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技术跨国企业集团是推动与支撑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织基础,由于许多跨国企业集团本身又是军工企业,因而国防工业全球化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国防工业全球化的概念入手,对国防工业全球化的合作方式和动因展开分析,系统评估了国防工业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影响,并在中国经济入世、西部大开发和国有军工企业改革背景下,提出我国国防工业外向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防工业全球化;影响评估;发展战略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不可逆转的世界趋势。作为经济全球化重要生产基础的一部分,主要军事大国间的国防工业合作与竞争已成为常态;并且由于受世界军贸市场需求萎缩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军工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扩大合作的领域。目前,国防工业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杠杆,对于世界政治、世界经济和世界军事改革等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为了因应世界国防工业改革的趋势,我国在1999年7月成立了10大军工集团公司,并且近两年来不断深化对军工企业运营制度的改革。但是如何尽快缩小我国国防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降低军工企业集团成长的代价,如何抓住国际合作的契机,推进我国国防工业基础的外向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认真探讨、重新定位。就解决问题的步骤考虑,对国防工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环境进行评估,是确立和调整国防工业发展战略的前提。在我国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背景下,深入认识国防工业全球化,深入认识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外部战略环境,即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国防工业全球化:概念、发展及其局限
按照传统的观点,国防工业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的国防至关重要的“经济基础”,武器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属于国家的内政或秘密,因而政府会非常强调自力更生进行发展,一般不鼓励或反对外国插手本国的国防工业。然而冷战的结束,使得国防工业的封闭式发展几乎穷途末路。美国、俄罗斯、西欧以及其他工业化国家在东西方对抗期间建立起来的规模庞大的国防工业基础,随着冷战结束后各国国防预算的削减和世界军火市场的萎缩,出现了生产能力的过剩。
于是国内有学者曾提出“国防资源逆向开发”(即军转民)的思路[1],以摆脱国防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窘境。从实践来看,军转民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个更为明显的趋势开始凸显,即世界各国都在对国防工业加大资源重组与并购的力度,国防工业跨越国界的合作正在编织一种崭新的武器发展网络。为确保国防工业的生存与发展,武器生产“全球化”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国防工业全球化可定义为:武器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制造从传统的单一国家的模式转向国际化的开发、生产以及市场营销。
追溯国防工业全球化的历程,真正成规模的武器生产全球化应从冷战初期开始。当时两个超级大国都在极力依靠特许生产来帮助其盟国重建和发展他们的国防工业。例如美国在英国和日本特许生产F-4喷气式战斗机,在德国和台湾地区特许生产响尾蛇导弹。即使到20世纪80年代,特许生产仍然是国际武器合作的主要形式。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防工业的国际合作在特许生产的基础上出现了合作生产的模式,全面一体化合作的范例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F-16战斗机计划,美国和4个欧洲国家(比利时、丹麦、荷兰和挪威)合作生产上述5个国家集体采购的F-16战斗机组件和部件。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武器家族”的合作生产模式,如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和法国利用这种方案生产了大山猫/美洲豹/小羚羊族直升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合作的主要模式开始转为合作开发。比如英国-意大利和德国合作开发了旋风喷气式战斗机,英国和美国合作开发了AV-8B 鹞式战斗机。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纳恩”计划更是使这种合作达到顶峰[2].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武器系统的国际开发仍然是国际武器合作的首选方式。例如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合作开发了欧洲-2000型喷气式战斗机,美国和日本合作开发了FSX/F-2战斗机。由图1可以看出国际武器合作在数量上和合作模式上的发展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周建设。国防资源的逆向开发:中国军转民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2]<美>雅克·甘斯勒。美国国防工业转轨[D].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4]<美>安·马库森、肖恩·科斯蒂冈。武装未来[D].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5]<美>约翰·阿利克等。美国21世纪科技政策[D].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6]谢光。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D].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7]丁敬平等。美国的工业技术发展和技术出口控制[D].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8]魏后凯。21世纪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D].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9]周开郅、张连超。军民一体化的潜力评估。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报告。1995.
[10]陈萱。国外各大防务公司的经营战略与发展分析。国外防务市场[J].1997.1.
[11]李瑛。多极化时代的安全观:从国家安全到世界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J].1998.5.
[12]朱启超。对国际军火补偿贸易兴起的思考。军事经济研究[J].2000.6.
[13]叶卫平。“入世”视野下的中国军工产业研究。战略与管理[J].2000.3.
[14]梁清文、石金武。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科技日报。2000.06.09.
[15]Defense Science Board Task Force ,“Report of the Defense Science BoardTask Force on the Investment Strategy for DARPA ”,Washington D.C.,July 1999.
注释:
[1]参见周建设著《国防资源的逆向开发:中国军转民问题研究》,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2]“纳恩”计划,是由美国佐治亚洲参议员萨姆·纳恩主持的一项修正案而命名,该修正案专门批准国防部可将研发预算中的许多经费用于美国与盟国之间的武器合作开发。到20世纪80年代末,有28个武器合作项目根据该修正案得到了经费支持。
[3]美国国防部由于对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地位的定位经常变动,导致其名称发生多次变化和反复。1958~1972年称为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1972~1993年称为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 ),1993~1996年又称为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1996年以来重又改回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 )。
[4]<美>安·马库森、肖恩·科斯蒂冈著《武装未来》(中译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版。第3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