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中国城市发展已迈入历史性新时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求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生活街区”,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
关键词:城市道路;道路绿廊;环境提升;精品街区
1道路绿廊的概念及功能
1.1道路绿廊的概念
绿廊是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为基底,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提供廊道和生境的绿色空间,以及发挥安全防护作用、美化景观的绿色隔离区域。市政道路景观廊道可称为道路绿廊,属于带状生态廊道,是城市景观空间的重要连接通道,使城市的绿色空间得以连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2道路绿廊的功能
1.2.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道路绿廊中多重的道路绿化带及道路两侧绿地的植物群落能有效阻隔交通噪音、减轻扬尘;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稀释空气中有害气体,部分植物能吸收汽车尾气,降低废气污染。道路绿廊能大大降低城区的建筑密度,其宽敞的绿化带保证了通风廊道,把风导入城市内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2.2生态保育
由于城区内部土地过度开发使用,具有生态价值的栖息地遭受破坏且破碎化,生物在都市中的栖息空间受到压缩。绿廊能提供多样的食物和多元的栖息空间,为动植物繁衍、生存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生物聚集,并成为动物迁徙的安全通道。
1.2.3游憩休闲
道路绿廊为居民营造亲近自然、人际交往的空间,是开展慢跑、散步、骑车等户外运动的场所,为居民出行提供清洁美观的通道。
1.2.4景观形象展示功能
在城区道路重要节点设置的门户景观及地标性景观,个性鲜明、特色明确、可识别性强,可提高城区景观美感,增加观光游憩魅力,整合城市游憩功能。
1.2.5组织交通
利用道路隔离带及渠化岛绿化,在满足景观功能的同时合理地组织车流人流。在绿廊中融入慢行系统,推行“自行车代步”,设计以人为本的自行车短途交通,为自行车使用者提供绿色通道。
1.2.6应急避难场所
城区是功能复合的综合发展区,人群活动复杂多样,人流量大,道路重要节点的公共空间可转换为应急避难场所,对提高居民安全系数,营造和谐社区具有重要意义。
2城区市政道路的特点
2.1道路交叉点多、区间段短、交通流速较低、通行能力较小。
2.2交通组织比较复杂,在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时,对道路上行人和公共交通车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等出现各种交通相五交织,容易形成不安全或造成突出的单向交通。
2.3城市道路除满足城市交通、排水、埋设工程管线、通风、日照、防火、逃难的要求以外还要反映城市风貌、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因此功能较高;
2.4现代城市的道路必须满足交通方便安全和快速的要求,故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要求较高。
3城区市政道路景观提升设计的原则
3.1依托上位,紧跟规划
充分依托相关上位规划,紧密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执行城市相关规划,保持规划体系对接统一。
3.2因地制宜、经济可行
中心城区用地寸土寸金,根据景观提升需要,因地制宜,深挖其绿地价值,优化利用,减少冲突和浪费,使沿路景观布局合理紧凑,功能明确清晰,合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成本。
3.3生态优先、功能丰富。
道路绿廊作为城市绿地的线性空间,其生态功能突出,需充分重视和发挥其对连接、延伸和扩展城区绿色网络发展的作用,再附加以人流集散、健身活动、游憩观景等功能,并和邻近的生态系统形成联动,共同构建城区的生态绿网。
3.4以人为本、人文关怀
设计要利于人们生产生活,方便出行,重视无障碍设计,尊重和满足人的需求,为道路景观营造和谐的氛围,打造精细化、品质化的城市道路空间。
3.5手法新颖、开拓创新
中心城区的高定位,要求其城市景观也必须以高标准进行建设。道路绿廊也须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并赋予高端的主题,运用新型技术和材料,坚持生态、活力、健康、可持续的先进城市发展理念,打造景观特色鲜明,功能设施完备、低碳环保的综合性生态廊道。
4城区市政道路景观提升设计的内容
4.1设置人性化的休闲场所
在道路沿线,结合街区和城市建筑的功能,在街区、建筑与道路过渡空间尽可能设置更多的休息、休闲场所和设施,将人的活动变成街道活力的元素,满足“人性化精品街区”的功能需求。
4.2提升植物景观
遵循“生态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进行绿化景观提升,营造特色植物景观,合理利用现有植被。城区道路景观中涉及到绿化种植的有道路绿带、交叉口、停车场及停车港湾、路边休闲广场等,需根据绿化区域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植物景观,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
4.3融入慢行系统
根据道路红线,融入慢行系统,在街道中增加对步行、自行车和城市生活的关注,将“以车为本的城市道路系统”变成“以人为本的城市街区系统”。
4.3.1设置慢行道:根据道路红线宽度,结合道路串联的城市的街区功能,增设自行车道、步行道、无障碍通道等,满足人们健身活动和游憩等需求。
4.3.2完善基础设施:包括出入口、停车场、环境卫生、通讯等配套设施。
4.3.3完善服务系统:包括换乘、租赁、咨询、救护、保安等服务设施。
4.3.4完善标识系统,包括标识牌、引导牌、信息牌等标识设施。
4.4引入公共艺术
在城市重要公共开放空间设置公共艺术设施,打造有品味、有气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4.5沿街风貌净化、美化
