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岑主任医师治疗老年胃痛的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赵国岑主任医师治疗老年胃痛的经验

宋娜 赵一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赵国岑传承工作室 (河南 郑州 450004)

关键词:老年胃痛;化滞益胃;培土扶木;一人多病,一病多证;治疗经验

赵国岑现任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为全国第二批500名名老中医带徒导师,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专家,河南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补中气调脾胃治消化,益心气活瘀血治胸痹,健脾土固肾气治消渴,纳肾气调阴阳治不育”36字治病要诀。我们有幸跟随赵老侍诊,现将其治疗老年胃痛的经验介绍如下:

老年胃痛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特征多以胃脘胀痛、胸胁胀满、乏力、纳差等为主要表现。赵老认为治疗此病需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来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满意效果。

化滞益胃以驱邪

叶天士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为传化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和降为胃的生理特点之集中体现。《灵枢•天年》篇曰:“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对于老年人,人体的各个脏腑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同时,各脏腑产生和代谢气血津液的功能也逐渐减退。因此,针对脾胃的功能特点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赵老认为,老年脾胃虚弱,易受寒、热、气、血、饮食等影响,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而滞塞于胃,导致气道闭塞,郁滞中焦,“不通则痛”;或因脾胃虚弱,传化失司,升降失调,郁滞从中而生,导致胃部不适。症状为:胃脘不舒或隐痛,脘腹胀满,嗳气,纳差,大便不畅或便秘,舌质淡,或暗或有瘀斑,舌苔滑腻。赵老归纳其病机为脾虚胃滞。对于脾虚胃滞证,若水谷停留,滞塞于胃,腑气不通,久则脾胃更虚,主张先化滞塞,使胃肠畅通,而后调理脾胃。在化滞方面,首先要分清滞塞因素,针对病因,重点除之。赵老总结为“化滞先祛湿,湿祛胃自安;化滞先理气,气顺脾胃健;化滞先消导,食消胃气复;化滞调寒热,胃脘则舒服”。赵老常说治病如打仗,对于滞塞应首先采取猛攻,使其通畅,但要中病即止,恰到好处,不可过量,不可久服,否则损伤脾胃,后患无穷。赵老根据治疗脾胃病多年经验,自拟化滞益胃汤以化滞益胃。药物组成:大黄,白术,枳实,厚朴,木香,砂仁,槟榔,牵牛子,甘草。此外,因气滞而胃痛者,可加甘松、香橼,川楝子;因胃热盛者可加连翘、黄芩;胃中湿热者可加藿香、佩兰;脘腹痛甚加白芍、当归;胃酸灼热者可选加吴朱萸、黄连、煅瓦楞子、浙贝母;纳差,食欲不振者可选加鸡内金、炒山楂、麦芽。在胃肠通畅后,赵老喜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健脾胃之气,益气通滞,以善其后。

疏肝健脾以安胃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脾属土,喜濡润而主受纳。肝气郁结,易于横逆犯胃,以致中焦气机不通,发为胃痛。正如叶天士所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 当代老年人因生理功能的衰退、多种疾病缠身、孤独因素、社会因素(如:离退休综合征、独居等)、家庭因素等容易导致发怒、抑郁、焦虑、孤独,同时产生自卑,衰老感、失落感等消极心理状态,使得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痛。另外,清代黄元御所撰的《长沙药解》中说“甲木之升,缘于胃气上逆;胃气上逆,缘于中气之虚”。老年人因其生理特点,脾胃运化功能减退,肝木也难以条达,从而肝木更易乘侮脾土。此类胃脘胀痛,多伴有胸胁闷胀、纳差、嗳气、吞酸、情绪抑郁等。对于老年肝胃不和证,不仅仅责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同时脾胃虚弱亦应同样重视。在治法方面,暂拟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使邪气祛除,后益气健脾,“土荣木达”,肝木得以条达。若早用补剂,驱邪不尽,滞塞脾胃。赵老多以柴胡疏肝散疏肝,金铃子散理气止痛,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气,随症加减,每获良效。同时,赵老在治疗上还结合心理疗法,经常告知病人药逍遥人不逍遥,药物也无济于事。若是肝气疏泄条达,则胜似药物治疗。建议患者经常探亲访友能加深感情,促膝谈心,畅所欲言,有助于康复。

