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三医院放射科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CT诊断及MRI补充诊断中心型肺癌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中心型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以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作为参照,对CT和MRI诊断的影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诊断的准确率为80%,明显低于CT+MRI诊断准确率的93.3%,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T诊断误诊7例,其中隐形癌4例,MRI补充诊断误诊1例,为隐形癌。结论:CT及MRI补充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率较高,临床应结合两种检查方法加强对中心型肺癌患者的诊断,从而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中心型肺癌;CT;MRI
中心型肺癌是位于肺段上支气管的肺癌,其早期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临床上常规CT诊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漏诊和误诊情况,因而在诊断中心型肺癌方面存在一定不足[2]。对此,我院在CT诊断的基础上行MRI补充诊断对中心型肺癌患者进行了检查,结果证实MRI补充诊断的实施明显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现就有关情况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为范围,收集我院6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均经支气管镜活检或病理证实为原发性中心型肺癌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38-85岁,平均年龄(72.5±6.4)岁;病理学分类:腺癌4例,大细胞癌6例,小细胞肺癌20例,鳞状上皮细胞癌30例。
1.2方法
采用GE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诊断,电流230mA,电压120kV,矩阵512×512,扫描视野35cm。增强扫描时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维持1.5mL/kg,流速3mL/s;造影剂完成注射,50s后进行病灶扫查;层厚3mm,螺距1.5mm。在CT诊断的基础上,行MRI补充诊断。采用飞利浦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层厚7mm,层间距2mm;应用正交线圈,常规行冠状、失状、横状位成像扫描。以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作为参照,对CT诊断结果及其MRI补充诊断最终结果进行比较,评价CT与MRI补充诊断的准确性。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P<0.05说明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影像学表现
CT诊断:肺门可见不规则肿块,直径0.7-7.6cm(3.0±0.4)cm,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纵隔淋巴结增大,横径增大≥10mm者38例,提示淋巴结转移,累及支气管远端。受累肺组织呈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表现,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比较狭窄,肿块无清晰边界。肺组织呈肺气肿表现者30例;呈胸膜炎表现者51例,10例为胸腔积液,41例为胸膜增厚。
MRI诊断:受累支气管变窄,肿瘤T1WI和T2WI分别呈均匀中等信号和混杂高等信号,周围正常肺组织无信号;显示T1、T2延长者33例,提示肿瘤出现坏死;纵膈内血管及脂肪与肿瘤的信号强度不等,与脂肪信号相比,T2WI信号稍低,纵膈大血管无信号;纵隔淋巴结横径增大≥10mm者46例;肿瘤侵犯血管者52例,显示肿瘤、纵膈、肺门大血管间正常脂肪信号延长。
2.2临床分期
根据TNM分期对应肺癌临床分期,其中隐形癌4例,1a期6例,2b期12例,3a期14例,3b期16例4期8例。
2.3准确率及误诊情况
CT诊断的准确率为80%,CT+MRI的诊断率为93.3%,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T及CT+MRI诊断和误诊情况见表1和表2。
3讨论
中心型肺癌患者发病后,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就会影响后期的治愈效果,而病情严重者则会失去治愈机会。临床研究证实,中心型肺癌患者早期影像学诊断可为其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这对治疗效果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肺癌早期诊断的准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多排螺旋CT及高场强MRI的使用为中心型肺癌的诊断提供了可靠基础。本组CT及MRI诊断可见肺门部位存在软组织肿块,管腔狭窄,支气管远端显示“三阻”征象[3]。CT检查误诊共7例,其中5例一侧肺组织密度增高影,呈磨玻璃样,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纤支镜病理活检证实后可知隐形癌4例,1a期3例;5例漏诊患者均见肺气肿改变。CT诊断组织密集的纵膈处病变的准确率较低,MRI补充诊断后,可见支气管受累征象更为清晰,增厚的支气管粘膜呈蔓延状高信号,即使在脂肪和血管丰富处,病灶分布的分辨也十分清楚[4]。对CT诊断误诊和漏诊的患者进行观察,比较MRI诊断结果,可见8例患者CT显示局部渗出,MRI显示管腔狭窄,支气管壁增厚,T1WI和T2WI分别为中等信号和非均质高信号,因而拟诊为中心型肺癌患者。MRI诊断漏诊患者3例,仅为肺气肿表现,因而漏诊。本结果显示:在CT基础上行MRI补充诊断,其诊断准确率为93.3%,明显高于单纯CT诊断准确率的80%。MRI诊断能够显示肿块大小、形态、信号及支气管狭窄征象,同时显示肿块的侵袭、纵隔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有利于对肺癌进行分期[5]。MRI诊断不会产生CT诊断的伪影,MRI的组织分辨率和信号敏感度更加突出,因而对近纵膈及粘膜下型中心型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CT诊断中心型肺癌存在一定局限,可出现误诊及漏诊情况,支气管粘膜下可疑病灶需增强扫描,而异常血管强化征象则需要借助MRI补充扫描进行诊断。因此,鉴于MRI诊断在近纵膈及粘膜下型肺癌的检查中具有可靠效果这一优势,建议在CT诊断的基础上行MRI补充诊断,可明显促使中心型肺癌诊断准确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洋,李香兰,王业伟等.CT/MRI影像融合对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靶区勾画的影响[J].中国肺癌杂志,2012,15(8):476-480.
[2]刘广红.纵隔型肺癌X线、CT及MRI的表现及诊断灵敏度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1977-1979.
[3]赵平.CT与MRI诊断老年肺结节及肺癌分期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10(11):1910-1911.
[4]朱维俊,田为中,张红霞等.CT联合MRI检查对X线初步诊断为肺癌患者的临床意义[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22(6):32-34,114.
[5]黄永波,张妍,王晞星等.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肺癌骨转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4):43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