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琴(广东省江门市新会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江门5291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0-02
【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采血针头接真空采血管在院前采血中的应用。方法将400例院前采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200例,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头接真空采血管采血;对照组200例,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后注入普通干燥试管,观察两组采血方法出现的不良现象(血液溶血、倒翻、污染)。结果试验组采血方法出现的不良现象较对照组的少,P<0.01,有显著的意义。结论采用一次性采血针头接真空采血管采集血标本,安全可靠,保证血标本的质量。
【关键词】真空采血管院前采血
血液检验是评估患者病情客观资料中常用的指标之一,我们在院前救护危重病人的时候,为了能及时正确诊断疾病、为治疗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减少患者回院后再次穿刺的痛苦,经常在建立静脉通道的同时进行血标本采集。由于院前环境、路途颠簸等因素,很容易造成血液溶血、倒翻、污染等现象。我科自2008年1月以来,采用一次性采血针头接真空采血管采集血标本后,有效地防止了上述不良现象的发生,而且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靠、保证血标本的质量。
1对象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我科院前救护危急重症患者中,需建立静脉通道的同时进行血清标本采集者400例,其中男216例,女184例,年龄6~89岁。
2方法
2.1分组方法将上述4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200例,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头接真空采血管采血;对照组200例,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后注入普通干燥试管。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2操作方法试验组:按常规给患者穿刺带肝素帽的Y型留置针头后,松开止血带,用胶布初步固定Y型留置针头,即将一次性采血针头的头皮针刺入Y型留置针头的肝素帽,采血针头另一端刺入真空采血管,真空采血管内有负压,血液可自行被吸入管内,当血量足够时,取下采血部分接上输液管。对照组:按常规给患者穿刺上带肝素帽的Y型留置针头,用胶布初步固定Y型留置针头,把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撤去,换上一次性头皮针头,将头皮针头刺入Y型留置针头的肝素帽内,适当用力回抽所需血量,松开止血带,分离头皮针头接上留置针头,再将血液沿干燥试管壁缓慢注入。
3结果
从表1可见,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头接真空采血管采血较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接一次性头皮针头采血后注入普通干燥试管效果好,呈显著优势,经统计学统计,P<0.01,避免了因院前环境、路途颠簸而引起溶血、倒翻、污染等现象。
表1两组采血方法效果比较
组别n溶血倒翻污染
试验组200200
对照组20015823
χ2—10.3826.25024.403
P—<0.01<0.01<0.01
4讨论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人类对疾病的不断认识,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实验室检验。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是必须获得高质量的标本。护理人员应当在采集血标本时把好检验的质量关,排除各种室前因素(室前因素是指从患者准备抽取标本到送至检验科这一时段的质量控制),将影响检验结果的室前因素降至最低点。在院前救护中采取的血标本,因院前环境、路途颠簸等室前因素,很容易出现溶血、倒翻、污染等不良现象,我科采用了一次性采血针头接真空采血管采血标本后,有效地避免了此不良现象,取得良好的效果。
4.1防止溶血真空采血管内存负压,其利用负压原理,血液沿采血针管壁缓慢流入真空采血管内,对血细胞无破坏,可以避免因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和往试管注入血液时压力过大造成溶血现象。由于真空采血管是利用真空负压吸引原理将血液回抽入采血管,静脉内又有一定的压力,采血时,即使放松止血带也能采血,避免了因扎止血带过久而造成组织淤血、缺氧,使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一次性注射器乳头和头皮针头如果衔接不够紧密容易引起溶血,而一次性采血针头密封性能好,保证血标本不混入空气,不易造成溶血。
4.2防倒翻真空采血管采用塑胶材料,质量轻、耐压、不易碎,加盖、全封闭式系统,便于院前采血及运输,防止因途中颠簸而出现倾倒血标本,也减少了患者因血量不足而再次采血的痛苦。
4.3防污染使用一次性注射采血后拔出针头时,血液容易发生外漏,同时将血液分别注入各试管的过程是完全开放的,这一过程均易造成血液受周边环境污染现象,尤其是在院前环境中。而真空采血管是一套负压装置,试管盖密闭性好,无菌程度高,采血是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完成的,使用与之相配套的双向采血针头,血液直接滴进管内,不用转移血液标本,避免了血液标本被污染,也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隐患。
参考文献
[1]李杨.血液标本采集中常见问题与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医疗装备,2009,9(53-54).
[2]高银河,任患良,孟昭歧.生化检验血液标本室前质控不容忽视.陕西医学检验,2000,15(47:49).
[3]刘丽珍.放松止血带行真空静脉采血效果的观察.中国护理杂志,2006,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