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放射科 519000
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目的是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来讲,CT与MRI诊断检出率进行分析、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500例,持有CT影像诊断以及MRI诊断,并最终经手术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结合其病例进行综合性回顾与分析。结果MRI共诊断出腰椎间盘突出275例,椎间盘突出175个,100例为椎间盘脱出;CT影像学诊断出腰椎间盘突出225例,椎间盘突出125个,100例有椎间盘钙化。结论本次研究可以发现,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的比较中,前者显示椎间盘突出不如后者明显,但是可以显示椎间盘、韧带的钙化,对于手术可以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CT;MRI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髓核经纤维环向外突出,纤维环可发生局部的部分性或完全性破裂。而椎间盘退行性变是椎间盘突出的内因,急性或者慢性损伤导致椎间盘内压增高,为纤维环破裂以及髓核突出的外因。椎间盘突出在病理上面可以分为变性期、突出期、脱出期、髓核游离期等例。由于以上解剖结构等原因,大多数髓核突出为向后或外后方突出,压迫硬膜囊或者神经根,出现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临床上常见疾病,常见于中青年人群中,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升高,而且发病率逐渐呈年轻化趋势。该疾病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其中包括: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长期外力所造成的轻微损伤、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遗传因素、椎间盘自身解剖结构等特点。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患者表现出含水量降低、失水引起的椎节失稳、松动等病理学改变以及纤维环发生退变,导致患者腰椎坚韧程度下降。而长期反复性损伤则会加重患者腰椎退化程度,在某些诱发因素的影响下,包括:腹压增加、腰姿不正、突然负重、妊娠等,会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这也是当前年轻人群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长期学习、工作过程中,不良的坐姿习惯严重伤害了患者腰椎。同时,在成年后椎间盘缺乏血流循环,而且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其自身修复能力减弱,一旦受到某种因素影响,即可能导致弹性较差的髓核通过纤维环发生突出,而导致疾病发生。其次腰椎间盘突出还受到的遗传、先天性因素的影响。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后,患者主要表现出腰腿疼痛,严重者甚至迁延到一侧肢体,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目前,随着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不断提高,加之个体差异性的存在,病情程度不同、发病原因不同的影响下,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随着越来越多的年龄人群含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于该疾病尚未出现完全治愈手段,因此主要建议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通过提高临床诊断率,开展有效的疾病鉴别诊断方式,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般资料
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500例,持有CT影像诊断以及MRI诊断,并最终经手术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选患者中,男325例,女175例,年龄范围为37岁-65岁,平均年龄为51.2岁,病程时长范围为1月-6年,病程时长不等。所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受限、局部产生疼痛,少数有放射性疼痛。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检查方法CT:使用全身螺旋CT机,先进行侧位扫描,扫描层面和椎间隙中心线必须平行,常规扫描L3-S1这三个椎间隙,每一个间隙均进行4次扫描,厚度为3mm,使用软组织窗以及骨窗进行观察,倾斜角±30o。
MRI:使用XGY0.35永磁MR扫描仪,使用体部线圈,T1W1:TR350ms,TE30ms;T2W1:TR3500ms,TE130ms,进行矢状位以及轴状扫描,层厚为5mm,矢状位扫描共9层,轴状位扫描一般情况下为9层,特殊情况下可以加扫。
3.影像学结果CT表现:①椎间盘后缘向椎管内突出软组织块影,密度与相对应的椎间盘密度一致,形态不同,边缘分为规则与不规则两种;椎间孔内主要表现出来椎间孔内软组织肿块,脊神经等显像不清晰;椎间孔外型表现为椎间孔外与椎间盘相邻到的软组织肿块。②发生病变,突出的椎间盘呈现出大小不一、形态不同的钙化;钙化应当与椎体后缘骨质增生进行鉴别。③椎管内硬膜外可以发现髓核游离骨片,并且硬度比硬膜囊要高。
