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人民医院 276000
摘要 目的 面肌痉挛在术前、术中的电生理变化,独创的采用“瞬目反射”的两通道界面,设置相应的参数,尤其观察在面肌痉挛中微血管减压术中预警预值得指标判断,结果 通过多参数电生理技术诊治前后的效果、在院时间、有无并发症之间的数据差异。结论 通过对多参数电生理技术的数据分析,发现规律,即适合基层医院为患者提供快速简洁的多参数电生理技术诊疗技术,又能根据其规律,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用“瞬目反射”的两通道界面 设置相应的参数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
在面肌痉挛中,发病的原因及机制大体分为:原发性血管压迫、继发性面肌痉挛;继发性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是自主神经末梢、责任血管、面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神经肌肉接头、神经递质传递、触发面肌痉挛等,而原发性的有静脉压迫、椎动脉压迫、椎和PICA、PICA和AICA压迫,药物治疗、还有用肉毒素、艾灸;国际上公认的唯一根治面肌痉挛的是外科手术的方法,通过垫棉将责任血管与神经根隔离从而达到跟治的目的,在术中主要任务是寻找责任血管、责任血管与神经接触的多少,用多参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明确责任血管,然后是分离神经、血管,减少了医生在术中寻找责任血管的时间,明确手术后的预期,更好的保护了周边的组织,减少脑组织水肿。
本院从2014年4月至2018年12月,应用瞬目反射界面的电生理技术,设置相应的参数,观察在应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前后的观察研究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按2014年以后的应用了多参数电生理技术诊疗技术之前、之后进行分类;分析诊疗前后的效果、在院时间、有无并发症之间的数据差异,通过对多参数电生理技术的数据分析,发现规律,即适合基层医院为患者提供快速简洁的多参数电生理技术诊疗技术,又能根据其规律,进行研究探索。现对比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般资料与分组
纳入本研究的面肌痉挛患者例,其中2014年4月以前治疗的患者47例,为对照组;2014年4月以来应用瞬目反射界面的电生理技术,在术前、术中观察的患者65例,为实验组,分别用如下三组参数设置的监测方法,重点观察:1组:持续监护,3-5mA刺激参数, 1H刺激频率;2组:是需要时监护,3-5mA刺激参数,必要时加至20mA观察,2Hz的刺激频率;3组:持续监护5-10mA刺激量,1Hz频率,分组观察。未应用瞬目反射界面的电生理技术组中,男性30例,女性37例,年龄平均在55±12.7岁,病程在3±0.5岁;监测组男性41 例,女性51例,年龄平均在53±12.5岁,病程在3±0.7岁;按年龄、性别、病程,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设备:丹麦Dantex公司的Keypoint 4通道机电诱发电位仪。
瞬目反射界面的电生理技术应用
术前我们用表面电极,在平均5.9分钟内用1Hz的刺激频率,7.3mA左右的刺激量,刺激颞支,在眼轮匝肌出现运动单位电位3.1- 6ms左右,而口轮匝肌在延迟6±3ms也会出现一个运动电位单位电位(异常的肌肉反映),确诊是否是面肌痉挛。
表A:面肌痉挛
多参数电生理技术 | 面肌痉挛 | 梅杰氏综合征 | 面瘫后期局部 神经兴奋性增高 |
异常的肌肉反映 (侧方扩散) | 有 | 无 | 无 |
表B: (术中)面肌痉挛电生理技术在面肌痉挛的参数研究(表面电极)(病例为42例)
面肌痉挛 | 刺激参数1 (单位mA) | 刺激频率2 (单位Hz) | 刺激时间3 (单位分钟) |
病例1 | 5.1 | 1 | 10 |
病例2 | 4 | 1 | 5 |
病例3 | 7.3 | 1 | 6 |
病例4 | 12 | 1 | 5 |
病例5 | 9.7 | 2 | 4 |
病例6 | 15 | 1 | 5 |
病例7 | 5.4 | 1 | 7 |
病例8 | 4.6 | 2 | 6 |
病例9 | 4 | 1 | 4 |
病例10 | 5.3 | 1 | 6 |
病例11 | 9.2 | 2 | 5 |
病例12 | 7.5 | 1 | 8 |
病例13 | 9 | 2 | 9 |
病例14 | 4.8 | 1 | 4 |
病例15 | 7.6 | 1 | 3 |
病例16 | 6.2 | 2 | 6 |
