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
【摘 要】目的对心血管内科的感染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分析和研究。方法:选取本院的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的研究实例都为56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方式,对于观察组则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等等的治疗药物。结果:经过一系列的稳定治疗,其中对照组中45例患者治疗有效,总体的有效率达到80.36%,观察组54例治疗有效,有效率达到96.43%。结论:通过对治疗数据的合理分析,发现大剂量的抗生素类药物连用,可以有效治疗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需要在实际的治疗中,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治疗方案和手段。
【关键词】心血管;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
部分心血管患者会出现感染的病症,患者在住院期间,接触到不同的疾病患者,极易出现感染问题。为此,医生应该加强对感染问题的重视程度,采取适合的控制措施,避免心血管患者出现感染问题,根据调查发现,心血管患者出现感染并发症的几率较大,并且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危害患者的生命。作为常见感染类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并且缺乏完善的治疗体系。感染性内膜炎就是其中一种,患者身体中的微生物会出现迁移现象,逐渐进入到心脏瓣膜、大血管附近,微生物在生存的过程中,会出现脱落等情况,这些物质会导致血管出现栓塞现象,最终引发感染疾病,并且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感染的位置、心内异物进行分类,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为自体瓣膜心内膜炎。可以按照病情程度进行进一步分析分,不同的病原体感染,会引发不同的内膜炎。目前位置,大部分的资料方案都是依靠大剂量的药物治疗,主要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等等,并且治疗效果比较良好。本文采取实例进行研究,并且将近期住院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112例患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男36例,女20例,年龄21~74岁,平均48.6岁,平均69.3kg;平均169.6cm。观察组男38例,女18例,年龄25~76岁,平均44.1岁,平均67.8kg;平均168.2cm。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病程、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参照Duck大学制定的改良后的IE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分为两个只要诊断标准和六个次要诊断标准,其中符合两个主要诊断标准的、一个主要3个次要或5次次要的诊断标准就可以作为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依据。主要诊断依据:(1)血培养作为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金标准,阳性率为98%,当两次血培养均为阳性,且病原菌的一样的时候可确诊为IE;(2)IE是一种发生在心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状态,内膜赘生物是IE的基本病理改变[3]。当血培养无法诊断时也可用超声心动(UCG)来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这是诊断的银标准,UCG可以诊断出50%的赘生物,当超声心动发现赘生物时可确诊为IE,但未探及赘生物,也不能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六个次要诊断依据:(1)有基础心脏病或静脉滥用药物的病史;(2)发热;(3)血管现象;(4)免疫反应;(5)血培养阳性但不符合主要诊断依据;(6)超声心动发现但不符合主要诊断依据。在临床表现上常会看到发热、心脏杂音、动脉血栓、周围体征(如瘀点、指和趾甲下线状出血、Janeway损害、Osler结节和Roth斑)和偶发感染的非特异性并发症(如脾大、贫血和杵状指)。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首先都以常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青霉素类、链霉素、头孢菌类的剂量用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头孢菌素类药物6~10g/d、青霉素类(1000±200)万U、链球菌1~2g加入静脉注射250ml的生理盐水内静点;在这个基础上,观察组的治疗方案为加大剂量的三种药物的治疗方法,链球菌与头孢菌素类加大一倍而青霉素加大到2000万U并同样加入静脉注射250ml的生理盐水内静点。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严密监控,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予其对症治疗[5],以确保其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 1.4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根据观察组治疗后的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症状基本痊愈,发热和出血等症状均已消失,各项体征正常,无临床症状,生活行为明显改善。(2)有效:根据观察组治疗后的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症状有所改善,发热和出血等症状均有所缓解,各项体征趋于正常,无明显临床症状,生活行为有所改善。(3)无效:根据观察组治疗后的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发热和出血等症状均有所加重未得到缓解。各项体征不正常,有明显临床症状,生活行为无改善。
2结果
对照组中痊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2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0.36%,观察组中痊愈18例,显效13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治疗结果如下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
痊愈/个 | 显效/个 | 有效/个 | 无效/个 | 总人数/个 | 总有效率/% | |
观察组 | 14 | 10 | 21 | 11 | 56 | 96.43 |
对照组 | 18 | 13 | 23 | 2 | 56 | 80.36 |
3讨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感,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患者死亡的情况,主要是因细菌迁移到心脏、血管附近导致的感染类疾病。根据统计可知,大部分的患者都患有一定的心脏疾病,并且风湿性心脏病最容易出现感染并发生。对这类患者研究后发现,跟患者的生活习惯、条件等方面息息相关。在患者遭受到细菌等微生物的感染以后,会导致许多验证疾病,其中作为常见的细菌为金葡萄菌。在进行常见菌种引发的感染疾病治疗时,要了解到疾病的发病原因,并且采取预防和治疗联合的治疗方式。在以往的研究中,部分学者认为要做好患者的感染控制,才进行手术治疗的方式。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部分学者已经推翻了原来的认识,认为手续需要提前进行,更便于患者的身体恢复和疾病治疗。
本次研究中,可以清楚看到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好,并且基本没有产生不良反应,治疗的有效率也远远高于对照组。经过实际的研究表明,采用大剂量的抗生素联合治疗,可有效治疗心血管内科感染疾病,可以进行一定范围的推广和使用。
为此,要采取做正确的治疗方式,才能加速患者的痊愈、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感染情况的重视程度,并且采取最适合的感染管控方式,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抗生素对于心血管感染疾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沈栩, 吴永雪, 杨砚. 研究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7(2).
叶露. 10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8(16):63-63.
王国良, 马光, 滕伟, et al. 血清炎性因子与降钙素原危急值检测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感染严重度的预测价值[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8(5):146-149.
叶露. 100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8(16):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