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苹周伟婷满晓晶
(北京农学院,北京昌平102206)
摘要: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中国社会中始终占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传统农业的偏见,加之各大农业院校在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教育与培养,致使农业人才大量流失,农业领域在入世后面临着人才匮乏与断档的危机。本文将从“知农”、“爱农”“学农”三个方面,探索培养学生服务“三农”意识与“两课”教学相融合的途径及长效机制。
关键词:“两课”;“三农”;服务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5-0000-02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中国社会中始终占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将“三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国家领导人多次重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懂得,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取决于农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靠技术,技术创新在人才。对于农业人才的培养,农业院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传统农业的偏见,加之各大农业院校在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教育与培养,致使农业人才大量流失,农业领域在入世后面临着人才匮乏与断档的危机。为此,如何发挥农业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引导学生服务于“三农”就显得尤为迫切。“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在培养学生服务“三农”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加强农业院校大学生“三农”的思想教育,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好“两课”的主渠道作用,认真组织实施“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把“三农”教育作为一项教学内容融入“两课”教学,结合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需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使得“两课”教学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学生生活,切实增强了“两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另一方面,由于和所学专业知识相契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真正将服务“三农”意识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根据笔者调查,农业院校“两课”教学工作可尝试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将“两课”教学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相结合,培养“知农”意识
教学实践活动是农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亦是培养农业院校“知农”意识的主要载体。目前,北京农学院已在昌平区马池镇亭自庄村建成实践教学基地。基地建有日光温室36栋、异型温室(10900平方米)、有机示范奶牛养殖场(占地50亩)、鸡舍(2100平方米)、办公设施(2400平方米)、宿舍、食堂、教室、加工车间等各类设施约9.6万平方米;此外,基地还建设完善了大田作物试验区、果树种植区、露地蔬菜试验区、芳香植物试验区等不同种植区约740亩。基地的不同功能区覆盖了学校所有专业的教学实习,也展示了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管理、服务等全过程,成为学生进行专业实习、了解农业现状,体验农村生活的重要场所。
1.将专业实践与“两课”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三农”问题的理性认识。
为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对“两课”教学的促进作用,提高学校师生“服务京郊、服务三农”的实际工作能力,北京农学院“两课”教师积极将“两课”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实践教学融入“两课”课堂,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农村,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通过学生参加实践教学,广泛接触农村基层的干部群众,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学生们在教学实践基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培养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且“书到用时方恨少”,更加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如农学专业有几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毕业后跳出“农”门,但通过实践教学,使他们从灵魂深处感悟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真正理解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2.将社会实践与“两课”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对“三农”现状的感性认识。
暑期社会实践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院校大学生提供了了解国情、区情、农情的机会。实践教学基地建成后,先后接待了60余名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同学们通过亲自与农村干部群众交谈,对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农民生活状况等有了更多的了解,培养了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在达到了“增见识、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使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将“两课”教学与“红色网站”建设相结合,宣传“爱农”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每天全世界有数以亿计的人在网络上浏览、购物、聊天。在迅速增长的互联网使用群体中,在校大学生占有重要比例。学生可以在网上看到世界各国的报纸、电视甚至电影,可以进入遍布在世界各地的任何一所大学的图书馆查阅资料,可以在网上交友、聊天,网络已日益成为大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不断普及的今天,农业院校如何通过建设“红色网站”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爱农思想,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农业院校培养学生服务“三农”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搭建交流平台,培养爱农情怀。
据调查,我国农业院校学生近半数对我国“三农”现状不是十分了解,不清楚农业专业的发展前景。在这种情况下,爱农情怀从何谈起?当然,在农业院校中也有不少学生对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有着一定的认识,也有将青春写在绿色田野上的豪情。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不知道应当如何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此时,网络就成为他们寻求帮助的首要途径。
学生生活环境的网络化,带来了学生思想交流环境的网络化。在纷至沓来的各种各样的网站中,学生可以获取各种信息。网络信息以其广泛性、多样性、多媒体化等特点成为学生解疑答惑的重要选择。为此,农业院校可结合“两课”教学建设红色网站,设置“三农”动态、我眼中的“三农”等专题论坛,引导学生关注“三农”、认识“三农”、热爱“三农”。
2.组建教师队伍,传播农业文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管理,既需要学生的充分参与,更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互联网时代的“两课”工作者除了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知识之外,还应该能够熟练地运用互联网这一新的工具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
为充分发挥“红色网站”在“两课”教学中宣传“爱农”思想的重要作用,“两课”教师可在课堂上引用“红色网站”中精彩的帖子,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也可将网站里同学们的疑问拿到课堂上来讨论,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利用学生对农业的关心、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关注,适时传播农业文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得“两课”教学切实有效。
三、将“两课”教学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提高“学农”本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重要途径。培养农业院校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服务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高他们建设新农村的本领。为此,要提高农业院校“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将新农村建设的最新知识融入课堂,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服务“三农”。
1.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新农村建设”专题,邀请学校新农村建设专家为学生作新农村建设的形势报告。《形势与政策》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灵活性,是普及新农村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农业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对于培养学生服务“三农”意识中的作用,充分挖掘校内资源,通过各类名师讲座让学生学会用理性思维分析当前形势,掌握国家政策,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
2.结合村官典型,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农业院校与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每年都为周边农村输送了大量的村官。大学生村官与在校大学生年龄相仿,思维方式相似,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最容易被在校大学生所接受,将他们请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3.将我国农村发展历史融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过程。“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两课”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历史,以树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生目标;农业院校的“两课”教育的主要目的则是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只有了解我国农村发展的历史才能从实际出发,找到农村发展的具体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