典型病例

秦某某,女,82岁,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人。2008年2月15日初诊,以胃痛反复发作7年余,近一周胃胀痛,食后更甚为主诉。患者7年前因家庭矛盾开始出现胃脘痛。两年前,在某省级医院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经治疗,效不佳。现症:胃脘胀满疼痛,食后更甚,口干,大便干,平时脐周隐痛,活动时加剧。舌苔薄腻,质淡,脉沉细小数。平素容易生气,育3儿3女,体重33公斤,有支气管炎、腰痛(骨质疏松)、中风后遗症等病史。辨证为肝气犯胃,食积化热之胃痛。治以疏肝解郁,清热消积。予以柴胡疏肝散、芍药甘草汤、金铃子散加减。处方:柴胡10g,炒白芍20g,川芎10g,川楝子10g,元胡10g,黄芩10g,黄连6g,焦三仙各10g,炒莱菔子10g,炒槟榔10g,陈皮10g,甘草6g。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并写以“不气歌”,嘱患者每日读,使心情舒畅。2008年2月22日二诊:上症减轻,腹部较松软,大小便正常。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处方:柴胡10,炒白芍20g,川芎10g,川楝子10g,元胡10g,焦三仙各10g,炒莱菔子10g,炒槟榔10g,陈皮10g,甘草6g,制香附10g,炒蒲黄10g,香橼10g。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2008年3月7日三诊:因诸症减轻,又自服7剂,现食欲正常,胃胀满疼痛明显减轻,二便正常。舌苔正常质稍红,脉沉细小弱。辨证为脾胃气虚,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法。予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方:党参10g,茯苓15g,姜半夏10g木香6g,陈皮10g,砂仁6g,香橼10g,焦三仙各10g,炙甘草6g。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此后患者病情稳定,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共服一月,病症治愈。接服香砂六君丸,以善其后。

讨论

  秦某已耄耋之年,病程日久,久病多气虚,中焦运化失司,功能受损,且平素性情急躁而气滞,久痛入络。此为脾胃气虚,肝气犯胃,气滞血瘀之证。初诊时,伴食后胃胀痛、口干,大便艰难,肝郁化火征象。治以疏肝解郁,清热消积。赵老首用柴胡疏肝散去枳壳、香附,重用芍药以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加黄芩、黄连清肝胃之热,加焦三仙、炒莱菔子、炒槟榔以消积化食,并用金铃子散加强行气活血止痛,嘱以“不气歌”每日读,调畅情志。再诊去黄芩、黄连,加制香附配金铃子散以活血止痛,理气宽中,加香橼以疏肝和胃、行气止痛,加蒲黄以化瘀止痛。三诊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法,使“土得木而达”,用香砂六君子汤加香橼、焦三仙治疗。继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一月余,接服香砂六君子丸,以巩固疗效,培补正气预防复发。

本案患者,可谓一人多病,一病多证,虚实夹杂。此外,患者年高体弱,更为治疗加大难度。需要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对于本病治疗有以下几方面体会:一、对于胃病之虚实夹杂证,赵老多着重驱邪,主张先治其表,而不早用补剂,防止驱邪不尽,滞塞脾胃影响气机升降。在治其标时须注意中病即可,不可过用;二、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气滞日久,久痛入络,必然会引起血瘀,出现腹部又胀又痛,以痛为主症状,此时单用理气药效果不佳,加金铃子、元胡、香附等既行气又活血的药物以达到行气宽中、活血止痛的目的;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升浊降,上下通泰是脾胃正常生理功能。对于胃痛,胃气以下行为顺,以通为补,固然为重要原则,但病程日久,需要补脾胃之气而助其升降,从而帮助胃气下降。四、对于气滞血瘀证胃痛得到基本控制后,补脾胃之气时切忌过补,因胃腑以通为补,如补不适当又会留置邪气,使病情反复,赵老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此证,恰如其时。五、对于肝郁患者,应更加注重心理疗法,通过与周围朋友话聊,改善家庭关系,使心情舒畅,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国岑.赵国岑临证选集[ 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3‐14.

[2] 朱世增.董建华论脾胃病[ M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8:51.

[3] 钟洪,吴绪祥.脾胃病证妙谛[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9.

[4] 吴自强,黄陈俊.吴震西治疗老年胃病的经验 [ J ].浙江中医杂志.

[5] 田代华,刘更生等整理.灵枢经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

[6] 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8.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国中医人教发【2013】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