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八五三农场清河小学赵亚楠
写作是以书面语为工具表述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交流目的下认识和表述相互融合,互求统一的过程。[1]本文从分析当前小学生语文写作的现状入手,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一、小学语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兴趣
我们也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本身缺乏对写作的兴趣,那么布置任何的作文都是收效甚微的。尤其是在考试过程中,总是出现一些远离实际生活的话题,更使得这样的情绪出现了恶性的循环。
(二)课堂枯燥,缺乏新意,素材单一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作文课的设置一般为每周一节课,作文的选材也都是来自每单元的综合学习内容。这样的课程设置既有利,同样也有弊端。作文的素材都与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相关,一方面是巩固了所学课程,但另一方面,作文的素材选题却脱离实际生活。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更是枯燥乏味。
(三)缺乏重视,脱离目标
由于在小学课堂中,作文一直作为的是整个单元模块的综合学习部分出现,在考试的卷面中,作文部分的分值相对固定,或多或少对卷面的整体分数影响不大,因而,一些教师一般将作文课取而代之以其它课程,本来没有多少的作文课也成为了阅读课、作业课。那么每一模块的写作目标就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因此也便难以实现。
(四)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不扎实,错字,语法错误较多。
俗话说“熟能生巧”写作也是一样,因为学生对写作有厌烦情绪,在加之没有一定数量的语言词汇积累,所以就出现了用错字,错标点的情况。“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篇优秀的作文,如果处处都是这些小错误,那么作文训练同样也是失败的。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激发写作兴趣,克服畏难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2]由此可见,学生的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学生在考试中每次见到考试题目,都会觉得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大部分的同学有着这样的感觉,那么如何能让学生激起对写作的兴趣呢?
1、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丰富课堂内容,比如,在进行话题写作之前,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来表述出自己的想法,与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的作文课堂,不仅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也避免了教师一昧的讲,学生一昧的记这样的“灌输式课堂”。从而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样在沟通中将话题引入写作中,并且也在沟通与交流中更深层次的理解本次作文题目,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培养学生课外观察,记日记的习惯
生活是学生的又一位良师,学生的写作素材来源于日常的生活积累。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雷雨和风,并写成观察日记,在观察的基础上再写作文的时候,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所闻,所听,所见,所感都表述出来。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才更真实,更生动,更形象。所以,培养学生的课外观察与记日记的习惯,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克服抵触情绪的一种方式。
(二)搜集素材,“厚积薄发”
荀子《劝学》中有这样的一句名言:“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①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一步一步的积累是不能走完千里千里之徒的。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那么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的语文写作中也是一样的。
(三)创新素材,创新课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它的提出体现了创新精神对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的意义,那么创新精神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同样有着指导意义。
例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一篇优秀的作文背后,凝聚着多方面的努力。一篇优秀的作文也关乎着学生语言与文学素养的发展。作为一名准教师,要审时度势,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深入贯彻执行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教学目标入手,把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搜集素材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将创新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