MRI表现:①椎体边缘可以看见局限性膨隆的软组织信号影,T1呈现低信号,T2呈现出中等信号或者低信号,突出部分与髓核母体相连。②椎间盘脱出,脱出之后复合物与髓核母体之间有一定的“狭颈”相连,这一现象在矢状位表现尤其明显。③若脱出部分和髓核母体间没有联系时,此表现为髓核游离,形成硬膜外肿物,T2W1呈现为低信号,未强化。④在矢状面的图像上面,突出的髓核呈现半球状,舌状向后方或者侧后方延出,信號强度与主体部分一致。MRI还可以直接对脊髓受压情况进行显像,除了形态的改变,若在T2W1上面局部出现高信号,往往提示患者有脊髓水肿的表现。
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选用SPSS18.0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经过CT与MRI拍片可以发现,MRI共诊断出腰椎间盘突出275例,椎间盘突出175个,100例为椎间盘脱出;CT影像学诊断出腰椎间盘突出225例,椎间盘突出125个,100例有椎间盘钙化。
三、讨论
临床中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患病人群是青壮年,其发生原因与其自身解剖原因、外力作用和退行性变化等因素相关,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会加剧变形,腰部纤维断裂、髓核干燥甚至破裂,压低椎间盘的高度,造成其向后方、侧方和后外侧方突出,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医护人员对其的重视度也是逐年增加。如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则会引起膀胱症状、直肠症状以及下肢瘫痪等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患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研究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椎间盘突出的位置以及严重程度,局部疼痛情况以及放射性疼痛情况。是否出现双下肢或者单侧下肢麻木、无力、疼痛,大小便功能是否出现异常。其伴随现象主要包括椎间盘钙化、侧隐窝变窄、椎管变窄、黄韧带增厚、椎间盘钙化等,少数患者出现神经受压的情况。除此之外,该病是腰腿疼痛的主要诱发原因之一。而CT与MRI作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影像学检查,CT以及MRI为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重要意义。CT的密度分辨率较高,可以清晰显示出椎间盘以及韧带内的钙化,结合临床症状诊断能够确诊多数情况,但是不能明确鉴别出椎管内其它病变与腰椎间盘狭窄的区别,另外CT检查时具有一定的放射性;MRI具有多角度扫描和多平面成像,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能够多方位观察椎间盘,减少误诊和漏诊,可以明确显示出椎间盘变性、膨出以及突出,也可以清晰对于脊髓以及神经根受压迫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可以区分出某些椎管内占位与腰椎间盘突出,增强了解剖分辨率,但是缺点是钙化显示不清晰。在显示椎小关节及椎体骨质增生、椎间盘的积气变性、钙化、韧带骨化、椎间盘脱出或突出宽基底等方面采用CT检查更优,在观察脊神经和硬囊膜的压迫状况、髓核形态及位置方面,采用MRI检查效果更好。CT与MRI都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段,且各有限度和优势,两者之间起到互补作用,CT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首选检查方法,其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在患者进行手术时起到指导作用,若是CT检查不清晰或者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存在差异,可以进一步进行MRI检查。
参考文献
[1]王忠明,杨宏涛.CT与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30(20):2055-2057.
[2]符莉莉,李长清,许海娜.CT与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29(23):1672-5131.
[3]梁芳,张志海,邓燕霞,等.红外线热成像与CT/MRI在门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32(23):56-57.
[4]杨志强,袁牧.椎间盘突出的MRI与CT诊断价值的临床对照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41(02):1672-5131.
[5]冯华龙,何升华,赖居易,等.Bioflex弹性内固定治疗青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维持椎间高度的1年随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09(35):2095-4344.
[6]张庆军,曹阿丹,闵会东,等.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13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33(15):3580-3581.
[7]张宇,张世衡,曹文广.CT与MRI诊断最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6,20(10):925-927.
[8]刘家森,李幸姿,董学宝,等.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CT与MRI的对比性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53(03):100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