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称谓语中西差异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25
/ 2

摘 要: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一种具体的民族语言,总是跟该民族的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称谓是言语交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语言表述,反映了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英汉称呼语的差异体现了中英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文化差异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根据《大纲》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本文从亲属称谓语的角度谈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亲属称谓语与文化“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它是由各代婚姻关系构成的男女双方血缘关系排列的亲属次序确定的。如爸爸、妈妈、叔叔、哥哥等。“亲属称谓语”是婚姻和家庭形式的反映,它把有亲属关系的人组成不同种类的群体,任何社会称呼亲属的方式要么以继嗣为基础,要么以家庭为核心,汉语亲属称谓语是以继嗣为

基础的描述制,这是最为精确的一种亲属称谓语结构,也是人类社会中亲属称谓语结构极少见的一种。称谓语不同的国家、民族因语言不同,相应的称谓语也以不同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其差异并不只是语言层面上的,还与文化间的差异有着直接、紧密、深刻的联系。有些称谓语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词,这些词汇相对来说可以理解。但是,有些称谓语除去概念意义外,还具有反映该国风俗习惯的背景,而这些背景知识正是正确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所必备的。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全部的历史、文化,称谓语的不同自然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间的差异。“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1]。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2]。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的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3]。二、中西方亲属称谓语的差异1、高度描述性与高度的概括性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对于不同的人,根据关系亲疏、辈分大小、年龄长幼、性别不同赋予不同的称谓,可谓详尽丰富,体现出了它具有的高度描述性。与汉语相反,英语亲属称谓系统明显带有高度的概括性。在英语亲属称谓系统中,除了“father”和“mother”,“husband”和“wife”,“son”和“daughter-in-law”,"daughter"和“son-in-law”四组称谓外,其它所有称谓语至少有两个外延,如“cousin”就有八个外延。由于这些称谓语所指对象较多,因而也就变得比较模糊。由于存在此种差别,两套称谓系统在数量上也有很大差异。汉语有112个称谓语,而英语只有27个,所用称谓语越多,关系区分就越细。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之一,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却要简单、笼统得多。例如,英语中对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只有一个称谓cousin,不分年龄、不论大小、更不管是父亲的亲戚还是母亲的亲戚,这至少相当于汉语中的八个称谓(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如果有些地方还要把阿姨和舅舅的子女分别用"姨"和"表"来称呼,cousin则囊括了12个汉语称谓的功能。而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中国人注重"定亲疏,别异同。"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相反,西方人喜欢自由和独立,偏爱小家庭生活方式,因而核心家庭制度盛行。子女一般到18岁左右就要单独生活,独立门户,因此他们大部分是核心家庭或丁克家庭,很少有三代同堂的现象,更不用说四代同堂了,他们的亲属观念比较淡薄。2、不分长幼的英语亲属称谓语英语中brother既是哥哥也是弟弟,sister既是姐姐也是妹妹。英语没有排行的习惯,如果一定要分清楚,可以用younger、older,如果超过三人,则只能用first、second这些序数词来帮忙了。uncle既是叔叔也是伯伯,aunt既是伯母也是婶婶,同样不分年龄大小。西方人不太讲究辈分、长幼。而中国则是一个强调“父统子、兄统弟、嫡统庶、大宗统小宗”的国家,讲究“长者为尊”,“长幼有序”。兄就是兄,弟就是弟,不可混称[4]。兄对于弟来说永远都是尊者。如果对长辈或兄长直呼其名则将视为不懂礼貌,没有教养,因此就有相应的比较严格的称呼。子女直呼父母名字,在中国是大忌、大不敬,而在西方却是很自然的事情。在见面称呼时,中国人喜欢用亲属称谓称呼亲属和非亲属,而西方则喜欢以姓名相称,这显然表示了一种试图消除社会地位差异的强烈愿望,或者意味着西方社会中人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理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差异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3、与婚姻无关的亲属称谓语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每一种社会关系都因性别而分尊卑,亲属称谓语的区分也体现出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一般都是夫重于妻、父重于母、子重于女、兄弟重于姐妹,相应地,称谓语中区分出了堂亲和表亲。丈夫家的兄弟姐妹总比妻子家的兄弟姐妹亲近,兄弟的配偶总近于姐妹的配偶。而在西方,他们强调核心家庭,重视个体,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强调男女平等,人人平等。每个人与父系和母系的亲属的距离是相等的,无所谓谁重谁轻,谁近谁远,都一律平等,亲属称谓语与婚姻无关。如uncle既是伯伯、叔叔、姑父也是舅舅、姨夫,aunt既是伯母、婶婶、姑姑也是舅妈、阿姨;grandfather既是爷爷也是外公,grandmother既是奶奶也是外婆;grandson既是孙子也是外孙,granddaughter既是孙女也是外孙女;nephew既是侄子也是外甥,niece既是侄女也是外甥女;如果一定要加以区分,可以用paternal和maternal,或者on the father’s side和on the mother’s side;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亲属称谓语有泛化的表现,常用于非亲属之间的社交场合。具有区分人们的相互关系及借以表达不同的语义、情感和语气等多种功能。运用亲属称谓语,能够起到缩短说话人和说话对象这间距离的作用,显得彼此更亲近、更容易消除障碍。比如街坊、邻居,父母的同学、同事,自已的同学、同事的父母等,一般都使用亲属称谓,或称“阿叔、阿婶、阿姨”,或称“阿伯、阿姆”。但是,对于不认识的陌生人,比如在商店、影院、车站、机场或路上相遇,而需要交谈的人,使用亲属称谓,就相对于熟人少了一些。但英语中只有关系特别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语,而且是称谓语后面跟的是名字而不是姓氏,如称呼爸爸的好朋友Sam Cook为Uncle Sam。三、结语称谓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是民族心理的呈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各民族称谓语的鲜明特色。中国漫长的封建宗族制度,在纷繁复杂的亲属称谓语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独立意识的西方社会,仅以单薄松散的血缘关系,在宽泛模糊的亲属称谓语上划下一条浅浅的留痕。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不管是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5]。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上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但笔者认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参考文献:

[1]胡文仲1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9:161

[2]Sap ir.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New York:Harhcourt,B race.&Company,1921:219-2231

[3]杨国燕1关于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思考[J]1外语学刊,2006,(3):12-161

[4]黎昌抱1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J]1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2):32-341

[5]胡春洞,王才仁1外语教育语言学[M]1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8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