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留守儿童背景的高职生教育管理策略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对有留守儿童背景的高职生教育管理策略初探

朵娟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省昆明市650304

摘要:目前,我国的教育在不断的完善,同时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加关注。本文在通过对有留守背景的高职大学生心理特征与生活现状的调查,通过分析有留守儿童经历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提出了对有留守儿童背景的高职大学生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相关方法,以便更好创建适合有留守儿童背景的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同时也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提供一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高职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引言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影响着我国新建设进程,事关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伟大目标的实现。然而,我国留守儿童基数庞大,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绝大部分儿童是在“隔代教育”下成长,近年来,我国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品德差、安全意识弱、心理不健康等问题亟待解决,这需要来自家庭、学校、政府等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帮助。

1留守儿童教育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地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我国地区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渐增加,且呈现出以下发展特点:首先,从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在地域上呈现分散、数量巨大的特点且具有普遍性,政府部门在向地区传达教育政策时大多以指令的文件形式进行传达,没有形成具有实质参考的监督管理体系,其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其次,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方面较薄弱,可以提供给留守儿童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数量较少。最后,留守儿童属于受保护的弱势群体,对于自身受教育的合法权益不能进行有效的维护,同时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很难全面了解其内心变化与学习状态,进而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进度。

2留守生活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

2.1留守经历对学生性格方面的影响

被访谈的41名学生中,有22人表示自己的性格内向,与人相处比较被动,不喜欢和他人沟通交流,有19人对自己性格特征自述为开朗、外向。而在这41名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是从大学开始才慢慢改变,变得外向、乐观、开朗一些。问卷结果显示,当被问及和“简要描述自己的性格特征”时,41%的学生认为个人性格外向、开朗、活泼。通过对这41名学生深入沟通与交流以后我们发现,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影响较大,多数孩子偏内向,即使外向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也内敛不善言辞。而由于缺乏情感引导,这些学生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一定障碍,他们中大多数人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交流,遇到问题大都会选择自我封闭。当然,在被访谈的对象中也有性格外向、开朗的学生,他们很好的调节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学没有什么不同,对于自己的留守经历没有埋怨和不满,多数时候很乐意分担父母的一些压力,不管是经济上的还是精神上.

2.2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学校如同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二个家”,孩子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其学习能力、个性发展等都是在学校中慢慢“孵化”。在,对于留守儿童,学校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当要注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管理作用。但是,乡村学校在教育管理留守儿童方面存在诸多漏洞和不足,第一,许多乡村小学针对留守儿童配备足够的专职留守儿童管理员,不能及时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认识和准备不全面,没做到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思想情况、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等,这就导致老师在任课过程中不能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开展教育。

2.3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

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对有留守儿童背景的高职大学生教育管理方法

3.1应该看到留守经历带给学生的也有积极层面的影响

留守经历让他们变得更加独立自强。被访谈对象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由祖辈照顾长大,由于生活所迫,他们需要独自面对各种现实问题,并独立去解决这些问题。被访谈的41名学生均表示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强,许多学生小时候都是自己照顾自己,自己洗衣做饭。而在这个过程中,磨砺了他们的意志,养成了他们较强的独立性。进入大学以后,他们较强的独立性具体表现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适应能力比没有留守经历的同学更快;他们担任班级、系、学院社团干部的比例较高,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可能比其他同学更好,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老师的得利助手;同时,这些同学更能吃苦,也更能体会生活得艰辛,无论是生活所迫还是其他原因,这些被访谈的学生中有相当多同学在外做兼职,自己赚取生活费和零花钱,为家庭减轻压力。

3.2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在平时管理工作中,我们要抓好心理知识普及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于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课程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学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同时,还要通过心理信箱、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亲子热线、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板报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每周班队活动时间要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3整合社会资源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一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倡导社会热心人士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做好事。二是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民政部门要及时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及留守儿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卫生部门要定期了解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为其提供专业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条件;公安司法部门要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提供服务,依法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文化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和监管,把加强网吧管理和建立网吧管理长效机制纳入为未成年人办实事目标;劳务输出部门和劳务培训机构要在劳务培训中增加法制教育的内容,帮助外出务工人员知晓自己对留守儿童抚养教育的法定责任和义务。

结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应当引起家庭、学校、政府等方面的充分重视。在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征程中,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有利于促进全面人才的培养、促进我国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和学新,李楠.留守儿童教育及其政策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01).

[2] 朱剑慧.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亟待加强[J].学习月刊,2016(03).

[3] 战晓华,李思林.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思考[J].中国市场,20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