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甘肃省西和县第三中学742500
摘要:如何处理学困生的教育问题,本文从学困生产生原因及现状探讨起,探究义务教育阶段如何解决“困”的问题,旨在引出全社会对这一问题更好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学困生教育策略
“学困生”是教育对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目前已受到社会、学校及有识志士的重视,通过理论、实践的探讨,已取得不少有益成果。
学困生在这短短一段时间如何提高成绩是要讲究策略的,否则,就有可能导致这一部分学生厌学、辍学,以至于自暴自弃,对学校、社会造成不良后果。我们应从社会,家庭及学校、个体因素中寻找“困”之因,绝不应放弃这些学生。笔者从教学中常常看到他们渴求成功的眼神和在学习中无奈的神情,心如刀割。
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从起因方面探讨,寻找出学困生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一、“学困生”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1.“学困生”分类及表现特征。为了说明清楚这一问题,我们先对学困生做一分类,现代心理学家从能力和动力两个方面将成绩低下的学生分为四种类型:暂时性困难,能力型困难,动力性困难和整体性困难。
(1)暂时性困难学生。这类学生的学习潜能与现实学业水平差距甚大。有些因在参加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考,缺乏主动、兴奋的投入造成;有些因一时没有掌握好知识而造成阶段性的学习困难;有些则因受到外界突发性事件影响,情绪受到严重干扰,学习分心。
(2)能力型困难学生。此类学生比例最少,能力较差是他们在学习上的主要障碍,动机、意志水平较高是他们身上十分宝贵的尚未开发的动力资源。
(3)动力性困难的学生。此类学生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大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力不足所抑制。
(4)整体性困难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低,大多是由于中学阶段持续困难、知识障碍积累、基本学习技能匮乏造成的,长期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否定评价,对自己缺乏自信,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2.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学业难度相对本人增加。在思维转换方面出现不适应现象,从而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2)家庭影响。主要表现: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对学生要求相对松懈,学生行为比较自由,时间一长学业逐渐下降导致厌学、逃学;另外就是家庭对学生的骄纵,一部分家庭对孩子过于放纵,看到孩子个儿一天天长高,从不要求到不敢要求,使得学生率性而为,随着时间推移,学习成绩逐渐下降而沦为学困生;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在祖父母的溺爱教育下也会产生如此情况。
(3)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农村还是经济问题,家庭收入的不太富裕,使一部分较为懂事的孩子抱着自己成绩不是太优秀反而给家庭增加负担的想法放弃学业;其次就是社会形形色色诱惑部分学生,特别是市场经济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到学生对学业的追求。
(4)学校的影响。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对这些学生都比较放松,或者说不太重视。上课时老师提问的是学习好的学生,而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提问的机会相当少,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学生心里产生我“不行”的心理,情绪波动比较大,成为学困生的另一类来源。
(5)来自于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农村学生的学习基本上都是在被动河流里前进,学习动机是什么?他们比较模糊,因而动力不足。只是按照课本,随着老师教而行,加上其他因素干扰就害怕学习。甚至,由于得不到学校、老师的赏识而自暴自弃。
二、学困生应对策略
“困因”清楚了,我们就有了解决学困生教育的策略和措施。首先是教育评价体制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只有公平和科学才有最佳的育人环境。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纠正,但在评价体制方面还有待于更科学,现今对学校的评价就是升学率,为了提高升学率,各教育单位就采取“增大分子,缩小分母”的办法提高升学率。随着这一问题的解决学校对于学困生就会有强有力的措施和办法。其次具体到学校就要针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而采取可行的措施:1.提高有效的育人的坏境。克服教学资源极度倾向重点班的现象,使教学由此层次,基本接受公平教育。2.“爱”字当头,强调耐心科学教育。教育其实是感情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者只有用一颗爱心去引导我们发现“人类的最宝贵的财富”,这些财富才会有发光的可能,而不应只把成功和热情的目光投向成绩。3.鼓励个体特长发展,讲求分层教学。各校现在设立重点班虽有失公允,但对学困生分层教学却带来便利之处,可针对个体情况而施加不同教育方式。4.摸清“困”之因,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一个班主任,还是课任老师都要成为学生朋友,和他们促膝谈心,搞清楚这些学生“困”之因是什么?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他们的长处,鼓励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5.和家长取得联系,双方协调解决孩子厌学现象,只有这样,才可能消除“困”症。
“学困生”的转变,只有施教者奉献一片爱心,讲求策略才会有回报!才不会耽误教育,也就不会耽误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