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和美国人语言交际中的面子观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7
/ 3

 摘 要:礼貌是人类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布朗和列文森在1978年提出的礼貌原则中的面子理 论极具影响。不同民族的人对面子的看法千差万别。面子在顺利成功的社会交往中扮演着关 键的角色,不考虑面子问题,人际交往将无法进行。
  
  关键词:语言交际;礼貌;面子

  一、礼貌、面子和交际
  
   交际中的礼貌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用来显示意识到他人面子的手段。”(Yule)在社会交往 中找出一些不同的显示礼貌的原则是可能的。其中包括得体、慷慨、谦虚和对他人的同情。 交际活动的参与者通常都会意识到这些准则和原则在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存在。打招呼、握手 和寄送礼物,所有这些行为都展示了某种确定存在的好感和友谊。人们表现得彬彬有礼是为 了显示他们开始友好真诚的交际活动的愿望,或者是维持一种业已存在的与他人的和谐关系 ,或者当这种关系面临损害时去修补它。要想维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实现平稳有效的交 际,礼貌是随时需要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一次交际活动中有时存在着一种更狭窄的但是作 用更大的礼貌类型,要描述这种礼貌类型就要用到面子这一概念。
   面子这一说法在1950年代末由戈夫曼提出。他认为面子是每个人最神圣的东西,是 所有交际者都必须予以关注的关键因素。对面子的需求是相互的。假如一个人要想得到面子 ,他就应该留意别人的面子。这一点可以被《圣经》中的一条精练全面的原则所证明:要想 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因此面子是个体的一种社会意识。个体在其中倾 注了情感,也希望每一其他个体对此认可。面子在交际活动中可能丢失、挽回、维护或者加 强,必须随时给予关注。通常,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合作,在交际中展示他们对增强彼此面子 的兴趣,因为大家都有各自想要实现的目的。也只有每个人都接受和保护他人的面子,成功 的交际活动也才可能顺利进行;也只有如此,社会才能相对平稳地发展,人际关系才得以拓 宽,商业交易才能顺利进行。 交际活动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包括发生在不同文本和情境之中的广义的概念。是一种至少发生 在两个交际者当中的信息传递过程。语言作为主要的交际渠道或者工具,将语言信息从出发 点/发出者传输到目的地/接收者。信息发出者希望该信息或者语言会对听者产生某种效果。 然而,交际不仅是一种信息交换,也不只是一种交际双方都要积极组织信息建构的合作,它 包括所有这些人们相互影响的过程。所有行为都可以说是交际性质的。用餐时的讨论、电话 交谈和路上招呼提供的信息很少,但对于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一 般而言,要知道什么是被推崇的,而什么不是;我们在何时何地应如何表现得适度和礼貌, 以此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
  
   二、中国人的面子交际观
  
   几千年来。面子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给对方面 子,交际活动就难以顺利有效地进行。中国人在交际中都有意识地关注面子问题。正如一句 广为人知的中国俗语说的那样:“人要脸树要皮。”一个失了脸面的中国人将会对他参与的 交际活动失去兴趣。而导致某人丢面子也很可能危及此人在等级制度中的固有地位。失面子 不仅仅是一个让个人难堪的问题,还可能会影响一个集团的凝聚力或者整体面子,因此它也 有着潜在的扰乱社会秩序的危险。
   中国人之所以如此重视面子问题有两大原因:一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一直在自己栖息的土地上 耕耘生存,和周围的朋友、邻居和亲戚共同生活,很少有机会迁移。当一个人和特定群体的 生活息息相关时,保持成员间的和谐关系就尤为重要。所以,保持融洽和谐的关系、避免冲 突和保护每一个体和集体的面子就成为大家自然而且必要的选择。其次,孔子强调大部分人 类关系的实质是不平等的。他不认为这种不平等有何不妥,因为上下尊卑长幼之间存在着不 同的义务。他认为只有当某种社会场景中的各方都克己守礼时,社会和谐才可能实现。而实 现此目标的方式之一就是接受和尊重每一个个体对保护自己面子的需求。职位高的一方通常 是行使权力的,但也应使自己具备道德上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同样,下级则被要求尊重和服 从上级的同时也期望着上级对自己的保护、关照和指导。
   当某种难以处理的、不愉快的事情出现时,面子问题就更需要考虑。与中国人交流时当然要 小心面子问题,但老是担心谈话太随意会冒犯对方面子则大可不必。为了更好地和中国人交 往,胡文仲和格罗夫提出了以下八条原则:
   一是对那些在年龄和职务上高于自己的人恭敬谦让。 二是善待那些在年龄和职务上低于自己的人。 三是不要指望中国人会以违背集体原则的方式行事。 四是不要坚持认为你的上级尊重你自己的权利和观点。 五是不要以任何方式挑战上级认可的道德规范。 六是不要显示愤怒,要避免对抗。 七是如果你必须说“不”,尽可能说的委婉迂回。 八是如果必须提出批评和指责,最好私下进行,同时对对方的说法予以肯定。


