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266000
摘要:[目的]探讨蔗糖铁致静脉炎的原因,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方法]对27例异常子宫出血的贫血病人静脉应用蔗糖铁引起静脉炎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给予护理干预后,均在4d~7d痊愈,静脉炎症状消失。[结论]对贫血病人静脉应用蔗糖铁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防治静脉炎。
关键词:蔗糖铁;静脉炎;护理;
蔗糖铁注射液为一种新型静脉应用的补血补铁药物,应用临床已久,静脉滴注此药物可以明显减少口服铁剂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但由于蔗糖铁注射液为多核氢氧化铁Ⅲ—蔗糖复合物溶液,浓度较高,加之蔗糖铁的分子量较大,铁剂对血管壁有较强的刺激,护士对变态反应较注意,而对蔗糖铁所引起的静脉炎重视不足。早期预防能有效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并且避免一些护理纠纷。2015年3月—2016年9月我科27例异常子宫出血的贫血病人静脉应用蔗糖铁引起静脉炎,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贫血病人静脉应用蔗糖铁致静脉炎27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5岁,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的静脉炎分级标准,其中Ⅰ级16例,Ⅱ级10例,Ⅲ级1例,给予护理干预后,均在4d~8d痊愈,静脉炎症状消失。
2原因分析
2.1药物对血管的损伤
蔗糖铁注射液为多核氢氧化铁Ⅲ—蔗糖复合物溶液,浓度较高,分子量为34000Da~60000Da,加之铁剂对血管壁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蔗糖铁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入血管,可使血管内膜受强烈刺激,超过血管的应急能力,从而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2.2选择血管不当
浅表较细静脉的静脉炎发生率较高,由于该药分子量较大,对细小静脉血管刺激性较大,易引起静脉炎;慢性贫血病人静脉脆性大、弹性差,所选择的静脉在短时间内曾反复多次穿刺过,即使穿刺成功,却很容易出现药物渗漏。
2.3穿刺技术存在差距
穿刺没有一次成功或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血管壁,此时也可见回血,误认为穿刺成功,导致输液过程中外渗发生静脉炎。拔针时未按压好针眼处,含有蔗糖铁的血液沿血管针眼处渗漏到皮下,引起局部红肿、青紫。针头位置固定不当,针尖接触到血管壁,使局部受针尖的刺激和针眼所渗出的高浓度药物长时间的刺激,而引起静脉痉挛、充血、水肿、渗出,而发生静脉炎。
2.4药液输注顺序不合理
静脉滴注蔗糖铁之后没有及时输注无刺激性的常规液体,使蔗糖铁局部刺激静脉的时间相对较长而引起静脉炎,或同一部位用药间隔时间过短,较易引起静脉炎。
3护理对策
3.1加强健康教育
做好静脉注射蔗糖铁的健康教育,取得病人的配合,告知此药外渗易引起的后果,指导病人提高自我防护能力,积极配合;告知输液时尽量减少肢体活动,输液过程中如有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感,应立即通知护士,以便尽早处理。
3.2合理选择血管
血管的好坏是发生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宜选择充盈、弹性好、易固定且较粗大的上肢静脉,并避开静脉窦及血管损伤处;避免在下肢,特别是远心端的足背细小静脉进行穿刺,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如是糖尿病病人注射前检查周围的动脉波动,如搏动不良,禁止在此侧输注,以免发生药物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3.3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避免了钢针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易固定,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建议每三天更换留置部位一次,避免选用小号留置针,并适当活动留置肢体,以减少局部肿胀及静脉炎的发生。
3.4合理安排药物输注顺序
先用生理盐水穿刺,成功后再输注铁剂,输液完后,用生理盐水10mL~20mL冲管,稀释局部药物的浓度。适时调节给药浓度和速度,减少药物在血管内的残留时间,蔗糖铁注射液最好放在无刺激性的常规液体之前输注,以便更好的冲洗输液管。
3.5加强用药观察及预防
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异常,倾听患者主诉,并做好记录,严格交接班,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输液开始时局部及沿静脉走向涂擦喜疗妥,能防止浅表血栓形成,促进吸收,防止局部炎症的发生。输液完毕,每2h在局部沿静脉走向涂擦欧莱凝胶,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3.6静脉炎的护理
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通常为局部治疗: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局部湿冷敷,每日两次,每次一小时;间歇期可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或如意金黄散加冷茶水调成糊状外敷;对跳痛明显静脉变硬的患者可配合紫外线、磁疗等物理治疗。同时应做好病患的健康宣教工作,消除病人的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许斐,丁荣双,谭秀云,等.长春新碱推注局部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587.
[2]孙艳丽,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治疗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7,1(1):851
[3]江爱玉,叶梅青,陈雪聪,等.喜疗妥治疗碘胺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护理与健康2008(4):310.
[4]吴勤,静脉给药并发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和预防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199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