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支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2
/ 3
内容摘要:
实现文化公平,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条件。我国现阶段的文化公平问题主要是转型时期文化资源配置不平衡和制度安排上的不尽合理造成的,要实现文化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重视教育的功能,发挥政府以及民间力量等方面的作用。
 
关 键 词:文化公平  和谐社会  和谐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之意就是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而社会成员之间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既包括经济生活的需求,也应当包括文化生活的需求。
一、文化公平与和谐社会
(一)文化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和谐社会是一个尊重传统、包容歧异、主流鲜明、个性张扬的社会。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的重视。韦伯把新教伦理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帕森斯和斯梅尔塞(1956)的功能主义经济社会学理论认为,文化对社会具有系统维持功能;诺思认为文化(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具有节约交易费用的功能。文化包括风俗习惯、传统、惯例、道德伦理、价值观等,它是资源配置的“第三只手”,在无形中引导人们从事着社会交往活动。
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在文化的功能上,社会学认为,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它使我们的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团结的重要基础,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社会中的人。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成员能否公平公正的占有社会文化资源是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资源的分配如果公平公正,就会增进整个社会的凝聚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反之,如果在文化上出现不公的分配现象,也必然就会产生社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从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
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享有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发展成果,包括文化在内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而且,以经济发展为后盾,为群众提供广泛的文化服务的能力也明显增强。但无可否认的是,文化分配不公的现象依然存在,由此产生的文化矛盾,也具有社会矛盾的性质,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最终解决,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现阶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文化公平问题
著名教育家罗尔斯通过对公平问题的探究,提出了公平的三条原则:(1)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广泛的、与其他人相同的自由;(2)一个人获得的不均等待遇,如地位、职业、利益等应该向所有人开放;(3)如果起始状况(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同,处于不利地位者的利益就应该用“补偿利益”的办法来保证。参考罗尔斯,本文认为文化公平主要是指为了使每个人特有的需求得到满足,必须提供相同的享有文化资源的机会和权利,这种机会和权利不应该受到地域文化、阶层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影响。
目前,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的同时,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在经济生活上出现贫富悬殊,反映在文化生活上也存在较明显的不公平现象。城里人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当贫乏;一部分人享受着各种高水准的文化消费,低收入家庭、困难家庭有的几乎与文化生活无缘,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仍然处在“除了干活就是睡觉”的状态,享受不到基本的文化生活。这些问题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着力加以解决的。
二、文化公平问题的根源:资源配置与制度安排
现阶段的文化公平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一样,是与我国当前转型时期社会运行机制的非协调运转密切联系的。这种转型背景反映在文化公平问题上,主要是文化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中的不合理成分,具体表现在:
(一)地区文化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
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社会现实,特别是经济现实的反映。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加之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文化环境差异很大。一般来说,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上进步更快,这些地区经费充足、力量雄厚,文化设施完备而且比较先进,为当地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而西部一些地区,由于本身经济发展滞后,资金不足,致使文化娱乐设施落后,难以满足本地居民的正常需要,同时在规模和数量上也难以与前者相比较。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作为衡量文化资源占有量一个重要标志的高等学府,2002年在中国的分布分别为:北京共有普通高校61所、辽宁66所、江苏73所、上海45所、山东65所、广东62所,而西部的广西只有30所、贵州30所、云南28所、甘肃18所、西藏3所、青海8所、宁夏8所、新疆21所。①

因此,区域文化的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目前最突出的国情之一。文化资源配置的失衡,致使西部文化设施建设长期滞后,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文化公平,也构成了对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刻制约。
(二)文化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这也已是学界的一种共识。这种社会结构反映在文化资源的配置上,主要是由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比如,教育和文化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文化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由于经济上的限制和文化素质上的制约,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几乎没有,文化资源相当匮乏。
体现到现实生活中,主要是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数量和结构上的巨大差异。据2004年文化部在甘肃、宁夏、四川、浙江、湖南、福建等地的调研显示,近几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春节文化市场总是熙熙攘攘,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令人目不暇接,总体消费走势较好。而在一些基层乡镇,春节文化活动显得单调,文化场馆设施简陋,也未举行像样的文化活动。此外,一些乡村尽管建有文化站、阅览室、读报栏,但图书以武侠小说居多,期刊杂志以言情媚俗为主,科技类、致富信息类读物非常少见。村民抱怨:农闲时节想读书“充电”,走科学致富之路,寻寻觅觅中,却找不到“电源”所在。于是,打牌、赌博成为了多数农民消遣娱乐的方式。一些富起来的农民在过节时开始释放一年的疲劳,打牌竟成为寒冷乡村的一项最普及的文化娱乐活动。②
(三)文化资源配置的阶层差异
社会分层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关系不同层面上的同一性而形成的社会层次结构。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还是人民谋生的手段,广大劳动人民内部由于社会分工而造成的阶层差别依然存在。随着阶层文化贫富差距加大,不同阶层享受公共文化资源的权利受到影响。
首先,社会分层萌发不同的阶层文化。如处在较为富裕群体里,就会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期望,并能够更主动地提出对文化的较高期望,处于这个阶层里面的成员也相应地表现出更高的成就动机,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相反,处于贫困阶层的成员,由于自身接受信息的机会收到周围环境的限制,对自己及其周围的成员的文化期望较弱,甚至会产生文化贫穷的恶性循环。
其次,社会经济地位产生不同的文化资源占有机会。由于家庭的文化资本不同,所占有的文化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会不同,贫困阶层绝大多数没有条件享受比较好的文化资源,农村和城市在占有文化资源的可能性方面亦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等等。以接受高等教育为例,尽管当前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但社会分层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专业选择上的影响仍十分突出,其基本顺序是:干部、工人、农民。城镇考生,尤其是干部子女,他们一般具备较好的家庭文化条件,而农村地区及城市里的贫困阶层由于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限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和综合素质上都会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弊端突出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资源分布不平衡。如上所述,总体看,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相对于边远地区,城镇相对于农村,其优越性是一目了然的。即便是一个省、一个城市,其公共文化的资源分布也是不尽合理。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商业中心的改造和行政中心的搬迁,大多从经济着眼,缺少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识。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由于缺少调查和论证,往往性质和形式单一,难以得到公众欢迎。如许多文化馆多年来服务方式单一,对现代文化形式、内容缺少研究,很难吸引公众上门,远不能满足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强调的受众平等,并不是平均。
三是没有对文化消费的贵族化倾向进行有效遏制。在今天,艺术展演不可能再是免费享用的文化大餐已是常识。但演出的成本和利润变本加厉地加到了观众的头上,造成了今天的“天价”票盛行。这将会把一般民众排除在基本的文化消费领域,使文化只成为某些富裕群体的“奢华品”。文化消费的“贵族化”倾向正以和文化设施崛起同样惊人的速度发展蔓延,成为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和正视的一个问题。
 
