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四川自贡643020)
【摘要】目的:研究对病患的伤口进行规范化护理模式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度收治的具有伤口的患者72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规范组和常规组,常规组对伤口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规范组对伤口实施规范化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伤口经不同的护理模式后其发生感染的程度及比例,以及最终伤口的恢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护理模式处理后其伤口的感染程度可知:常规组总感染率为27.78%,规范组总感染率为13.89%,显然常规组的伤口感染程度比规范组高且多;经过对最终伤口恢复程度的比较可知,常规组总恢复率为88.89%,规范组总恢复率为97.22%明显高于常规组,说明对伤口进行规范法护理是有临床疗效的。结论:利用规范化护理模式处理伤口,可促进患者伤口相关临床症状的改善,并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加快患者伤口的恢复速度。
【关键词】规范化护理模式;常规护理模式;伤口护理;感染率;恢复率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3-0220-02
据统计,全球超过4亿人有不同病因造成的伤口[1],但有些伤口通常较为复杂,难以愈合,若有基础疾病或并发症可能使伤口持续数月至数年不愈;这意味着临床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学会甄别伤口的特征类型,给予对症治疗,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而实际操作中,一般治疗与护理伤口造口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护理人员无法自行判断伤口类型与情况,无法对患者伤口做出自己的评估分析,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机械操作[2],易导致主观误差;现本文将对利用规范化护理模式对伤口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所获得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6年度收治的72例伤口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18岁且≤70岁,病程不限。
1.2治疗方法
将收治的72例伤口患者随机分为规范组和常规组,常规组对伤口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规范组对伤口实施规范化护理模式。
1.3疗效标准
恢复:患者的伤口无发炎、溃烂、红肿及化脓等现象,周围皮肤及组织无坏死。
好转:患者的伤口基本无发炎、溃烂、红肿及化脓等现象,周围皮肤及组织基本无坏死。
稳定:患者的伤口发炎、溃烂、红肿及化脓等现象不明显,周围皮肤及组织无严重损伤。
未恢复:患者的伤口有发炎、溃烂、红肿及化脓等现象,周围皮肤及组织有坏死。
2.结果
2.1通过对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模式处理后其伤口感染程度比较可知:常规组总感染率为27.78%,规范组总感染率为13.89%,显然常规组的伤口感染程度比规范组要高且多。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模式处理后其伤口的感染程度(%)
3.讨论
对有伤口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患者伤口的感染率的发生,现对两种护理方式展开讨论,从上述结果可知,对伤口实行规范化护理措施能减轻患者伤口感染程度及提高伤口的恢复速度;现对两组护理模式展开讨论:常规的护理模式具体为对于有外伤需清创缝合的伤口,护理人员要仔细询问病人发生外伤的原因以及在某时被何物所伤等,仔细查看伤口的受伤程度;可以使用肥皂水或者清水冲洗受伤部位,将肉眼可见的杂质去除干净,若伤口明显被杂质覆盖,可通过在伤口冲洗时加入适量的抗生素予以处理;伤口若为锐器所伤或因剧烈撞击摔跤等造成的伤口,应及时清理,若存在血块应完全清除以免复发感染,若平时覆盖伤口的敷料难以与皮肤分开,不要强行拉扯,以免再次造成机械性损伤,可使用卫生棉球沾有生理盐水润湿敷料,使其自动脱离。规范化护理模式具体为:本组患者使用的常规护理模式同常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化护理;首先仔细评估患者伤口的基本病情和严重程度,确定病因和具体的治疗措施;其次建立规范化护理管理小组,详细进行护理记录,适时召开例会,共同探讨常见问题并予以解决;时刻把病人体温控制在37度,创面周围表皮温度控制在30度左右,最有利于皮肤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血管供血,保证局部组织创面有效愈合[3]。
综上所述,对护理人员经过规范诊疗、操作演示、理论更新等,增强其护理伤口造口的专业技能及操作水平,从而有利于患者伤口尽快愈合,减少并发症,改善伤口患者临床护理质量[4]。
【参考文献】
[1]KevinWoo.伤口护理管理的新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1):767-769.
[2]刘蓉.规范化护理管理在伤口造口患者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03(37):177-178.
[3]吴丹,张维林.伤口护理中局部温度额控制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328):1793-1794.
[4]张燕.对伤口造口患者行规范化护理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7(03):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