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虫病206临床诊治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恙虫病206临床诊治体会

徐仁宏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心卫生院江苏海安226661)

【摘要】目的:探讨恙虫病的临床特点,进而针对性的提出治疗措施,以提高恙虫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06例恙虫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恙虫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20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中头痛171例(83.3%),局部淋巴结肿大34例(16.50%),皮疹198例(96.11%),溃疡或典型焦痂170例(82.52%);临床给予阿奇霉素、氧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以及热毒宁治疗,206例患者均痊愈,治疗有效率高达100%;随访2个月,患者均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多样化,临床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恙虫病;诊治;体会

【中图分类号】R5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085-02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所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通过恙虫病幼虫恙螨叮咬而传播,临床上主要以典型焦痂、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皮疹等为主要特征[1]。该疾病多发生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但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发病率也有增长的趋势。该疾病若不及时治疗,严重时会因心肺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大出血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临床对恙虫病的治愈率,本文作者结合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06例恙虫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恙虫病临床特点,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并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06例恙虫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成人204名,5岁以下幼儿2名;男性112名,女性84名;病程5~15天,平均病程(8.23±1.09)天;患者均在秋收季节发病(10~12月份),均有田间劳作或田边河边草丛坐留垂钓玩耍史。

1.2方法

1.2.1临床症状

(1)初始症状多为畏寒发热、全身乏力不适、头痛、食纳下降,精神不佳等,少部分患者有气短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皮疹焦痂。

(2)体检一般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38~39.60℃之间,有颜面发红现象,皮疹常见,皮疹多为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大部分不融合,均有焦痂,直径0.5~1.0cm,周围红晕,极少部分焦痂有破溃;34例发现有淋巴结肿痛。

1.2.2辅助检查

(1)患者大部分血常规正常,3例白血病总数轻度下降,均在3.5×109/L以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心肌酶谱损害,10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C反应蛋白升高,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最高达2000ug/L以上。

(2)10例患者彩超检查有轻度脾脏肿大。

1.2.3治疗方法

(1)成年患者予以阿奇霉素协同氧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治疗,同时参麦能量支持,连续治疗7天。

(2)5岁以下的2名幼儿予以阿奇霉素及热毒宁治疗,连续治疗7天。

1.3治愈标准

临床患者症状及体征消失,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肌酶恢复正常,停药1周后无复发。

2.结果

20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中头痛171例(83.3%),局部淋巴结肿大34例(16.50%),皮疹198例(96.11%),溃疡或典型焦痂170例(82.52%);临床给予阿奇霉素、氧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以及热毒宁治疗,206例患者均痊愈,治疗有效率高达100%。随访2个月,患者均无不良并发症发生。

3.讨论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如沟鼠、黄胸鼠、家鼠、田鼠等,野兔、家兔、家禽及某些鸟类也能感染本病[3]。恙螨幼虫是本病的传播媒介,其多在潮湿草地生存,叮咬人体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任何年龄均可能发病[4]。由于该病临床特点的多样化,临床必需充分认识合并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减少临床误诊率,特别是对非典型病例应进行仔细检查,对细小、隐蔽的特征性皮损要特别注意,以实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通过本文以上研究显示,恙虫病患者多伴有体温升高,体温在38~39.60℃之间,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畏寒、全身乏力不适、头痛、食纳下降,精神不佳等症状。同时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多有秋收季节野外田间作业史或居留史,病程均在1周以上,临床表现多样、起病急,有畏寒发热、皮疹、典型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临床表现。检查时发现肝功能心肌酶谱等多脏器功能损害,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升高,可能与立克次体特异性感染细胞损伤有关。据相关研究显示,严重者有肺炎心肌炎症状及脑膜脑膜刺激征等,患者死亡多因脏器功能衰造成[5]。本文采用阿奇霉素及喹诺酮类计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体温在治疗2~3天后均下降到正常范围,皮疹逐渐消退,复查肝功能心肌酶谱损害均有明显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治疗疗效,且所选药物基层医院均可提供,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总而言之,该疾病应遵循尽早明确诊断,及时给予有效治疗的原则。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秋收季节(10~12月份),有野外作业史,出现畏寒发热等不适症状,发现有皮疹、典型焦痂的患者,应结合临床生化检查诊断。目前临床对恙虫病的诊断较容易,作为临床医生应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做到早诊断和治疗,减轻患者痛苦和负担。此外,应加强对农村居民对恙虫病的防治宣全,尤其是秋收农忙季节野外劳作者应加强个人防护,减少恙虫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杨绍基.传染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38.

[2]黄昭穗,刘开澜,刘敏,等.恙虫病合并多脏器损害56例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6,17(4):270.

[3]杨丽萍,杨会利,李忠,等.恙虫病46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公共卫生,2015,24(7):877-878.

[4]赵新春,郭赛芳.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恙虫病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6(2):9-10.

[5]程艳梅,姚飞龙.恙虫病502临床诊治分析[J].人民军医,2015,11(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