三、实现文化公平,构建和谐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而公平与公正应该成为和谐文化的重要特征。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公平,不可能是绝对的,只能是相对的。但我们必须努力创造条件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文化生活上的过大差距。要解决当前的文化公平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主要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把教育公平作为奠定文化公平的基石。
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通过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去实现,而教育公平是正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设置,具有传授知识与技术、传播文化的功能,是实现个人社会化和向上流动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特别是文化公平的重要途径和根本前提。

长期以来,学费高、乱收费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些年,各个地方都针对教育不公平现象出台了措施,如对贫困生实行助学和贷款措施、对“高考移民”严厉打击等,而且在有些学校已经形成了制度。遗憾的是,但执行起来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缺少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因为公平观念和人文关怀的落实本身就有很大伸缩性。
因此,应在教育领域普遍倡导公平文化,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精神大力弘扬,国家首先应该保证和营造受教育的公平环境,从制度上严格限制、惩罚那些违反教育政策的行为;其次,教育机关还应该对自身进行公平教育意识再教育,特别是基层领导者,在树立经济意识的同时,更要具有公平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充分考虑到贫困生的困难,设置绿色通道,奉献爱心。此外,要加强对教育腐败与教育特权的监督,通过建立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监督机制,防止和惩罚教育腐败,坚决取消教育特权,保障教育公平。总之,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成为提高国民素质重要途径,最终达到以教育公平促进文化公平。
2.构建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不对政府的职能、权限进行明确的界定和限制的情况下,社会文化发展是不可能真正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的。政府要真正推进文化建设,就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那些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文化产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的提供上,必须建立健全文化资源配置的公共选择机制,确保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社会公平。文化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要纠正目前广泛存在的政府文化投资热衷于“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以致大量奢侈豪华、铺张浪费而利用率极低的所谓文化工程,同义务教育捉襟见肘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的不公平现象。
其次,文化生产和消费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让最普通的百姓能够用最平民的价格享受高品位的文化,这是政府应尽的职责。政府的政绩不仅在于建造了多少标志性的文化设施,更在于多少市民在这些设施里享用了高品位的文化。正如一些专家所建议的,公益性原则、非暴利原则、法治原则、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应该成为演出市场定价的根本依据,文化消费的贵族化倾向应该而且必须得到有效遏制。
最后,在政策的制定和运行上向“文化弱势群体”倾斜,为文化公平提供政策保障。为了保证文化财富在分配对象、分配内容和分配方式上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政府在公共政策的选择上应该注意向文化弱势群体倾斜,保障和维护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目前,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仍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的文化生活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十分贫乏。城市中特殊群体也很少有文化生活,农民工更处于文化饥渴状态。正是出于向文化生活贫乏群体倾斜的考虑,文化系统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
3.鼓励并善待有利于基层文化建设的民间力量。
实现文化公平有一块很重要的就是基层文化建设,就是为最基层的群众送去文化生活。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也未必就能面面俱到,志愿者、民间组织的出现恰好可以填补这块空白,它们既为老百姓带来娱乐和享受,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文明建设,为实现文化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要发挥民间力量在基层文化建设,成为促进文化公平的途径,需要加强对民间力量的正确引导,为它们的发展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一方面要引导民间力量融入时代和社会,一方面又要珍惜其与民间社会、与民族民间文化的天然联系;一方面要避免政府部门的过度干预,为文化建设的民间力量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又要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打击种种违规违法行为,反对以任何形式和理由设置地方保护的壁垒。
注释:
①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②《春节文化消费不均衡》,http://www.ykwh.net.cn/sd/z629.html(具体作者不祥)
 
参考文献:
[1](德)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著,刘继同、左芙蓉译.文化社会学论要[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作战.公平理论在运用中如何实现公平.人才资源开发[J].2005年第6期.
[4]胡立群、曾吟.教育公平的文化制约.高等教育研究学报[J].2004年第1期.
[5]刘芳、张金泉.论当代教育公平:基于社会文化的一种解读.当代教育科学[J].2003年第9期.
[6]陈崎嵘.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人民网,2005/03/19.
[7]孙亚东.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决策探索[J].2005年05期.
[8]袁银传、郑洁.社会公平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学习与实践[J].2005年第5期.
[9]潘彭丹、余期江.浅析当前阶层分化对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