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高血压不同时间服药降压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老年人高血压不同时间服药降压效果分析

刘蕾1王彦普2迟光玉2夏燕

刘蕾1王彦普2迟光玉2夏燕2

(1北舰卫生处266071)

(2青岛土山干休所门诊部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人高血压不同时间服药降压效果。方法:将将老年原发性夜间高血压患者46例,随机分为早晨组和夜间组各23例,顿服厄贝沙坦、氨氯地平,早晨组于早饭后约8点左右服药,夜间组于晚饭后约7点左右服药。服药前及服药8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各组服药前后比较,收缩压/舒张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值平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组治疗后晨峰血压增高例数较前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晨、夜间顿服降压药均有减压效果,夜间顿服降压药可明显降低晨峰高血压。

【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降压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170-02

老年人合并心血管疾病,常使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提高血压控制的达标率,可减少心血管病事件的总体风险[1],已有一些临床报道证明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联合用药可以起到不同的降压效果[2-3],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们对老年晨峰高血压患者采用夜间顿服降压药的方法,并与早晨顿服降压药比较,取得明显效果,疗效满意,为临床遇到老年人晨峰高血患者降低血压提供参考,现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所老年高血压患者46例,均符合200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4]2级以上高血压标准,随机分为早晨组和夜间组各23例,早晨组男21例,女2例;平均年龄75.6岁。夜间男20例,女3例;平均年龄74.8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等方面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早晨组6:00—8:00服厄贝沙坦150mg(商品名:安博维150mg/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和氨氯地平5mg(商品名络活喜,5mg/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夜间组于睡前2-3小时19:00—21:00服服厄贝沙坦150mg和氨氯地平5mg,均治疗8周。治疗前后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白天每30min,夜间60min自动测量血压一次。

1.3疗效判断标准血压晨峰、血压下降百分率参照中国血压测量指南标准[5]。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表1)早晨组23例,夜间组23例,两组血压治疗后下降明显,两组比较:白天、夜间、24h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差异显著(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动态血压控制达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135/85mmHg、夜间<120/70mmHg﹚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值平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晨峰血压增高:早晨组12/10,夜间组13/3,治疗后夜间组晨峰血压增高例数较治疗前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后动态血压降压幅度变化(图1、2)服药前12h夜间组收缩压降压幅度小于早晨组,舒张压降压幅度差异不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表1两组治疗前后白天夜间24小时血压比较(mmHg,-x±s)

图2两组治疗后24小时动态舒张压变化

3讨论

国内外高血压病指南均强调综合评估高血压病患者的危险程度,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可减少心血管病事件总体风险[1]。尽量使用一天一次的长效降压药物,以便有效控制夜间高血压和晨峰高血压,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常需2种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4]。长效钙离子拮抗剂(CCB)加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联合治疗高血压,可明显提高降压效果,CCB常见的双下肢水肿可被ARB消除,ARB也可部分阻断CCB引起的心率增快的不良反应[5]。本实验可以看出,两组血压治疗后下降明显,两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白天和夜间24小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降低,联合用药降压治疗有效[2]。夜间联合用药降压效果,较好降低晨峰血压方面优于早晨联合用药,与彭贵成[3]报道结果一致。可能原因为夜间消化吸收、清除代谢较白天减慢,相对延长了药物作用时间,夜间服药后在清晨起床清醒时降压效果达到降压峰值,与晨峰峰值相重叠;晨峰血压与脑卒中风险密切相关,降低晨峰血压可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病率,从降低血压的平顺性来讲,夜间联合用药可作为2级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服药方法之一。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军,王薇,刘静,等,门诊高血压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血压控制现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12):1050-1054。

[2]穆春苓,赵翠萍,侯洁宁,等。不同服药方法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有效性和平稳性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010-1013。

[3]彭贵成,王毅方,肖勇。动态血压监测评估四种不同时间联合治疗方案的降压效果[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6):484-487。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579-616。

[5]中国血压测量工作组,中国血压测量指南。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11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