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30例临床病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新生儿败血症30例临床病因分析

刘红琴

祥云县人民医院云南祥云672100

【摘要】目的:探讨比较新生儿败血症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对30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进行分析。结果:①以皮肤、脐部、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途径。②以体温异常(43.6%),少哭、少吃、少动(57.7%),皮肤黄疸(66.7%)为主的临床表现。③致病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共(87.2%)。④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等耐药率为80%以上,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采用综合疗法根据血培养药效结果选择抗生素。注意新生儿脐部皮肤护理及呼吸道感染减少该病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而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菌种类与地理位置、年代变迁有密切关系,其发病率与宿主的敏感性、地区、经济状况和围产因素有关【1】。为了解近年来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对200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该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院儿科住院的新生儿败血症30例,诊断依据文献【2】。入选病例均详细记录性别、年龄、胎龄、出生情况、临床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抗生素治疗情况。

1.2方法: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后抗生素治疗前经股静脉局部严格消毒后采血5ml30min内送细菌室培养、检测。血培养瓶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放入普通35°孵箱孵育8~12h,菌种鉴定采用API鉴定系统。药物敏感试验由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提供的药敏试片,采用M-H琼脂纸片扩散法。

2结果

2.130例中男19例,女11例。胎龄<37周18例(61.5%),37周12例(38.5%)。发病时日龄7d7例(25.6%),8d23例(74.4%)。感染途经以皮肤、脐部、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途径。其中皮肤感染7例(24.4%),脐部感染8例(26.9%)呼吸道感染8例(25.6%),原因不明7例(23.1%);临床表现:体温异常3例(43.6%),少哭、少吃、少动17例(57.7%),皮肤黄疸20例(66.7%)为主。皮肤硬肿12例,肺出血3例,呼吸暂停1例。外周血象WBC<10x109/L28例占35.9%,WBC(10~20)x109/L15例占19.2%。

2.2血培养结果:30份血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30株,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以上3种病原菌共26例(87.2%)。其他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其他肠杆菌共4例(12.8%)。

2.3临床药敏实验结果: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等耐药率为95%~100%;对阿米卡星、菌必治、头孢噻肟钠耐药率为35%~53%;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80%~90%左右,对阿米卡星、菌必治、头孢噻肟钠耐药率为65%以下,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8%以下。

2.4治疗及转归:本组病例均按药敏实验选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配合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输新鲜血等综合治疗。30例中治愈23例,未愈自动出院3例,死亡4例,病死率5.1%。

3讨论

3.1临床特点:新生儿败血症按发病时间【3】分为早发型败血症(生后72h内)和晚发型败血症(生后72h后),通常发展中国家以早期发生为主,这与母亲和产时的高危因素有关。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败血症发病发病时日龄72d占25.6%,8d占74.4%,以晚发型败血症占绝大多数,这与本组国围产期保健密切有关。本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缺乏特异;表现以反应迟钝,少哭、少吃、少动占57.7%,皮肤黄疸占66.7%为主,多数病情轻微,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对新生儿不明原因的黄疸应引起高度重视,注意常规血培养检查,以免误诊和漏诊;外周血象白细胞升高不明显,有的不升反降,与细菌毒力及新生儿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3.2药敏试验及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各种病原菌的构成比随着年代、地域不同而变迁,而且,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致病菌的耐药性逐年上升,并出现多重耐药,是现代临床医学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本组资料致病菌中葡萄球菌感染占全部病例的87.2%,明显高于国内谢永强【4】报道的70.1%。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及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已经不适宜在目前作基础药物。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和诺氟沙星对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万古霉素敏感率最高,但其副作用大,临床使用受限,不宜作为首选;其他抗菌药多表现为耐药,特别是青霉素、氨苄西林和红霉素等耐药率相当高(均超过80%)。新生败血症的治疗时多采用综合疗法根据血培养药效结果选择有效的副作用少的抗生素,辅以支持疗法,本组治疗效果病死率为5.1%低于文献【5】报道报道10.52%。

3.3预防:由于新生儿败血症以皮肤、脐部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感染途径,应在分娩后加强对新生儿皮肤及脐部护理。并将护理方法告知其父母注意围产期,尤其是脐带脱落时加强脐部护理以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为减少早发性败血症的发生,对于产科并发症如胎膜早破、母亲产前感染出生的新生儿应严密观察,并于产后常规应用抗菌素。由于表皮葡萄球菌已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之一,而此病原菌具有附着表面,产生细胞外粘液的特性,感染途径主要是静脉插管、气管插管及皮肤接触。因此,必须加强各种导管的消毒和管理,加强医护人员手的消毒和清洁以便减少院内感染的机会,预防发病。

参考文献:

[1]徐放生,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治【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2005,12(1):6—7。

[2]吴仕孝,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修订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1998,26(2):163。

[3]朱建幸,新生儿感染临床流行病学及诊治策略【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2):67。

[4]谢永强,邓秋连,陈卓瑶等。广州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探讨(附261例检测报告)【J】。新医学,2004,35(6):344—346。

[5]孙正香,高喜容,黄瑞文等。新生儿败血症190例临床回顾性研究【J】。中国新医药,2004,3(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