对沿街的建筑立面、人行道铺装和管井盖进行净化美化,对垃圾桶、坐凳、电箱等放置物进行规范、统一。
4.6生态环保设计
道路景观提升在生态环保设计方面可引进LID低影响开发模式。利用LID技术与措施,融入道路绿廊公用空间体系,注重绿色环境营造,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在道路边缘,选择具有引流作用的侧石,在路旁设置边沟,选择植被替代管道进行雨洪的分流排泄,最小化不可渗透铺装路面和最大化景观空间,通过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透水铺装、下凹绿地、地下渗透等技术组成完善的LID系统,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
5城区市政道路景观提升设计的重点
5.1道路主要出入口
道路出入口承担着城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连接功能,是城市的形象窗口,是城市活动聚集的重要场所。可结合该城区的上位规划,通过设置景观雕塑、绿化组团、必要的休息观景平台和有序的游览步道等景观设计手法,并糅合该城区人文文化,建设整体化、合理化、地域化的景观节点,形成个性鲜明、特色明确、可识别性强的门户体系,延续城市肌理,展示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
5.2公共空间地块
根据上位规划设计对地块的功能定位,对不同的空间地块进行精准的二级功能定位,通过现代化、特色化、精细化的景观设计手法,打造个性化景观。
5.2.1精准化
公共空间地块作为社会的公共资源,是各类公共活动的载体。对空间地块所处的区位及周边的使用人群的分析,有所侧重地赋予公共空间不同的场地功能,并延续周边环境的场地功能,激活公共空间,使其成为片区文化的展示窗口。
5.2.2精细化
充分考虑人体工学,采用合理的景观设计尺度,使活动人群在咫尺之间深切体会到空间所传递的温馨和亲切;充分考虑活动人群的主观感受,选用合理的景观元素如休憩树池、景观廊架、活动草坪等,满足人群的使用需求,提升空间的吸引力;充分考虑经济适用原则,在符合整体景观风格的前提下,选用合适的景观材料和工艺技术,确保景观细部构想得以落地,片区形象得以充分展示。
5.2.3特色化
整合城市文化、人文风俗,在满足活动人群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将空间通过艺术化的场景形式进行创造,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公共空间。
5.2.4现代化
利用LID技术与措施,对传统的建设工艺、技术及材料进行更新,从而控制降水所产生的径流与污染,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并结合采用生态节能技术的景观小品,打造智慧、智能的现代化公共空间。
5.3未出让地块
对于道路旁的未出让地块,可采用疏林草地的景观形式进行绿化美化,打造简洁、疏朗的景观观赏面;必要时可增设游览步道、平台、坐凳等简易休闲、游憩设施,利用目前的空地,打造一个简洁、舒适的临时性开放式公园,充分利用闲置空间提升道路环境。因未出让地块的特殊性质,其日后的总体规划、功能布局的可变性较强,应遵循经济实用的原则,尽量运用雕塑、花箱、坐凳、遮阳伞座等可移动式的景观小品和户外家具丰富景观内容,避免使用亭、廊等构筑物,方便日后循环利用。
5.4临建区
结合城市上位规划和实际使用功能,对道路临建区域进行立体化的,建设美化效果良好、能展示片区形象而经济实惠的绿化景观。一般区域可采用垂直绿墙、可移动花箱等较灵活的方式美化;在重要节点区域可适当采用景墙、特色围墙等配合特色雕塑小品、绿化组团进行美化。
6城区市政道路景观提升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6.1用地红线确认
城区道路景观提升的区域多呈带状,沿线风貌、立地条件存在差异性,设计范围红线边界复杂,受多种因素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需仔细核查设计范围,并结合城市相关规划,理清红线边界。
6.2现状的摸查和分析
6.2.1建筑分析
调查沿路两侧现状建筑及规划中建筑的功能机服务人群,以便设置相应的景观和功能场所。分析建筑立面风貌,改造时摒丑露佳,统一风格。核对建筑与道路红线、设计红线是否冲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设计顺利进行。
6.2.2沿线地块功能和使用人群分析
分析沿线地块功能和人群类型,以便根据设置相应的景观和功能场所,为人性化设计提供参考。
6.2.3植物分析
分析道路现有植物,并研究该地区道路绿化植物的使用和生长情况,根据设计合理利用和改造原有的植物景观
6.2.4道路节点分析
分析沿线道路性质、交叉口形式、块状绿地、重要建筑出入口等,合理选择节点进行重点景观提升,使绿廊与休憩节点合理对接。
6.2.5街道设施分析
分析沿线的广告牌、电线电箱、围墙、卫生设施、公交站等街道设施,系统整合,净化美化,营造干净整洁的街景。
6.3保持道路绿廊连接性
道路沿线情况复杂多变,须协调道路景观的延续性、整体性与沿线风貌多样性,让道路与沿线间既彼此渗透、无缝衔接,又凸显个性特色
6.4资源整合与利用
植物景观提升设计过程中需要在保留现有植物及营造特色道路绿化景观之间取得平衡,合理利用现有植物资源,根据现场植被实际情况考虑迁移清杂的品种与数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7结语
在城市精细化设计风潮盛行的大环境下,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目标从满足基本需求迈向创造精细化、品质化的城市空间体验,以先进的理念,鲜明的主题为指导,通过对道路绿化的综合整治,对沿街建筑立面景观的梳理,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改造沿街景观,增加人性化的空间设计,提升道路活力,展现城市魅力。
参考文献:
[1]邱巧玲,张玉竹,李昀.2011.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美]阿肯色大学社区设计中心(UACDC).2017.低影响开发:城区设计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3]包悦.2016.浅谈精细化道路空间城市设计的方法.低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