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学院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和影响因素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3

某医学院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和影响因素探究

肖春风王翠翠(通讯作者)

肖春风王翠翠(通讯作者)

(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医学系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目的:探究医学本科生层次群体亚健康罹患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亚健康状况问卷(SHSQ-25)运用随机抽样的办法调查260名医学本科生,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达85%),检出亚健康人数174人,亚健康检出率达78.7%。其中休息后无法缓解疲劳、疲劳感和多梦易醒三个症状表现较为典型;整体模型检验表明模型有统计学意义(χ2=9.89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亚健康检出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院系专业和年龄组,其中性别、年级与亚健康检出无相关关系。结论:有关教育部门应结合不同医学门类对亚健康罹患风险大的风险人群开展相应的心理监视工作,预防相关心理疾患的产生。

【关键词】亚健康;医学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255-02

AninvestigationoftheSub-healthstatusandinfluencingfactorsamongmedicalcollegestudentsinQiqiharcity

XiaoChunfeng,WangCuicui.DepartmentofPsychiatrySchoolofMentalHealth,QiqiharMedicalUniversityQiqihar161006,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prevalenceandinfluencingfactorsofsub-healthamongmedicalcollegestudents.MethodsMakinganinvestigationof260medicalcollegestudentsinallbyusingthesub-healthquestionnaireSHSQ-25andthestatuswasanalyzedbythesoftwareSPSS13.0.Results221effectivequestionnaireswerecalledin(therecoveryrateis85%)intotalandthedatavalidationprovedthattheoverallmodel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Inthissurvey,theprevalenceofsub-healthamongmedicalcollegestudentswas78.7%(174/221).Thefigureshowedthatthecommonestsymptomforthestudentsisunabletorelievefatigue,andthefollowingtwocommonsymptomsarefatigueanddreaminess.Additionally,themultivariatelogisticregressionshowedthatthepredominantfactorsofsub-healtharedepartmentandage.Theresultsalsoshowedthatsexualdistinctionandgradedistinctionarenotuncorrelatedwithsub-health.ConclusionTheappropriateeducationdepartmentsshouldcarryoutsomespecificpreventionformedicalcollegestudentsespeciallyforthosewhoareinthehighrisk.

【Keywords】Sub-health;Medicalcollegestudents;Influencingfactor

1.前言

亚健康这一概念最早由前苏联N?布赫曼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起初被命名为“第三状态”。我国学术界在引入这一概念时对其称呼不一,因此,亚健康状态也被称为“灰色状态”、“亚疾病状”等。王育学学者[1]最先将“亚健康”这一名称提出,而后学术界一直沿用这一名称。

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2],主要指人们表现在身心、情感方面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与体验[3]。现阶段,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亚健康状态分类法来源自WHO对于健康的定义标准,包含有心理性亚健康、躯体性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道德性亚健康[4-5]四类。马云枝学者[6]依据WHO对健康标准的设定将亚健康症状细化为精神心理、生理、社会三个方面。

随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进行,医护行业就业执业风险日趋增大,相应的,对于并未踏入医疗行业的医学本科生来说,就业压力和职业要求也日益增加。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如果医学生无法科学排解个人就会导致恶性心理障碍的产生,医学生群体的亚健康检出率也必定会偏高。调查围绕亚健康筛检旨在为以后的亚健康干预机制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也为教育管理机构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方向。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齐齐哈尔某医学院校3个不同年级、10个不同医学专业的260名在读本科生,其中有效收回221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达85%。

2.2工具

调查采用首都医科大学研发的参考国内外亚健康量表并依据亚洲人群特点加以改动制定的亚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HSQ-25),问卷经闫宇翔等[7]校验后证明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包含有25个症状项目,各项目均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包含有疲劳症状、心血管症状、胃肠道症状、免疫力症状和精神症状五个维度。

2.3方法

调查员以年级为单位随机发放,现场讲解填写要求后,调查对象匿名填写问卷,之后收回加以审查,筛除勾选有近期患有慢性病的问卷(慢性病可能造成调查误差,调查可靠性会降低)。问卷内容包含有自然项(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生源地、有无慢性病)和用于初步筛出亚健康人群的25个条目,各条目均设为5个级别,并分别赋值为1,2,3,4,5五个分值。

