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学术界各种丑闻的不断暴光,学术腐败也引起了知识界的普遍关注。前些时人大会议期间,就有代表提出了这个问题,后来有不少人撰文参加讨论,在义愤填膺的同时纷纷献计献策。但我以为人们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似乎有一个前提性的问题没有解决,这就是说了半天学术腐败,到底什么是学术腐败?
我以为并非所有学术上的不良行为都可以一股脑儿归入"学术腐败",正如并非所有领域的不良行为都可以冠以"腐败"。在我们通常谈论经济领域的腐败时,"腐败"乃一限定的概念,它特指由于权力进入经济领域(权钱交易、权力寻租等)而导致的制度性不良行为。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制度性"这一限定。因为权力之所以能够不受制约地进入经济领域,乃是不良的体制造成的。非体制性的经济丑闻(比如在再好的体制下也总是存在一些经济犯罪分子)不能叫做腐败。也即是说,这种体制不能有效限制权力对于经济活动的干预。所以腐败与反腐败都是一个体制的问题,而不是(至少首先不是)什么个人道德的问题。拿大吃大喝现象来说,我们不能排除有些人虽然花天酒地,但是他/她的钱却是合法经营赚到的,这种现象无论如何不能叫做腐败;只有拿国家/公家的钱花天酒地的现象才能叫腐败。前者是非制度性的,后者是制度性的。
同样的道理,学术领域的不良现象只有当它导源于不良的体制时,它才是属于学术腐败范畴。这里关键的问题依然是非学术的权力是否能够受到制度性的限制。比如我个人以为张如伦的抄袭问题如果属实,就不是学术腐败问题,而是他个人的学术品德问题,而且正是由于不是制度性的腐败,所以很快被暴光(试想如果张是一个任何媒体不敢惹的人物,情形会如何)。非制度性的、导源于个体因素的学术不良现象主要是通过提高个人品德的方式来解决。当然,良好的学术体制也可以起到限制个人的不良学术行为的作用,而反过来,不良的学术体制恐怕无法通过提高个人学术品德得以根本解决。在,更为主要、急待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体制造成的学术腐败。问题的严峻性在于,制度性腐败的学术环境,是一个诱使你甚至迫使你腐败的环境,一个鼓励学术不良现象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遵守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者将由于付出的代价过于高昂而不能不跟着腐败,这就是制度性学术腐败的可怕之处。比如在目前的各种学术评奖、学术资助、职称评定以及学位点评审中,当各个竞争对手都不遗余力地贿赂各级官员及"学术权威"的时候,你如果洁身自好,那么,即使你的学术实力明显地超出对手,奖励、职称、资助以及学位点也轮不到你。这就像在一个因体制不良而腐败成风的单位中,要是有一位领导洁身自好,他必然无法见容于他人,不是自己也跟着腐败,被是被迫被赶走甚至性命不保。
有鉴于此,我以为防止学术腐败的办法不是什么学术品德,或倡导学术良知,而是完善学术体制,使想要腐败者腐败不了或因付出的代价太高、风险太大而只好老老实实地做学问。而就目前情况看,完善学术体制最为关键的无疑是让学术场域脱离场域与经济场域的宰制,尽可能获得自己最大的自主性,目前中国学术界最严重的制度性学术腐败现象实际上都是源于学术场域缺乏基本的独立性,或者说源于政治经济等非学术力量对于学术场域的强力干涉。诸如领导利用职权剽窃他人成果、领导直接参与并控制学术资助、学术评奖及职称评定、学术委员会被玩弄于领导的股掌之中等,可谓比比皆是。原因是什么?是个别领导品德不良么?非也。真正的原因是不良的制度使得这种腐败行为无法得到制止。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是:就大多数人而言,决定他行为的不是品德而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