  尽管中国人并不是在每种情形中都考虑面子问题,但采取上述策略还是安全和有益的。 现代中国一直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物质生活和思想模式方面都经历着巨大的改变 ,许多中国人正在调整和形成新的面子观。但是,如果因此就认为中国人不再关注面子问题 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你在和中国人交往中使对方失了面子,你该如何应对?如果你发现一个中国朋友或者同 事对你的态度和行为有着明显的负面变化,或者你发现要从一个你曾经信赖的中国朋友那里 得到帮助信息变得更难了,那你就得认真对待这种情况了。原因可能是你使对方失了面子, 以下做法将有助于挽回面子:首先,停止任何可能继续导致丢面子的行为;其次,找一个和 大家关系都好的熟人,请他在你们之间调解;再次,不管你是否做第二步,你都应该向被你 冒犯的人道歉并请求谅解;最后,以后要尊重和体谅对方,要在各方面都考虑到对方的地位 、需求和内心隐秘的愿望。总之,要想方设法恢复曾被你伤害过的对方的面子。

三、美国人在交际中的面子问题
  
   不同民族的人对面子的看法千差万别。美国人很少谈及面子,有人因此认为美国人不关心面 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研究面子问题的社会学者和语言学家已经证明了面子问题是人类交 际活动中共同关注的问题,所以美国人也绝不例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交际中中国人和美国 人对面子概念在认识上的差别。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已经谈到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存在于大多数 人的意识之中。而美国人可能将其看作一种和个人隐私、自由、自立、人权、独立、财富以 及声誉等等相关的东西。这些东西并不等同于面子,但美国人对它们非常看重。
   美国人除了本土印地安人外,都是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的移民或者移民后裔。他们的生 活自殖民时期以来一直处于流动之中。如果他们厌倦了一个地方,或者发现在该地生活不再 感到舒适,那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迁往他乡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这样他们人生中的朋友、邻居 、同事和熟人都会不停地变换。正因为这种集体成员的不断变动,美国人更关注个体而不是 集体。对他们而言,保持和保护集体的凝聚力和和谐关系自然就不如中国人认为的那么重要 了。
   在美国这样一个相对中央集权制度较低和对维持特定等级制度相对忽略的国家,失面子会导 致个体难堪而不一定会威胁到集团的团结,或者导致社会生活结构的解体。尽管美国也有等 级制度,但人们总是试图缩短这种社会差距来显示人生平等这一信条。他们也尽可能地模糊 权力和地位间的差异,认为所有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另外,整个社会的高度流动性始终是 美国社会生活的一大特点,而大多数人也都认为这是件好事。
   在大多数普通的社会交往中,美国人喜欢直截了当。他们欣赏开门见山和直抒胸臆。当他们 不懂时,他们就说:“我不知道”;当他们没有被赋予某种权利时,他们就说:“我不能那 样做”。他们当然知道,这种直接真实的回答在情感上会令他人不快,但是他们还是会实话 实说。他们认为只有把目前情况用最直接明白的语言阐释清楚,大家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 权益。他们不是不重视礼貌和他人的感受,恰恰相反,他们非常在意。每当别人的感受和面 子会遭受风险时,他们都会尽可能地察觉。只不过他们高度认可直截了当,所以在敏感情形 中,他们的职责是用一种直接而且尽可能委婉的方式提供完整的信息。
  
   四、结语
  
   任何人际交往都会面临风险,这对交际双方的面子也是如此。对交际双方而言,面子问题必 须谨慎处理。面子作为身份的一个重要方面,已被视为所有交际活动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 成部分。语言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想了解交际参与者如何决定自己的相对地位, 他们要使用什么语言来说明这种地位差别,同时考虑到参与者的面子问题。既然面子概念在 不同人际交往形式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参与者必须在开始交际前就做到心中有数。简言之, 可以不考虑面子的交际活动是不存在的。
  
   参考文献:
   [1]Brown,P. & S.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 ambridge: CUP, 1987,(61).
   [2]He, Zhaoxiong, Study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J].外国语, 1995,(05).
   [3]Hu, Wengzhong & C. L. Grove, Encountering the Chinese: A Guide for Americ ans.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 1991.
   [4]Hudson, R. A, Socio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 nd Research Press, 2000.


   [5]Scollon, R. & S. W. Scoll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 roa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Wardhaugh, 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 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7]Yule, G., Pragmatic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 ion Press, 2000.
   [8]何兆熊. 语用学概要[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9]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10]陈融. 面子•留面子•丢面子[J].外国语, 1986,(04).
   [11]陈治安等. 英汉对比语用学与英语教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 2002.
   [12]周榕,胡永红.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3]祝畹.社会语言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