2.4诊断依据

问卷得分≥35分为亚健康判断标准[4]。

2.5统计分析

将调查数据逐一录入SPSS13.0软件中,再次筛检后对整体模型做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结果

3.1一般情况

收回260份调查问卷后,将调查患有慢性病的问卷筛除,以确保样本质量。共有221人被纳入调查样本,其中男女比例近似1∶1(男生113人,女生108人),年龄集中在17至23岁之间,平均(19.8±1.70)岁。男女学生量表测量平均分分别为53.15和57.11,均值均高于亚健康判定标准分限。共检出174名亚健康者,检出率达78.73%(174/221);其中男女生亚健康检出率分别为94.69%(107/113)和97.22%(105/108),分析发现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18-19、20-21和>21四个年龄组检出率分别为100%、95.45%、95.05%和93.33%,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组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年龄每增加一个等级,亚健康危险程度升高1.066倍;将样本按照专业特征分为临床专业和非临床专业,两组亚健康检出率分别为77.61%(104/134)、80.46%(70/87),分析发现专业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调查样本取自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层,占比分别为13.12%(29/221)、55.66%(123/221)和31.22%(69/221),分析发现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亚健康影响因素分析(见表)

对年龄进行分组(<18=1、18~19=2、20~21=3、>21=4),构建二分类的Logistic回归模型,先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变量筛选,确定进入下一步分析的变量(性别、专业、年级和年龄)。然后采用向后LR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专业为亚健康检出有无的最主要风险因素。

4.讨论

亚健康的定义自提出以来,相关研究一直在深入开展。亚健康作为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一直在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针对亚健康易感人群的预防防治方面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某医学院亚健康检出率为78.7%,高于李柏坤等[8]研究的27.87%、王月云等[9]研究的68.3%、姚琪等[10]研究的20.40%和赵阳等[11]研究的27.6%。这种结果的出现可能与研究取用量表不同、调查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不同和亚健康判定标准不同有较大关联。

研究表明,医学生群体健康状况总体不佳,高亚健康检出率提示各医学院校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对医学生群体加以引导。其中,年龄和专业是医学生罹患亚健康的两大风险因素,非临床专业较临床专业检出水平高可能是因为非临床专业医学本科生对今后从业的过度担忧和疑虑,医学院校可根据此特征增加对非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指导课时量、设立就业咨询解疑中心和心理咨询室,密切关注医学相关性不强、就业前景不高的专业的学生的消极心理动机;亚健康检出率随年龄递增呈上升态势,原因可能为医学专业研修时间长和课程量的增多对医学本科生造成的心理压力有关,其中,因锻炼不足造成的不良心境也可能是一大主要因素。院校可以对亚健康罹患风险较高的医学本科生加大心理引导力度,定期进行亚健康筛查。

【参考文献】

[1]何裕民.关于亚健康一个新领域命名的探讨[R].医学与哲学,2000,21(6):47-48.

[2]杨豪.亚健康状态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3):247-249.

[3]徐宝,何映.亚健康状态及其研究现状[R].中国性科学,2007,16(2):16-18.

[4]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0-13.

[5]袁云娥,吴小苏,谭燕.亚健康概念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2004,8(4):55-59.

[6]马云枝.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防治[R].河南中医,2001,21(3):11-13.

[7]闫宇翔等.亚健康状态评价问卷的拟定及其信度、效度检验[R].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6):579-582.

[8]陈青山,王声涌,荆春霞.应用Delphi法评价亚健康的诊断标准[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2):1467-1468.

[9]李白坤,王成立,朱继民等.合肥某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R].中国公共卫生,2011,12(R):1542-1544.

[10]王云月,孙维权,尹平等.某大学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中国卫生统计,2007,24(3):255-258.

[11]姚琪,周和.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其分析[J].体育教学与研究,2009,(32):124-125.

[12]赵阳.某学院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大连医科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