病例17 | 4.9 | 1 | 6 |
病例18 | 9.1 | 1 | 3 |
病例19 | 5.7 | 1 | 4 |
病例20 | 5.1 | 1 | 5 |
病例21 | 6.6 | 2 | 7 |
病例22 | 9.3 | 1 | 7 |
病例23 | 6.7 | 1 | 8 |
病例24 | 7.5 | 1 | 4 |
病例25 | 15.5 | 1 | 5 |
病例26 | 4.8 | 1 | 5 |
病例27 | 7.9 | 1 | 5 |
病例28 | 12.2 | 2 | 6 |
病例29 | 4.5 | 1 | 7 |
病例30 | 7.1 | 1 | 9 |
病例31 | 5.4 | 2 | 5 |
病例32 | 5.7 | 1 | 10 |
病例33 | 7.2 | 1 | 9 |
病例34 | 6.6 | 1 | 7 |
病例35 | 10 | 1 | 4 |
病例36 | 4.6 | 2 | 5 |
病例37 | 9.4 | 1 | 7 |
病例38 | 5.4 | 1 | 6 |
病例39 | 8 | 2 | 4 |
病例40 | 5.6 | 1 | 8 |
病例41 | 4.9 | 1 | 7 |
病例42 | 5.3 | 2 | 5 |
表C(在术中)面肌痉挛的电生理技术参数研究(用针电极)
病种1:面肌痉挛 | 刺激参数1 (单位mA) | 刺激频率2 (单位Hz) | 刺激时间3 (单位分钟) |
病例1 | 3.6 | 1 | 10 |
病例2 | 3.8 | 1 | 15 |
病例3 | 7.3 | 1 | 16 |
病例4 | 5 | 1 | 20 |
病例5 | 4.6 | 2 | 14 |
病例6 | 4.8 | 1 | 15 |
病例7 | 5.1 | 1 | 7 |
病例8 | 4.5 | 2 | 5 |
病例9 | 5.9 | 1 | 25 |
病例10 | 6.4 | 1 | 20 |
病例11 | 3.2 | 1 | 30 |
病例12 | 3.9 | 1 | 10 |
病例13 | 4.4 | 1 | 5 |
病例14 | 3.1 | 2 | 9 |
病例15 | 6.5 | 1 | 5 |
病例16 | 4.5 | 1 | 45 |
病例17 | 3.7 | 2 | 37 |
病例18 | 3.6 | 1 | 32 |
病例19 | 5.0 | 1 | 20 |
病例20 | 10 | 1 | 30 |
病例21 | 22 | 1 | 5 |
病例22 | 7.6 | 1 | 10 |
病例23 | 5.8 | 2 | 25 |
经过以上病例的研究分析,设置参数分三组做愈后效果观察比对。
1组:持续监护,3-5mA刺激参数, 1H刺激频率
2组:是需要时监护,3-5mA刺激参数,必要时加至20mA观察,2Hz的刺激频率
3组:持续监护5-10mA刺激量,1Hz频率,分组观察
表D:参数设置
参数设置1 | 参数设置2 | 参数设置3 | |
刺激时间 | 持续监护 | 需要时监护 | 持续监护 |
刺激参数 | 3-5mA | 3- 5mA,20mA观察 | 5-10mA |
刺激频率 | 1 Hz | 2 Hz | 1Hz |
通过以上病例分析,术中我们用细小的针电极,在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做记录,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中,用设置2的参数,血管减压后,异常的肌肉反映随之会消失,减压不充分时或还有另外坎压的血管时,异常的肌肉反映还会存在,所以在颅内血管减压术中能及时的明确了手术目标,减少了手术时间,减少了脑组织不必要的牵拉损伤,明确的预后效果。
表E:42例患者应用参数设置后的效果比较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后的结果
患者 | 22例患者 采用设置1的参数 | 13例患者 采用设置2的参数 | 7例患者 采用设置3的参数 |
异常的肌肉反映 | 消失不确切 | 消失 | 消失 |
面部抽搐 | 略有 | 无 | 无 |
异常结果 | 1例患者有轻度 延迟现象,一周后 恢复 | 无 | 1例术后患者自述面部略有不适感3天后恢复, |
预警阈值 | 安全、有效、可靠? | 可靠、安全、有效 | 可靠、有效、安全? |
用设置2的参数,在面肌痉挛微创术中的监测,将缩短了手术时间,明确责任血管是否彻底移除,手术成功率100%!达到了预期的理想效果。
多参数电生理技术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监测评价指标
多参数电生理技术 | 微血管减压彻底时 | 微血管减压不彻底时 | 微血管减压失败 |
异常的肌肉反映 (侧方扩散) | 完全消失 | 波幅降低, 还有异常的肌肉反映 | 较术前 没有明显改变 |
预警阈值:用有、无异常的肌肉反映,来作为预警阈值的依据!
