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通系统类比有机体循环系统的村落有机更新研究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基于交通系统类比有机体循环系统的村落有机更新研究初探

卿高媛

——以永州石溪村为例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省长沙市410082

摘要:本文通过对生命有机体的解读,研究村落体系与有机体的相似之处,将村落的交通系统与有机体的循环系统做出类比,并用科学开放的有机体理论研究村落的有机更新。通过对村落现有五个因素的提取,并确定了交通系统的主导地位,从而构建有机体骨架体系,提出有机更新的数据模型模拟,为村落的后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有机体;有机更新;交通;循环

1.引言

对有机体的认识,最早是从生物学角度,以及物理学角度,相关学科的发展演变出来,有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不是因偶然事件,而是一个有机系统运行的结果。

当今中国,国家更加重视村落的发展,村庄是一个组织,每一栋建筑就是细胞,当今村落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密切相关。村落的交通像毛细血管一般,供应到每一个细胞,影响到村庄中的每一户家庭。村落的发展与有机体的发展存在相似之处,村落的交通系统与有机体的循环系统就是其中相似之处。用一个在其它学科动态开放发展的理论系统来研究村落的发展这将是一个新的契机。

2.以交通为核心的村落有机更新体系构建

2.1理论体系

村落是一个有机的组成,是由众多的因素构成的“有机体”。此有机体在产生、生长、分化程中伴随着消亡与更新。

史料有记载:《汉书?沟洫志》曰:“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由“单居”变成“聚”,聚即为群,群演变成“聚落”,单体成长成群体,群体演变为聚落,聚落逐渐演变出城市与乡村两部分。而村落是先于城市演变出来,村落的核心区为居住区,比如距今6000年左右的中国半坡原始聚落,它主要由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部分组成,而其核心组成部分为居住区,还未产生“市”区。当商品交易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分化出多种功能,产生了市,聚落从而演变出了城市

吴良镛教授曾提出城市有机更新:“按照其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这一理念具有高度思想指引性,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科学命题,需要探索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并对理论体系进行动态的研究。用有机更新理论研究聚落分化出的城市的另一同胞——村落。

2.2村落有机更新原则

(1)有机体原则

“有机更新”着眼于一个有机整体。单体的产生可能出于偶然,但是单体能够成长成为聚落,最终发展成为村落这绝非偶然,村落的发展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因此,研究一个村落时,不能将物体与意识隔离,而非将构筑物与构筑物产生的背景相隔离。

(2)有机体动态发展研究原则

将村落放在成长发展的全过程看研究,将村落根据所处的阶段分为:生长阶段,衰落阶段,分化阶段。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只有动态的看待发展,才能在发展中找到解决的方法。

(3)交通系统类比于有机体循环系统的研究原则

村落的交通系统,是村落与外界联系直接渠道,直接关系到村落中人的行为习惯,关系到村中的核心区域——居住区的发展,对村落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对比有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机体的每一个细胞如同每一栋建筑,循环系统将养料与废物,信息与刺激传到机体中的细胞,交通系统就如同有机体的循环系统,承担着信息传导交流,物资的交换等等多重作用(如图1)。机体的循环系统优良决定了有机体其它功能能否正常运转,主导着有机体新陈代谢的实现,而交通系统决定了不同类型聚落的产生,比如因水运便利产生的城市,影响聚落的发展,与消亡更替,即聚落的有机更新。

将交通系统作为分析村落有机更新的核心出发点,是将影响村落发展因素的提炼与明确,有利于科学的研究村落的发展更新。

图1道路系统与有机体血液循环系统具有相似性

3.以交通为核心的村落有机更新对实践的分析

3.1项目概况与分析

永州市冷水滩区牛角坝镇石溪村村庄规划,该项目位于牛角坝镇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区北部,镇人民政府驻湘山街居委会,距永州市驻地冷水滩城区19公里。石溪江村位于牛角坝镇区东侧。距永州市区25公里。

(1)经济:该村落主要以第一产业主导,发展模式单一。主要为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其中种植业包括水稻、蔬菜种植;养殖业以青蛙、生猪和鸭为主;林业以松为主。经济总体较为原始,停留在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阶段。

(2)人口情况:截至目前(如表1),统计的人口数据为五年,当地的人口成缓慢增长态势,但是截至2015年人口基数为1338,如果按照五年中最高的增长率19.62%来算,2016年人口数1364人,2017年1860人,人口规模依旧很小。

(3)用地:村庄用地——空心村现象严重,建设用地分布零散现状村庄建设用地分布较为零散,大部分房屋零星散布在农田、水塘周边,建设用地布局松散,缺乏系统的规划。空心村现象较为普遍,通过初步调查统计,各居住群落内部和外延的建筑存在很大的空置率,而且基本都以七八十年代的土砖结构一层瓦房,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偏大。

