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节。在冬麦收割完毕、早稻秧也插完后,春耕大忙暂告结束,很多乡村便在农历三月二十九日过田园节,家家户户碾麦做面线、?品,以炒面线为主,聚餐庆祝。
秋节,即“立秋”节,俗称“做秋”,“过月半”。客家地区种植双季稻,农历六月是农民最忙碌的季节,早稻收割后要立即插莳晚稻。到了七月立秋节,晚稻也插完了。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重体力劳动,其劳累程度以及完成最为重大的农事劳动后的欣慰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同时在夏收夏种大忙基本结束后,进入相对农闲的季节,人们辛苦了这么久,正是该休整的时候。“秋”,客家话就是“完”的意思。既然做完了,当然就要进行庆祝。此日人们不干田园活,叫做“嬲秋”。过节时还常举行游神活动,其中影响较大者是松源等地的“扛公王”活动。从立秋之日起,一直持续到农历九月底,各村轮流“扛公王”,成为村民娱神娱己的主要休闲活动。
耕牛节。在农耕社会,农民对牛有着特殊的感情,客家地区许多地方有耕牛节。每年举行耕牛节,表达对牛为人代力的衷心敬意,唤起全家和全社会对耕牛的重视和爱护。“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是五华山区传统的耕牛生日节,家家户户舂粉踏?,为耕牛祝贺生日。这天一早,牛主人拿糯米粉做的“水煮圆”5个,象征五谷丰登,分别用青菜包着给牛吃,并在牛的额头、腰背上各贴一块米?(有的还在牛头上披挂红布条)。农谚云:“十月朝,牛牯满段跑”,意即秋收后,耕牛可任意放牧。 三、独特的乡村经济习俗
客家人在开发粤东山区的过程中,不仅形成颇具特色的农耕生产、信仰习俗,而且还形成了独特的乡村经济习俗。
1、显著的山区经济特色
客家人所聚居的山区,多是崎岖不平的山地丘陵,梅州更是“十分之八属山岭起伏峻陡之地”,平原、盆地极少,“耕稼之地,十仅一二。”客家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开发山区,靠山吃山,以山养人,至明末,基本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山区经济特色。
在客家人到来之前,这些山区多是林青深密、瘴气熏人的蛮佰之地,“前此人物稀少,林莽纵杂,时多瘴雾。”而当时的土著居民实行“刀耕火种”的原始开垦模式,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且易导致水土流失。掌握先进文化的客家人到来之后,便把汉人传统的农耕方法移植于山区。客家人在山区开垦的田地主要有水田和旱地,而最常见的梯田,是客家人利用山地特点所开垦的田地,“鳞次远望,如梯级,如蹬道焉。”在山坡上沿等高线修成地块,边缘用土或石垒成阶梯状田埂,可拦蓄雨水,防止水土流失,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因而起到稳产的作用。普遍种植的旱稻畲禾等,也主要是为适应山区的环境。
为了灌溉田地,保证收获,针对山区高低起伏的地形,客家人兴筑了许多具有山区特色的水利设施,“从高处筑陂开圳,注流低处田亩”,形成相当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
客家人还充分利用山区优越的自然资源,大量种植经济林木,大力发展茶叶、蓝靛、烟叶等经济作物,开发铁、锡等矿产资源,商业贸易也主要以输出山区产品为主,从而形成具有山区特点的区域经济特色。
2、多元因素的影响
客家地区的生产活动,除传统的中原因素影响外,还深受南方土著民族生产经验的影响。在客家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从南方土著民族中学会了水稻栽培。该地山多田少,稻粮不足,故辟山种旱稻、旱作物作为补充,名曰“种畲”。所谓种畲,是人们在砍伐和焚烧草木后,辟土以种植旱作物,类似于刀耕火种。客家人“种畲”之俗,当是受畲、瑶居民的生产方式影响所致。
客家人的劳动分工与组合,也受土著影响。客家地区存在着“女劳男逸”的现象,被外地人讥笑妇女在田间劳作,而男人在家抱小孩,虽言过其实,但并非无稽之谈。客家妇女肩担田间劳动重负,与相邻的福佬民系妇女在家工女红之俗完全不同,这不能不说是受到南方土著民族“女劳男逸”传统的影响。
同时,客家生产活动还受到周边其他族群的影响。如传统以来客家人晚稻用旱秧,但到清末一律改种“学老禾”。从名称可推知,此种当来自潮州地区。
3、妇女是生产活动的主力军
传统以来,客家地区由于田园稀少,谋生不易,男子多外出营生。于是种田等事务,都由妇女承担。举凡上山砍柴、下地耕种、料理家务,均一肩承担,形成“男外出,女留家;男工商,女务农”的互补型家庭模式。妇女除持家、种田外,还种植经济作物,甚至挑担、经商,从事多种生产活动。
客家妇女从家务到田作,无不躬亲,所以客家妇女之辛勤,堪称天下之最。足迹遍及海内外的客家乡贤黄遵宪,在比较各地妇女之后,认为客家妇女是世界上最勤劳刻苦的:“吾行天下者多矣,五部洲游其四,廿二行省历其九,未见其有妇女劳动如此者。”妇女勤劳倍于男子,是客家社会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四、结语
客家传统农耕习俗,是客家人在开发山区、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是传统生产活动在精神生活中的反映。客家人在开发粤东山区的过程中,一方面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利用时令安排各种农耕活动,同时依据粤东山区的具体情况而演绎出一些独特的生产习俗。另一方面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继承和创造众多神明信仰和仪式,既娱神又娱人,调剂人们的农耕生活,密切社区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