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龙
(云南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678000)
【摘要】保健养生在中医文献中早有记载,穴位作为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在自我保健养生中倍受青睐,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阐述了涌泉穴的自我保健养生常用方法。
【关键词】穴位;涌泉穴;保健养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民众对“亚健康”状态的重视和国家“治未病工程”的启动,保健养生行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家庭中自我保健活动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下面就涌泉穴的自我保健养生概况谈谈自己的认识。
1.穴位出处及穴名释义
1.1穴位出处
涌泉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篇》,其中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
1.2穴名释义
涌泉别名地冲、蹶心、地衢。
涌泉。“涌”为动词,意为“水由下向上冒出来”,在此引申为向外涌出。“泉”名词泉水也。涌泉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出为井”,“井”为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该穴意指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足少阴肾经接受膀胱经下传的寒湿水气,并通过肾的温煦、气化作用,将寒湿水气变为高温高压的水液由经脉的第一穴涌泉穴外涌而出体表,故名。
地冲。地,地部也。冲,冲突也。地冲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理同涌泉名解。
2.穴位定位及功效
2.1穴位定位
关于涌泉穴的定位文献记载较多,如:《灵枢?本输》“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针灸甲乙经》“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趾宛宛中”。《外台秘要》引甄权云:“在脚心底宛宛中,白肉际”等。现代准化定位为: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1〕。
2.2穴位的功效
涌泉的功效主要有2种提法:一是具有益肾调便,平肝熄风〔2〕的功效,主要是根据中医“肾司二便”及“肝肾同源”的理论提出的。二是具有平肝熄风,开窍苏厥,清心泻火〔3〕的功效,主要是根据中医“肝肾同源”、“心肾相交”的理论及《难经》第六十八难关于五输穴主治理论(井主心下满)提出的。无论那种说法都体现涌泉具有远治、近治和特殊主治的作用。
3.涌泉的保健养生
涌泉是回阳九针穴之一,是肾经井穴,号称“长寿穴”,利用涌泉穴保健养生由来已久。清代《急救广生集》卷一多篇中均提到利用涌泉保健养生,其中《勿药须知》篇指出:“每晚上床时,用一手握指,一手擦足心,如多至千数,少亦百数,觉足心热,将足指微微转动,二足更番摩擦。盖涌泉穴在两足心内,摩热睡下,最能固精融血,康健延寿,益人之功甚多。”
3.1保健养生原理
从中医角度看,经络是运行人体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阴阳平衡的通路。而腧穴是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治疗和诊治疾病的刺激点,它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刺激腧穴有病可治病无病可健身。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胸,属肾,而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纳气。通过各种方式刺激涌泉穴,可交通心肾,调整肾经经气,滋补肾阴,最终达到益肾,强身健体的作用,正如汉代名医华佗说的:“肾水足百病除。”肾水充足,可以促进心肾相交,滋养五脏六脏。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足底含有丰富的末梢神经网、毛细血管以及毛细淋巴管等组织,它与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有密切的通透性,是气体、血液交换的重要场所。而脚掌远离心脏,又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血液在足底部流速缓慢,血液里的杂质容易沉淀在足底,使足底供血少,脚温低,易得病。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搓擦或按摩足底)刺激足底(涌泉穴),可调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最终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3.2保健养生方法
“树老根先枯,人老脚先衰”、“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及“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这些俗语都说明足部尤其是涌泉穴在自我保健养生中的重要作用,下面介绍两种涌泉穴常用的自我保健养生方法:
3.2.1按揉推搓涌泉穴
按揉推搓涌泉穴俗称“搓脚心”,它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自我养生保健按摩疗法之一。用热水(或热盐水)浸泡双脚并洗净后,取坐位,双脚自然向上分开,或取盘腿坐位,先用对侧上肢全掌从足跟向足趾方向反复推搓,待足心发热、全身有汗出感时,改用单食指扣拳法(手握拳,食指第1、2指关节弯曲扣紧,以拇指指腹按于食指指甲,以食指指间关节为着力点,在足部进行按压或推刮)〔4〕中等力度点按或压刮(从前向后)涌泉穴。
3.2.2艾条灸涌泉穴
同样用热水(或热盐水)浸泡双脚并洗净后,取坐位,双脚自然向上分开,或取盘腿坐位,将艾条(根据需要可选择药艾条或清艾条)的一端点燃,选用温和灸(点燃艾条的一端,使之悬垂于施灸腧穴的上方灸烤之,让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保持在2~3cm,以患者感觉温热而无灼痛为宜,施灸10~15min,以皮肤潮红为度)、雀啄灸(点燃艾条的一端,持之在所灸腧穴的上方,作一上一下连续移动,在距腧穴1.5cm处,立即拿开,如此反复,状如鸟雀啄食)或回旋灸(点燃艾条的一端,使之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移动,使腧穴周围较大范围内产生温暖效应)〔5〕灸涌泉穴,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或全身微汗出为度。
以上两种方法是最常用、最简便也是最可取、最值得推广的自我保健方法,都是通过不同方式刺激涌泉穴,产生一种良性的温热感达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德敬经络与腧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130.
[2]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68.
[3]张吉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330~331.
[4]李成林足部按摩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__
[5]刘茜针法灸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