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并非是一个对每个时代的每个观察者都以同一面貌出现的自足的客体,它也不是形而上地展示其超时代本质的纪念碑。文学作品像一部乐谱,要求演奏者将其变成流动的音乐。只有阅读,才能使本文从死的语言物质材料中挣脱出来,而拥有现实的生命。
——姚斯:《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
从纸质媒介阅读到联网电脑的荧屏阅读,既是一种阅读方式的根本变化,也是阅读主体身心内外存在方式的重大转型。这种变化和转型,不仅意味着读者的文学接受方式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既有路线,而且意味着阅读视野中的文本存在亦将呈现出非同往日的意图期待。追根究底,导致这一切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互联网这一新型传播手段的出现。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此前创造的任何传播技术。无线电广播在拥有5000万听众之前存在了38年,电视用13年达到这一指标,而互联网仅在4年之内就跨越了这一界限。以中国的网民数字增长为例,1996年,中国网民只有10万,1997年这个数字增加到80万,1999年是400万,2000年这个数字突飞猛进到1690万,到2002年7月,我国的上网用户已达4580万,位居世界第3。[1]
《圣经》上说,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那么如今的高新技术就是人类为自己寻找的第二个上帝。相对于人类自身的局限和有所不能,高科技以其神奇功能展现出自己的无奇不有和无所不能,它把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但在想象中可能存在的世界真实地展现出来。数字化技术世界成了这样一种世界——只有它没有想到的,没有它不能做到的。于是,互联网上的文学亦在形成自己独特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渐次形成自己独有的感受方式和接受范式。
一、无远弗届的实时传播
1.蛛网覆盖的传播渠道
美国Powersoft公司总裁米歇尔·科兹曼说过,19世纪是铁路的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系统的时代,21世纪则将是宽带网络的时代。刘吉、金吾伦在《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一书中分析道:
在电脑网络空间中,任何计算机都可以和其他的计算机通信,无论它位于哪里。没有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特权;无论IBM公司还是美国总统在电脑网络空间中都不比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有更多的优势。权力、阶级、阶层甚至地理位置在电脑网络空间中都毫无价值,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中心,因而人与人之间也趋于平等,不再受等级制度的控制。虽然因特网是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与资助下建立起来的,但进入90年代以后,它实际上已经完全成为一个独立的网络。权力分散也就成电脑网络空间最基本的精神。[2]
因此,网络技术不仅影响网络文学创作的形式,提供网络文学全民交互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网络技术及其美学对网络文学的美学观念的介入和改变。杜夫海纳指出,在当代,审美活动总是同人的活动尤其是技术联系在一起。的确如此。没有技术的进步,我们不可能有繁荣的流行音乐,火爆的卡拉OK、MTV,高容量的mp3唱片、清晰的DVD影碟,还有遍及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生活形式——从睫毛膏到3D电影等.对于文学而言,技术的进入,不仅使作家的创作电子化了,也使文学的传播和接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的对物理和精神世界的迅速覆盖和无限延伸,一夜之间拆卸了文学传播的所有壁垒,以电子化传播的全新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文学传播体制,使创作和欣赏成为实时交互的轻松游戏。较之纸介质文学作品的传播模式,网络文学传播拥有这样一些明显的传播优势或特点:
一是“广”。互联网代表着全球范围内一组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其内容之丰富是任何语言也难以描述的。作为一个实用信息网络,互联网的用户既可以是信息的消费者,也可能是信息的提供者。随着一个又一个的链接,互联网的使用价值越来越高,因此冷战产物的互联网以军事科研为主的营运性质很快被突破,其功能日趋多元,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电子商务、网上竞选、网上购物、可视会议、网恋与网上聊天、黑客与数字化犯罪、电子金融、虚拟技术、数字图书馆等一系列与互联网有关的概念的普及,表明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法律、艺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信息时代人们不可或缺的生存依托。“触网而生”的网络文学,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使文学的发行量、阅读面、参与度都达到一个纸介质文学传播所无法比拟的新境界,这种境界所形成的文学传播热浪,让所有“文学终结论”者惊讶、震撼。
二是“快”。纸介质文学多以月为周期进行传播(期刊是每月,书籍是数月),网络文学的速度却以比特为单位。比特虽然没有体积,没有重量,但它不仅传播文字,图片、影像、声音,而且能极为迅捷、逼真、详细、生动地传播对象。在人类所曾经拥有的远程传播工具中,网络的综合传播速度使其他所有媒体都无法望其项背。举例来说,如果你想从某个网站上下载一个2000兆字节的文件(如新发行的电影片断),你使用普通的电话调制解调器,需要4.6分钟,用ISDN,需要2.1分钟,用ADSL,只需10.7秒,使用电缆调制解调器,只需1.6秒,1.6秒虽不是普通用户现在所享有的服务,但对于还在不断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而言,这一速度甚至比它更快的传播肯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进入大众生活(美国计划建设中的新互联网的通信速度为每秒6亿比特,快得可以在1秒钟内传输30卷本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于日常生活的时间概念而言,1.6秒几乎就是一种零时间了,这种零时间的传播将我们和世界紧紧捆绑在一起,跟着它的快节奏生活和工作。就文学而言,它从此不再是一种“延迟性”的享受,而成为一种“即时性”文化消费,文学从未像互联时代这样和人们日常的审美情感息息相关、心心相印、瞬间抵达、快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