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也要循序渐进——以《归园田居(其三)》为例,浅谈朗读层次性实施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读占鳌头”也要循序渐进——以《归园田居(其三)》为例,浅谈朗读层次性实施策略

张静静

商河弘德中学山东济南251699

摘要: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多读、熟读,而且要读得有层次,渐入佳境。老师要注意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有要求、有指导、有评价,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懂感情、读出个性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登堂入室,以致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关键词:朗读层次性;美读;循序渐进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义务教育各个学段,对朗读的总的要求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课标实施以来,老师们都意识到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意识到了“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课算不得好课”,一时间课堂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但由于缺乏理性认识、深层思考,食而不化者、断章取义者、望文生义者,致使有的朗读因为读前没要求、读中没指导、读后无评价,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造成了“为朗读而朗读”、“假朗读”现象,最终导致了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多读、熟读,而且要读得有层次,渐入佳境。要按照语文教学的原则,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借助有层次的朗读,品味到阅读教学的乐趣,进而爱上读书。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归园田居(其三)》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好文在手,须得琅琅上口”,琅琅上口的基础正是读准字音。上课伊始,简单导入后,就让学生初读感知诗歌,要求自由读,反复读,大声读。几遍之后,同桌两人合作,你读我听,互相纠正对方读错的字音。老师再指名读,可先让一些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同学试读,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易读错的多音字,比如“草木长”中的“长”,“荷锄归”中的“荷”,“晨兴理荒秽”中的“兴”等,再次强调,让全班强化记忆,顺利完成第一步。

二、读好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诗歌讲究句读分明,节奏感强,读来琅琅上口,极富音韵美。我要求学生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正确划出全诗的节奏,并以小组为单位齐声诵读展示成果。展示过程中有的小组在最后两句出现了小纰漏,将“衣沾/不/足惜”中的“不足”分开来了,以期和后句中的“但使/愿/无违”形成节奏对称,我点拨到《归园田居(其三)》是一首五言古风,不像律诗、绝句那样节奏分明,对称,要求大家关注到课下注释中的“不足,不值得”。这里我们得出一个划分诗歌节奏的原则:一个完整的词语不能断开读。之后几个小组相继展示,节奏逐渐明晰起来,大家的朗读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开始有了味道。

三、读懂感情,读得声情并茂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能借助“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歌的情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在第三步读之前我先简单交代诗歌创作背景,公元405年,陶渊明做彭泽县令,不过八十余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结束了自己身在“樊笼”,不得自由的生活。次年写下了《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可爱与农村生活的自由自在,充满着归隐后的欢愉畅快。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学生自然能体会到其中的思想感情,此时再带着愉悦、恬淡的情感美读诗歌,大家读得声情并茂,课堂气氛被点燃了。

四、读出个性,读得百花齐放

由最初的浅层次朗读到深层次朗读,由读得正确到读得有节奏再到读得有感情,学生的朗读水平逐渐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这时引导学生进行充满个性的美读则水到渠成。叶圣陶先生也一向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他曾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得收获。”所以,仅靠口的传诵,有时不足以表达自己的个性理解、内心情感,那就辅助于动作,《毛诗序》说:“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个性朗读方式,跟着节奏,手舞足蹈的读;仿照古人,摇头晃脑的读;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读;创设情境,配着音乐读;老师指导,按照平声长仄声短的规律吟唱着读。当然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让他们美美地读。任何形式的朗读也都是建立在前三层次读好的基础上的,都必须是紧密联系文本的。我的学生们正是这样,在课堂上读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读得沉溺其中,自我陶醉,读得百花齐放,个性盎然,我的课堂氛围自此达到了高潮。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课堂上孩子们读了至少有十几遍,每次都是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体验、收获,最后多半数同学能够熟读成诵,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也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当然,新课标提倡学生充分地读,绝非是信马由缰、放任自流的读,否则,时间久了,学生也会厌烦,感到枯燥,这就需要老师注意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有要求、有指导、有评价,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懂感情、读出个性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登堂入室,以致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朱熹《读书之要》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4]窦桂梅《跟窦桂梅学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