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4
/ 4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是我党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认识上的飞跃,也必将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关键词]和谐文化;建设;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是我们党把“和谐文化”第一次写进党的决议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无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也是和谐中国之魂,为发展和谐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指南。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这几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有机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和谐文化,就不可能有和谐的社会。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赢得国际社会支持。实现和平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两个方面,是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的有机统一。随着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人在受惠于中国经济贡献、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引起少数霸权主义的国家和一些西方右翼势力的恐慌,它们千方百计地利用自己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强势对我国实行各种压制和阻挠,也不择手段地制造危言耸听的各种所谓“威胁论”,妄图阻挠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对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提出建设和谐世界,进而提出建设和谐文化,这无疑顺乎时代潮流、顺乎民意,合乎历史规律,在战略上建立了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思维优势,有利于打破西方敌对势力散布的“中国威胁论”,向世界宣示我国和平发展的决心,突出我国爱好和平、睦邻友好的国际形象,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和更多的国际社会支持。
  1.建设和谐文化,倡导世界平等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就国际范围来说,就是要承认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这就从思想文化上支撑了我国在国际上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的外交主张;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当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就有力支持了我国提倡的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在国际上强调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更加明确我国主张通过平等基础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来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立场。所以,这必将有力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促进世界多极化,实现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
  2.建设和谐文化,强调世界多样发展。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文化插上了自由的翅膀,不同的文化在交流和交融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根据文明发展规律,先发的文明对后发的文明具有一定的渗透、挤压乃至同化的作用。然而站在人类文化和世界和谐发展的高度上,我们一贯主张,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政治、文化的全球化。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曾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与尊崇。正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映生辉,才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主张各国在传播本国文化独特个性,展示本国文化辉煌与壮美的同时,更应超越民族与国家层面,承认并尊重其他国家人民的自由和选择,与世界其他文化平等对话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播多元文化、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终极作用是提升了人类自己。
  3.建设和谐文化,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目前南北发展差距和贫富悬殊愈来愈大。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并没有使世界各国都普遍受益,世界发展中的不平衡状况更趋严重。我国历代先贤所主张的“同舟共济”、“扶危济困”、“天下为公”等,都长期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理念和道德取向,产生了我国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尽管综合国力长期位居世界最强也从未对外侵略扩张、反而使其他国家从中受益的伟大实践。今天我们正在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模式”正在引起发展中各国的关注。我国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倡导大国应该尊重小国,强国应该扶持弱国,富国应该帮助穷国,这就使我们建立了一个道义和道德的优势,必然加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紧密团结,必将对我国提升国家的实力产生重大影响。

  
  (二)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上,而且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和建设和谐文化上。实践证明,只有建设更加绚丽多彩的和谐文化,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文化与人类社会进程紧密相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经过漫长的积累与演变,它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
  1.建设和谐文化,确保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它实际上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不是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理想追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我党执政的主要目标和最终旨归。这种认识已经上升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成为我们党制定社会发展模式的指导方针,这就从制度安排、执政方略和社会成员认同方面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一种可能。
  2.建设和谐文化,提供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谐文化是关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观念和理论,强调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处理社会问题,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导发展实践。这是和谐社会建设不可动摇的思想基础。同时,和谐文化总体上以和谐为思想内核,以知荣辱、明是非为价值取向,可以使全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善美、以和为贵的共识,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
  3.建设和谐文化,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谐文化以和谐观为核心,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成果,又丰富了新时期的和谐理念及和谐精神,形成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评价体系,通过多种大众媒体和方式途径,大力宣传并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自然观、竞争观等现代观念,深入宣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及尊重人格、尊重个体、关爱弱者、伸张正义、维护公平、保持公正等理念和典型,使尊重、宽容、文明、创新成为社会生活的基调,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
  
  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一)和谐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它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而且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历史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点丝毫不能含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是从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开始的,教训非常沉痛而深刻。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作为马克思主义最核心内容的价值观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它包括马恩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这一共同理想,体现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创造新业绩的动力源泉。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文化价值体系既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的精髓,也包括我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这就是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还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的范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旧社会残留的封建主义道德的影响依然广泛存在,又面临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观念的侵蚀,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给道德领域和社会关系带来深刻复杂的变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确立全社会普遍奉行的道德规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具体而又完整的价值体系。它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和根本,更是和谐中国之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在辩证统一中推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内涵丰富、有机统一的整体。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注重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不断吸收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反映时代进步潮流;既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指明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的多元诉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中,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性,坚持在辩证统一中推进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对美好生活状态的设想和期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和理想人格要求,又体现了现实性和普遍性人格要求;和谐社会是在理想与现实的持续转换中实现的,因此,实践中要善于将远大的社会理想和现阶段的工作目标统一起来。
  2.坚持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辩证统一。和谐社会这一价值理想必须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才能得以实现。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既是关于“社会的”、“共同的”理想,也是每个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追求的一种价值和信念,是社会群体对现阶段社会规律的集体认识,是社会成员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综合反映。因此,在实践中要善于处理好价值取向上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价值观,并在两者的相互联结中促进其价值实现。
  3.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在经济全球化和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多种文化的自我张扬与凸显,必然带来多元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碰撞、摩擦、博弈。这种内外的交流需要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既坚持本民族价值观的独特性,又以某种为各民族公认和接受的价值观为基础和前提。对于民族文化,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内容,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对于世界各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又要倡导以对话、交流与合作等手段消解和调适价值冲突,促进人类多元价值体系的共同进步,在价值体系的建设上把民族性与世界性协调统一起来。
  4.坚持多元性与主导性的辩证统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活动和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地日趋多元化。价值观的多元化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促进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突破陈规,大胆创新,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但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整合。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应做到三个“一”,即“目标一致”的价值取向,“步调一致”的行动理念,“统一指挥”的行为规范。既大力倡导同社会发展进步一致的主导价值取向,又鼓励和保护那些积极进步的价值取向,要努力造就一种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价值认同感,进一步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应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迈向新胜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放射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