锦姬(1996)[3]通过能愿动词“能”和可能补语之间在语意上的比较,对可能补语跟“能”的变换关系做出了分析:“V得C”结构,由于可能补语具有能性意义,也可以替换成“能+VC”,即做动作后能产生结果。如:“看得懂”=“能看懂”,“这么高,你上得去吗?”=“你能上去吗?”但是似乎忽略了“能”还有一个乙类意义,即有“准许”之意。例如:“这是给你的礼物,你当然能打开。”即准许做这个动作V,然后相应的会顺带产生出结果C,所以C已经弱化,这和可能补语的由于主观能力或客观条件使得做动作以后可以产生某种结果或变化就不是一个含义了。所以此时就不能说“这是给你的礼物,你当然打得开。”李文认为“可能补语主要是C的焦点化,而能愿动词主要是V的焦点化。”也印证了这一点。两者是否可以互换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做出选择。在很多对外汉语教材中都是告知学生可能补语具有能性意义,而未对此进行区分,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容易造成混淆。刘文指出,同样是表达甲类意义,但是“V得C”与“能VC”在语用上还是存在差别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在生活中甲意肯定多用“能VC”或“可以VC”,而“V得C”一般用来提问或回答问题。刘月华(1980)通过统计的方法发现了“V不C”和“V得C”的使用频率为50:1,并指出“V得C”主要用于疑问句,在陈述句中很少使用,此时应该用“能V”。在外国学生的造句练习中经常会出现陈述句中用“V得C”和“V得了”的情况,不符合可能补语的语用习惯。例如:“我一个小时写得完作业。”“我自己修得了电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把这个语用习惯告诉学生。㈡在否定句中,甲意否定要用可能补语“V不+结果补语”而不用“不能V+结果补语”。例如“我汉语水平不高,看不懂中文报纸。”(×不能看懂中文报纸)究其原因,也是由于“不能”还有一个语义是“禁止、不准许”,这时重心当然是在禁止做动作,而不是禁止结果,所以此句式不能成立。同样,动作方向上的甲意否定要用“V不+趋向补语”,不用“不能V+趋向补语”,因为“不能”是禁止做出某种行为之意,语义已经产生了变化。综上所述,甲类意义的肯定句,可能补语“V得C”多可以用“能VC”替换(一些习惯用语性质的短语除外,如“信得过”“来得及”“买得起”),而否定句“V不C”则大多不能用“不能VC”替换。
三、可能补语的常用句式“V得/不+了”能性意义分析
可能补语的常用句式除了有“V+得/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以外,还有“V+得/不+下/住/动”几类形式,其能性意义和语法规则同上。此外,另一类可能补语的常用句式“V得/不+了”的否定形式则更为复杂一些,能性意义的分析要分为两种情况。1.由于“了”的虚化,“V不了”不具有“V不C”的典型语义特点,只表示“动作/事件(单一事件)V本身不能实现”。而行为者的动作能否实现,是存在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在甲类意义中,可能补语所表达的“能”与“不能”是说话者的一种主观判断,在否定句中,如果是施事者的主观原因导致动作不能实现,就会对施事者自身主动做出“不能”的判断,因此“V不了”和“不能V”可以互换。如:她的腿有伤,现在走不了/不能走。我没时间,明天去不了/不能去。2.如果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动作/事件无法实现,施事者就处在被动的情势下,此时“V不了”则不能换成“不能V”。例如:东西太多了,你一个人可拿不了。(×不能拿)要是路上堵车堵得厉害,我9点到不了。(×不能到)
结语
以上是对可能补语的能性意义,特别是对能愿动词“能”和可能补语相同与相异之处进行的分析,虽然比较粗浅,但是希望能有助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学生避免混乱,在具体的语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李京京(1976-)女,汉族,北京市人,大学本科,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师,助教,主要从事研究方向:汉语语法词汇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