异常结果的处理:在术中减微血管减压不彻底时,还有异常的肌肉反映,及时告知手术医生,继续寻找下一个责任血管,直至找到责任血管与神经用垫棉隔离开,异常的肌肉反映立即消失了,术后痊愈。术前经多参数电生理技术(功能)+磁共振影像学(形态)+超声学综合评估。症状较轻微的,不需要手术的或患者不手术时,给予药物干预治疗,需要手术者给予乙状窦后路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期给予中医中药联合预防组织黏连的康复治疗。
统计学分析 Pearson χ2 检验评估术中电生 理监测与否对术后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的影响, 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微血管减压手术已经成为顽固性面肌痉挛的 首选治疗方法,也是目前唯一有可能根治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中华世纪外科杂志2017年9月33卷第9期于炎冰教授阐述(重视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应当结合不同监测仪器的特点以及不同手术者操作习惯来综合,设置不同的参数,来建立个体化方案, IONM技术的使用价值也可以通过监测仪器软硬件的革新与操作上、方法学的规范与改进来进行提高。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7年第1期 陈国强 《重视神经电生理与神经内镜技术在面肌痉挛手术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等查询文献资料,进行一系列分析,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如在面肌痉挛微创微血管减压(MVD)手术、在手术的过程中,医生只能凭娴熟的手法技术来分辨三叉神经、听神经、面神经周围的责任血管,有时还不一定是一根与之有关的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所以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来反复排查,也会不可避免的损伤到其他的周围组织或神经,造成某些相应部位倂发症出现,所以,面肌痉挛的术中 电生理监测仍然对手术效率的提高及减少手术并发 症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Moller A R .Equipm ent, R ecording Techniques , and D ata A nal ysis and Stim ulation [ M ] 技术。
2、李群喜,乔慧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脊髓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7,16(5):3 12—3 14。
3、贺晓生,李娜,梁景文等,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警示作用 [J] 。中华医学杂志,2015 ,95(2 1 ) :1651-1654。
4、王硕,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脑血管疾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J] .中华医学杂志,2015,95(21) :1636—1638。
5、段玉印,孙立忠,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大血管手术中的应用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J] .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 (21) :·1635 ·l639 一l64 1。
6、邱勇,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柱矫形术的应用 [J] .中华医学杂志,2015,95 (21) :1642-1643。
7、安友仲,对重症病人的神经功能评估 ,势在必行之欲出[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21):1644—1645。
8、赵红,宿英英,丁宁,两种体感诱发电位分级标准对重症脑功能损伤预后预测的比较 [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22。
9、梁汉生,冯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现状及展望 [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21):1646—1647。
10、 陶晓蓉,李萍,万虹等,利用 F波评价舌下—面神 经吻合术治疗面瘫的疗效 [J] .中华医学杂志,201595(2 1):1648—1650。
11、刘献增,加强和规范我国神经生理监测技术势在必行 [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l,10(4) :289-291
本文为临沂市2018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立项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1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