有数据可得,该村落的主要用地为住宅用地,约占了总用地的74.02%,除了配套的基础设施,暂无其它性质的用地。由此可判断该村落依旧处于原始的以居住区为核心的阶段。

(4)交通:?村庄交通——村域的交通联络能力差,静态设施缺乏现状村域内的交通主要由三条横向道路作为支撑,但是区域的纵向联系不足,尚未形成完整的乡村道路系统。现状大部分村庄缺乏完善的公共停车场,车辆只能随意停靠在路边,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整齐。周边只有县道X010穿镇区而过,交通单一。

(5)设施:村庄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欠缺,市政配套设施急需改造现状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缺乏村民活动广场,村民的文化生活较单一。此外,不完善的道路系统,导致设施的服务性不强。现状市政配套设施方面:部分村庄没有成熟的污水处理系统,使用雨污合流的排水设施,将生活污水和雨水一同排入水塘河流,对水系造成一定污染。村庄卫生死角常年堆砌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影响村容村貌。

3.2基于交通分析为核心的有机体整体研究

该村落是自然生长的有机体,结合实践所能收集的因素,将此项目构成村落的核心部分:产业、人口、用地、交通、设施作为有机体整体的骨架图,建立初步的制约因素强联系示意图网(如表1)。

表1

1、产业

4、设施

类别现状规模等级设施种类发展更新制约因素

设施原始基础生活设施一级制约因素:经济

有分析可得,将五个因素各自所处的等级值建立相应的等级位序,每个因素与交通的联系为其处于的等级值加上直接关系因素的值。将人口值赋值为1,相应的用地值为3,设施值为2,经济值为8,交通值为12(如图3,图4、表4)。这就意味着,以交通为核心的分析方法,有利于辐射到其它几个因素,从而对整个村落有机体产生联动式的影响。

图3类别图

由实地数据统计的结果可见,该村在1970年之前为一个发展时期,居住用房的主要类型为木构筑物,此重木构筑房屋,在村中只剩下一栋,这代表了村落发展过程中一个时期的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第二个时期——砖混为代表的居住区,这种建筑形制在当前统计中,只占到8.87%,期间出现了以砖混外加瓷砖铺面的建筑形式,约占27.74%目前主要的建筑形式是混凝土砖砌房,约占了46.04%(如表6)。

木质结构房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了主导地位,到了60——70年代,砖砌结构房屋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了新的分化点,而第二类建筑,即砖混结构则砖砌结构的变形,它出现的时间极其短暂,随后急速的过度到到混凝土结构的房屋,目前成为了强势演变类型。当所有的用房都被新型的用房代替,用地现状会迎来新一轮的面貌革新(如图6)。

4.研究总结与模拟

基于对石溪村现状掌握的数据资料分析,建立起以交通、用地、经济、设施、人口为核心点的有机结构系统,整体并分阶段的分析了村落的发展现状。

从有机整体的角度分析,需要建立起以交通为带动点的多点分析构架,并根据其所处的层级的不同,将有限的资金与政策的扶持倾向于其中,这样抓住核心的源头,如同血液的运输,将营养输送分配到各个组织与单元对后期村落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后续的研究发展方向:

1.影响村落发展的不止目前实验对象村中提取的五项因素,同时包含着,当地文化、政策、风俗习惯等等多重因素,对现状的因素掌握的越多,有机体的构架更为坚固(如图7)。

2.以交通为核心带动的发展,后期研究中,对五项相关因素的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做一个评估,针对每项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整改,有机更新下的理论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将会对村落的发展方向,与以后的发展前景有一个量模型认知(如表7、8,图7、8)。

图5自然发展模型&有机更新后的发展模型

5.小结

有机更新的理论,旨在分析村落的发展趋势,这种选择多点构成骨架的体系,结合目前阶段发展的状况对村落发展的未来状况作出远期的评估的方法,能够科学的指导规划实践,使得规划的目标能够符合村落机体的成长速度,也能有效地预测机体出现的病症,做出合理的干预与指导,使得村落的更新趋向科学。

参考文献

[1]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1.10.P56P82P9P244P255P358

[2]吴良镛著.北京旧城与菊儿胡IN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P68

[3]刘源.现代城市有机更新的适应性理论及方法探析——以川渝地区城市为例〔D〕.重庆大学.2004

[4]阳建强吴明伟编著.现代城市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8.P75

[5]王竹,钱振澜.乡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念与策略[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0(02):15-19.

图表来源:

图1百度

图2—图8:作者自绘

表1—表8: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