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本体性教学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1

语文本体性教学的思考

唐大林

唐大林

(四川省武胜县永胜学校武胜638403)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指出,语文课从“本性性知识”和“非本体性知识”更能揭示语文课的内核和本质,本体性的教学内容是语文这门学科的本体特征,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

当前语文课程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本体性”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把“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当作了语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过份注重课文内容的分析,过多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过度煽情,太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忽视了其工具性,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结果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园。

一、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内涵与抓手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应该以语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为抓手,那么语文的本体性教学应抓住哪些内容呢?

(一)、语言的积累

我国语文教学一直重文本内容的理解,忽视文本语言的积累。小学生正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处于记忆的黄金期,小学阶段必须将大量语言积累作为语文教学基本任务,多读多背多听,重语言的输入。

(二)、加强语言运用

多运用课文词语说话或说课文内容,加强言语训练,让学生在反复说话中运用语言,构建自己的言语系统,掌握语言运用规则,做好语言的提取和输出工作。

(三)、关注学习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爱上读书

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养成自己阅读的习惯。

二、语文教学中“本体性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处理

在实际教学中,本体性教学的选择与确定在《语文教学大纲》或语文教材中没有确切的和固定的内容,而要靠教师根据自己的语文专业素养和嗅觉去寻找去发掘本体性内容。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本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是学习语文本体性知识的材料,语文课是用语文教会学生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当然本体性知识也不是无迹可求的,它包括基础性教学内容和发展性教学内容,基础性教学内容如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朗读、概括等;发展性教学内容主要是阅读写作方法、语文技能练习、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课堂中进行本体性教学必须重视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迁移练习。如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可抓住外貌描写,先勾画课文中的外貌描写,然后进行迁移练习,对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进行外貌描写,通过老师讲解,勾画和自己写作,学生就能学会外貌描写这种写法。

下面我们通过于永正老师上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个课例来认识语文课如何正确处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关系。于老师上课的是上海某小学五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班主任提醒于老师这篇课文是沪教版二年级的一篇课文,太浅了,没什么可教的。于老师笑着回应说:“你以为我是教课文?”这堂课于老师是这样教的:首先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以前学过,所以朗读正确、流利了,但没有感情。于老师让学生听老师朗读。于老师读得声情并茂,学生不由自主鼓起掌来。于老师问大家为什么鼓掌?学生说,于老师读得很投入,于老师读得太有感情了,于老师的感情和课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完全融为一体。“是呀,这就叫‘感情朗读’。”接下来于老师让同学模仿着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次朗读孩子们都非常认真,使劲地想把感情读出来。读完后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情朗读。第一节课就是让学生学习感情朗读。第二节课于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篇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些语段画出来,然后在旁边学写批注,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写下自己的体会,这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写完以后,先让左右同桌交流,然后进行全班评点,最后于老师又出示了自己的评点,让学生体会好的评点应该是什么样的。接下来,于老师让学生根据这篇课文内容,以“儿子”的身份给父亲(高尔基)写一封信,每一个学生经历了一次动笔写的练习。

这堂课教学内容清清楚楚,就是学习感情朗读,学写批注,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封信,整堂课就是围绕这三个目标开展教学,这些都是“本体性教学内容”;而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对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的体会,也就是“非本体内容”教学,则是渗透在朗读、批注、写信这些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过程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