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新课改中的探究性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论历史新课改中的探究性学习

刘晓红

刘晓红(萍乡市武功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大安校区江西萍乡337000)

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学习和社会现实中选择有价值的研究材料,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基础,通过个人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只有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新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

1.历史学科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得不到发挥;再如,由于历史教材结论生硬,史实很少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国国;其三,历史学习中,学生付出的多收获少,劳而不获。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把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探究性学习不断发扬和深化。

1.1探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师生观。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主体,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1.2探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材观,教材不再“唯书”,“唯纲”,而是突破教材范围,取材于社会生活,取材于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探究,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勇气。

1.3探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教师、课本之间,而是面向社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广泛汲取知识营养,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1.4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态度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素质教育重在把眼光放在培养学生现代生活意识以及态度、决策、交往、创造、应变等方面的素质,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并且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2.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原则

2.1示范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首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只要是和历史有关系的,都可以成为他们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2.2主体性;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活动。教学时,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和尊重学生的选择,切忌越俎代庖,包办一切,粗暴干预,在价值取向上侧重于学生兴趣的诱导、个性的张扬。

2.3实用性;研究性学习的实用价值体现在解释疑问、帮助学习、指导生活、扩充知识、为决策提供参考等方面。实用性原则符合教育学中学习利益驱动原则,只有研究自身感兴趣并且认为有价值的课题,学生的探索热情才能保持。

2.4可行性;教学要贴近基础知识和日常生活,寻求最有价值的内容,找准切入口,不能好高鹜远,刻意追求大跨度、深分析,也不可贪多求全,要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材料。

2.5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式学习。它可以是课本知识或课外知识的拓展,可以是历史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它可以是具体历史知识的挖掘,可以是对历史结论的再研究,也可以是对未知问题的探索和创新等。开放性原则最重要的是表现为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发挥学生在设计、选题时的自主性。

2.6全员性;研究性学习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人人参与,因为参与比成功更重要。我让每个学生都写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方向,之后由我进行整理和协调。将相同或相近的内容确定为一个课题,建议这些同学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具体的研究活动由学生自主安排。

3.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措施

传统的历史课总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师力求把历史背景、历史过程、历史结论等教材中的知识点都全部灌输给学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面面俱到”的做法只能是一厢情愿了。必须想办法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营造探究学习课堂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3.1虚拟历史情境,培养情感体验,激发探究兴趣;在讲授中国古代史秦汉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时候,我让学生扮演英国商人,然后问他:“你要经丝绸之路到中国长安,沿途该怎么走?”“为了能购买更多的丝绸,你要带些什么东西到中国出售?”“一路上你要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几种地型?”再让学生扮演大秦使臣,问:“从大秦到中国需要经过几大洋,几个海峡?”“假如你想在中国定居,你最喜欢哪个城市?”“让你在中国接受教育,该上什么学校?”通过让学生融进角色,体验历史,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2搭建辩论舞台,创设探究空间,提高探究能力;对中外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的分析及历史现象的评论等,我鼓励学生要敢于打破教材的定性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如评价拿破仑,洋务运动利大还是弊大?如何全面看待李鸿章,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等话题,我先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抽出时间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这样,学生得到表现的机会,非常踊跃,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

3.3密切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生活,挖掘探究资源;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对学生来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陌生。因此,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帮助学生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有助于让学生感悟历史,以史为鉴。也能使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挖掘探究性学习资源。在讲科举制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建议?这个与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词,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纷纷各抒己见。在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我接着用“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指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导出了教学内容。

3.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只有努力转变以往那种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和记,课后完成作业,临考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将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我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来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①教会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功;②指导学生撰写历史论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逐步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养成主动探究历史的学习习惯;④组织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3.5改变考查和评价方式,优化探究学习环境;传统的应试教育以考试成绩为准,强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探究性学习下,在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上应该有所改革。如考试内容不再唯教材、唯考纲马首是瞻,而应联系现实生活,结合社会实践,要具有时代气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考试形式上可闭卷,可开卷,可在室内,也可到室外比赛,可用书面形式,也可通过社会调查或小论文等来体现。改变评价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单一标准,努力做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客观化、公正化。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负有重要使命,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历史学科更应该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