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金
(绵阳科学城医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目的:就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方法:抽取2016年6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大咯血患者(40例)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手段,观察组采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手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后,其临床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咯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9-0077-02
大咯血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疾病类型,患者出血的位置躲在肺组织或者声门以下的呼吸道中,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避免患者出血量持续增加,降低患者出血性休克等不良问题发生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本文抽取抽取2016年6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大咯血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不同治疗手段后,获得满意的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6年6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大咯血患者(40例)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其中对照组的男性患者有11例,女性患者有9例,年龄区间为28.5~71.3岁,平均年龄为(50.05±3.95)岁;观察组的男性患者有12例,女性患者有8例,年龄区间为29.5~72.5岁,平均年龄为(49.65±4.1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临床治疗手段,即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临床表现,针对咯血量较多的患者,需及时进行止血治疗,静脉用药;针对存在呼吸障碍的患者,需进行氧气补充,采用低流量的氧气持续吸入方式;针对于存在全身性营养不良的患者,需进行营养支持治疗,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而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外周血管介入方式进行治疗,具体内容:对患者股动脉位置进行常规消毒,采取“Seldinger技术”经过患者股动脉部位穿刺Cobra导管,在患者胸5~6椎体水平部位找到患侧的支气管动脉,对其进行造影检查,确定患者病灶部位的实际供血情况,采用Cobra导管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采用的栓塞材料为PVA颗粒微粒以及明胶海绵颗粒,全部治疗结束后,进行造影检查,明确无误后进行抗菌处理,并对栓塞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1.3评价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参考《咯血的临床诊疗指南》,判定标准:无效:患者咯血次数无变化,且病情加重;有效:患者咯血数量显著减少,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无咯血现象。总有效率=治愈患者数量+好转患者数量。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方式后,其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大咯血属于常发的临床疾病,患有该病的患者将出现诸多不适,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且如若病情加剧,未能及时救治,则非常容易引起失血性休克,进而危及到患者的生命,临床提倡及早诊断、及早治疗。近些年来,我国大咯血患者的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愈加复杂,所以加强对大咯血临床治疗方式的研究十分必要。常规的大咯血临床治疗方式,主要是基于患者的实际临床症状予以针对性的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临床表现,给予患者相应、有效的治疗干预,如针对咯血量相对较多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止血治疗,静脉用药;针对存在呼吸障碍的患者需要进行氧气补充,采用低流量的氧气持续吸入治疗等,但在实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随着临床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发展,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方式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其在实践操作阶段具有操作便利、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较低等特点,主要是通过穿刺治疗与栓塞治疗等方式,明确患者的实际症状发展状态,保证临床治疗的综合效果,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已成为了治疗大咯血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大咯血患者出现的疾病部位主要是通过支气管的动脉进行供血,也有少量是肺动脉在进行供血,但肺动脉出现的压力比支气管动脉的压力远低,所以在进行栓塞体循环供血动脉和药物治疗后,无需通过手术来专门处理肺动脉,故大咯血进行介入治疗主要是针对支气管动脉进行栓塞治疗。本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后,其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对大咯血患者,采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可明显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在大咯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方式,安全性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代慧明.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7(13).
[2]唐仪,等.大咯血患者的DSA表现及介入栓塞治疗[J].当代医学,2016,30(01).
[3]程献杰,李深基,等.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7,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