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海林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苏州225300)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000-02
摘要:通过对各组数据分析对比都说明江苏省少体校羽毛球的发展不容乐观。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江苏省一线运动队的比赛成绩对江苏省少体校羽毛球学生人数的变化引导、示范效应有一个1-3年的滞后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在第二年,少体校的学生人数的多少有可能对4年后取得的成绩产生较大影响。
关键词:少体校;学生人数;动态变化
一、前言
少体校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优秀运动员来源的重要基地,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主要后续力量。因此,对少体校羽毛球项目进行研究,便可以了解我国竞技体育羽毛球事业的发展情况与趋势。而江苏省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大省、强省,又是我国竞技体育羽毛球项目的传统强省,本课题拟以江苏省为视角,对江苏省少体校羽毛球项目学生人数的数据进行动态地分析研究,以求发现这些年来我省竞技体育羽毛球项目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对全国的竞技体育羽毛球项目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推动羽毛球事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我们认为,我们的研究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二、江苏省少体校学生人数与羽毛球学生人数比较
图11998~2007年江苏省羽毛球项目学生人数与少体校学生总人数增长率比较图
图1是1998~2007年江苏省少体校羽毛球项目学生人数与少体校总人数的增长比率对比图,通过图1的图像可以看出江苏省少体校总体发展情况是优于羽毛球单项的发展,江苏省少体校的学生人数变化与羽毛球项目的相比波动幅度较小,但是两者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基本保持一致的。说明羽毛球项目在江苏省的发展一直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基本是随着江苏省少体校的发展大趋势而变化的,相反的我们也能通过对江苏省少体校羽毛球的研究大致的推算出当年少体校总体的发展状况。
图2两两比较T检验图表
为了利用统计学知识进一步对数据进行研究,我们使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两两比较的T检验,结果见图2(sig.(2-tailed)=0.000,p<0.001)。虽然图1中江苏省少体校与羽毛球的学生人数增长率相关度很高,但是结合图2,我们发现江苏省少体校羽毛球学生人数的增长率显著性的低于江苏省少体校学生人数的增长率。
三、江苏省羽毛球队大赛成绩与少体校羽毛球学生人数相互影响
在对江苏省少体校羽毛球学生人数变化的分析时,我们看到奥运会的举行与比赛成绩对江苏省少体校学生人数变化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为了更清楚的了解江苏省羽毛球一线运动员的大赛成绩与少体校羽毛球学生人数的相互关系,我们对这10年间我国及我省运动健儿的比赛成绩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分析,最后根据比赛的影响力、运动员的参与度和比赛的周期性等因素从其中选出了包含国际赛事、洲际赛事、国内赛三种不同等级的8大赛事按照不同的权重给以积分。
图3江苏省羽毛球运动员大赛成绩积分与少体校羽毛球学生人数的时间序列相关关系
图3反映的是江苏省羽毛球运动员在各大比赛中获得成绩的积分与少体校羽毛球学生人数的时间序列关系图,图中当LagNumber=2的时候,相关系数达到了0.6,相关度很高,同时(结合LagNumber=1和LagNumber=3的数据)说明,一线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对于少体校学生的引导、示范效应有一个1-3年的滞后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在第二年。
同时从这个图上还可以看出,江苏省少体校学生人数与一线运动员的成绩有一个4年期提前量的较高相关,其相关系数大约为-0.5(LagNumber=-3)。换句话说,少体校的学生人数的多少有可能对4年后取得的成绩产生较大影响。
四、建议
1.均衡发展体育各项目的同时,注重优势项目——羽毛球的发展。江苏省在第十届全运会上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足以说明江苏省正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江苏省正逐渐朝着体育大省、体育强省的方向发展着,但在体育事业均衡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保持自身的优势项目——羽毛球,不断地钻研,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
2.注意全国羽毛球发展趋势,注重自身发展特色技战术。在全国体育大发展的情况下,各省市的体育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江苏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主动去关注其他省市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尤其是传统的羽毛球强省,及时了解羽毛球发展的最新动向与技战术发展特点,做好总结以纳为己用,通过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形式不断提高少体校学生的基础水平,为羽毛球更好的发展提供结实的基础。
3.注重一线队员的培养。通过对时间序列图的分析,我们很明确的了解到江苏省少体校学生人数的变化受江苏健儿在各大比赛中所获得的成绩影响,注重一线运动员的培养,使其在各大赛事上获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成绩的提升可以带动少体校羽毛球的发展,使其储备更多的后备力量。而后备人才的增加又为日后一线运动员的选材、培养打下基础,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裴立新.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中国体育科技.2003(6):7。
[2]邱宗权,张洁,王国雄.少体校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山西体育科技,2009(2):34。
[3]刘桥.少体校的困境和出路分析.中国学校体育,2006(2):41。
[4]吴有凯,曾秀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体育科学研究,2010(2):61。
[5]汪广茂,宋允清,侯远峰,张向群,王新国,苏平.广东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