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初探

夏露

夏露(成都市新都区繁江小学校四川成都610501)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将转化为主动探究性学习。经我校长期的教学实验发现,“探究性教学方式”有利于数学教学。本文从“探究性教学方式”的理论依据、教学模式的结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几方面介绍数学“探究性教学方式”。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思考,体验并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构建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地、自主地进行猜测、体验、实践,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1.探究性教学模式提出的必要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都是以教师、教材、课堂和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学生的课堂生成,看不到教师的教学机智,学生学的知识缺乏时代性、选择性和建构性。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教师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在考试中会做题,考个比较理想的成绩,而不是去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更不用谈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学培养的是批量产品,不允许有特例,从而束缚了学生的精神,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小学生好奇心重,喜欢提问,并且具有创造和探究的潜能;并且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探索性的活动,如果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究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在进行“因势利导”,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要想有创新,要想做好素质教育,就必须发展和补充更多和更新的教学模式。

2.教学模式的定义及结构

“探究性学习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启发与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已的概念和见解。“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总结构如下:

此教学模式分为五个环节:

教师学生

创设情境定向注意

输入媒介观察思考

启发引导质疑思考

指导小结得出结论

综合评价输出应用

2.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启动学生的探究,首先要思考的是情境创设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目标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心中的探究需要,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准备进入探究性活动。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梳理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方法的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要有较大的指向性,不应故弄玄虚,背离生活实际;应充分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生思维质变处精心搭建桥梁,重墨渲染,让学生经历自我完善及提升的过程;情境的创设还要有探究的空间,这样才会有学生的试误、猜想与验证,而这些尝试则是进一步的探究之源,把探究一步步推向深入。

2.2发散归纳,提出假想。这是明确目标、提出假设的过程。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整理、归类、筛选,把学生的思维辐合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教师在组织评价交流时,应注意新知“新”的地方和学生真实想法中所表现出来的共性问题,有了核心问题、矛盾焦点问题,便促进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智力活动处于紧张、活跃的状态。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运用对比性、直觉性的思维和已有的学习方法及策略,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假设。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良好环境,控制、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由发散思维过度到辐合思维。

2.3明确过程,探究求证。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要多思考,多体验,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教师要适时地加以点拨提示,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以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方法的指导上,教师不仅依靠自己的讲解,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好做法,适时推广,学生从多种猜想到验证,到抽象概括发现普遍意义的规律,往往需要经历自我否定的过程,这种方法的及时交流,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已的学习方法,也使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通过否定意义上的肯定,让探究更真实有效,课堂更具生命力。尝试、体验、实践都应力求充分,避免匆匆忙忙走过场。

2.4整理归纳,得出结论。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活动要形成结论,以口头、书面、图表等形式展示,并以演示、宣读结果、辨论等方式交流。学生把所得的知识与方法在头脑中形成较完整清晰的认识,再在研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归纳、整理、提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相互评议,相互补充的方法,让学生说现象,谈感受,议结论,讲应用,使探究所得的概念和规律及时得到巩固与理解。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打通各年段知识间的通道,新旧知识的类比迁移使学生原本零散的经验逐渐明朗化、系统化、整体化。通过对探究结果的分析,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并提升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抒发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帮助学生扩展深化结论。对于一时不能得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存疑,引导学生再探究。对于探索的过程、方法、结论,师生共同小结。有些学习内容还可以拓展延伸,举一反三,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

2.5总结方法,引导创新。学习的效益体现在会不会应用,会不会创造。在建立概念和提示规律后,让学生回味一下探究的过程:克服了哪些困难,学到了哪些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能否熟练地进行其他的探究等等。机械的重复性探究学生没兴趣,没有策略提升的探究学生没有兴趣,没有难度、没有挑战性的探究学生没兴趣,已经知道结果的再探究学生也没有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探究性活动时,把握好从探究一个具体问题到探究一类问题的思维提升,激发学生的内省意识,再学愿望,更应让他们感到学有所他,积极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着重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3.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多样性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选,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还可以亲自体验失败的挫折和成功的欢乐,这有益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根据自主获取信息的现成程度,可将探究式学习分为两大类:接受式探究发现学习和创新式探究发现学习。

接受式探究发现学习是指信息由学生主动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图书馆、互联网等)中直接获取,或直接询问,所搜集的信息是现成的,中需略加整理即可。

创新式探究发现学习是指探究者要经过观察、体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或发现。创新式探究发现学习也有多样化的模式,如观察、体验、问题解决、概念澄清、文本解读等。

4.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4.1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探究过程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协调。这些合作交流的实践与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见解,正确对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赞赏、分享、接纳、互助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需要长期的教育引导才能形成,否则只会产生一批批人云亦云,独断、不宽容的观点,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批判性。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倾听的习惯,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有差异,而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4.2对探究方法及操作技能要求不必过高。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侧重于: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通过探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探究精神与态度。

4.3评价方式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探究式学习的评价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评价方法上看,宜采用档案袋的方法来加以评价,或直接给学生一项探究任务,根据他们的实际表现来加以评价。从评价的内容来看,重点应放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探究本质的把握。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指标。

5.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困惑

5.1课堂开展的实效问题。从时间方面说,学生需要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需要留出出错误耽误的时间,需要有时间沉思默想,需要有时间交流讨论。还需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或个人,或结对,或小组,或全班)去开展相应的活动,如体验、思考、记述和讨论等。因此必须控制课堂中的知识容量,以便为探究发现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这样势必影响教学进度,而单位时间学生获取的知识量也会减少。

5.2如何辨证处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但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是否应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教师的指导有时根本不必要,以致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心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参考文献

[1]全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冯克诚,西尔枭,1994,《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3]吴立岗,1998,《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4]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