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本文指出网络化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分析了中国网络教育以基础教育为主的现状和弊端;预示了以高等教育优先的网络发展方向;提出了网络教师与产业化道路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网络教学规律。
[关键词] 网络教育 高等教育 网络教师 产业化
一、知识经济呼唤网络教育
在科技成果迅速传播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21世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未来竞争力的根本尺码是其拥有创新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兴衰。北大校庆100周年大会上 ,他又指出:“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美国学者保罗•肯尼在其著作《为21世纪作准备》中同样指出,新世纪经济产业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变革对人才素质与能力赋予了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涵义;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将是21世纪人类所要关注的首要课题。感慨于发达国家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占其国内生产总值50%的统计数据,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 邓小平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紧迫性。地域广博又拥有全球最大的教育人口是我们大力发展教育的潜力所在,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教育资源缺乏又使得中国文盲和科盲的数量近亿。面对WTO这个开放与竞争、美景与险滩并存的大市场,这个现有人才储备、人员素质、科技竞争力远难满足世界经济竞争的需要。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如何革新教育?放眼世界,随着INTERNET席卷全球,方兴未艾的网络化教育无疑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因而,新世纪中国谋求发展和超越的战略抉择是采用信息技术改革中国教育,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并让他们充当中国经济发展与腾飞的先行军和主导力量。
所谓网络教育,就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协助下,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未来技术获得学习指导和信息资源,并采用最有效的方式实现学习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网络教育的发展和成就已经预示出它将是21世纪国际化、大众化、终身化的基本教学模式和途径。随着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未来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世界各国都兴起了让网络进入校园的热潮。1996年美国民众中掀起旨在推动学校联网的“网络日”支援活动,克林顿政府提出声势浩大的INTERNET II计划,英国政府投资12亿美元用以推进“全国学习网”计划……潮流与机遇面前,时不我待,中国大力开展信息化网络教育的时期来到了。
从社会效益出发,利用大众化、低成本、高效益的网络教育形式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改变我国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低的状况,无疑是改革与重组传统教育体制的大好机遇;其次,在中国实现以科教兴国、利用高科技从传统工业社会跨入知识经济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的同时,数字时代,人类知识的膨胀与迅速更替必然使学习贯穿全社会发展与每个人生命的全过程。以“零时空”为特征机动灵活的网络教育形式将充分满足全社会的终身教育需求。《中国教育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年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遗迹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陈至立部长在99财富论坛信息技术会议上的讲话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发展信息化教育的决心。在教育部2000年度工作报告中陈部长关于加快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过程的表述更加令人欢欣鼓舞:CERNET将大幅提速,结合CERNET与广电系统建筑中国远程教育的基础平台,将远程教育延伸至边远和落后地区……我们拭目以待,期盼网络教育带来中国教育的全面革新与大发展。
二、 中国网络教育现状——基础教育为主
1999年,网络教育成为互联网上的新热点,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热切瞩目中国网上教育之发展。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全球范围的教学革命中,我们看到中国的教育体制已经开始了一次令人欣喜但异常艰难的整体改革。那么,中国网上教育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如何呢?
目前,中国网校按其筹办主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正规高校面向社会开设的学历类和非学历类网校。它们通过学分制对学生进行管理,开设从本科到研究生不同层次的课程。1999年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四所高校成为我国首批开展远程教育的试点院校。到今年高等教育网校大约共有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13所;二是各地教育部门或科研机构开设的网校,如天津教育科研网、华东南网络中心、广东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等约20多所,其中较为实用的职业技术培训类网校如虚拟中华管理学院和西鸿网络学院等占有很大的比例;第三就是中国网校中最为红火的面向基础教育的网校约2000所。这些网校绝大多数由商业网站经营,其中最风行的有101远程教育网校和科利华北大附中网校等。这些网校通常结合卫星系统和计算机网络,通过网站、E-MAIL服务器、BBS以及电视会议系统等设施以同步授课、讨论和异步浏览的方式进行教学辅导。
中国网校在短短时间内得到了很大发展,参照发达国家网络教育的建设成果,传播界和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论证并在硬件设施、教学理念和教育形式等方面总结了大量宝贵经验。陈至立部长在《教育部200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肯定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她指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网络教育的发展已经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还指出,2000年是贯彻各项教改精神的关键一年,在改造卫星电视教育网和大幅度提高教育科研网速度的基础上,教育部门将加快教育信息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大力支持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远程教育软件的开发。
中国网络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赞扬,尤其是介绍各地中小学网校建设经验的报刊文章更是比比皆是。但比较上述各类网校的数量、比例及教学目的,中国网校的发展状况仍有许多亟待改进之处。首先,中国各类网校在结构上相对比例失调:虽然从1995年起,400多所高校就开始受益于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但时至现在,高等教育网校充其量只有30多所,只占基础教育网校的七分之一。加入世贸,中国即将面临世界上最为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也是中国直接跨入知识经济的千年良机。机遇与挑战面前,高等教育网络化无疑是现阶段最大限度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捷径。而目前中国网络教学集中于中小学基础教育,不考虑社会效益盲目进行静态投资和重复建设的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另一方面则不可否认是未能就教育投资进行科学研究和规划的结果。这种结构布局不合理造成的事实性浪费显然有悖于我们当前任务的轻重缓急和中国经济建设的长期战略。
其次,笔者认为中国网校仍然未能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根据我们的调查,发达国家的基础网校多为学术机构设立的课外辅导项目,力求通过实验等亲身参与方式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并提高其思维和动手能力。如加拿大“协同直观化”(CO-VIS)项目在网上组织的酸雨实验,要求儿童自己收集、分析数据,回答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以便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国不少网站由于没有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只是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但在网上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多媒体课件的搭配比例等诸多问题上都走入了误区。
请看一则中小学网校征集课件的广告,“范围为初一到高三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在内的各科本学期一至十二章的内容,每个课件以课文或学生学习的内容为基础”,这是很多网校和大众达成的“共识”。很多家长和网站完全将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创新思维等要求置于次要地位,将网校纯粹视为课后补习班和随时答疑的家庭教师;许多网站充当了传统教育的简单重复或者延伸的工具,仅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目的,而未能充分发挥网络主动性、交互性和个性化教学的优势。这种传统的教学搬家式的“网上教育”模式,显然违背了信息化教育革新教学模式、鼓励创造性思维的初衷与优势。这种状况下,中国的中小学生不仅不能获得网上学习应有的乐趣与收获,而且在接受传统课堂教育、完成原有作业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这个冷冰冰的“现代化”机器老师。此外,许多成人网站也有类似问题,笔者很多次兴冲冲地冲浪至某“网校”或“网上教室”,才恍然发现它不过是TOFLE,GRE,雅思等等资格考试的试题库。在这个意义上,“题库”式网校何以为“校”,我们的投入产出比如何,以这种方式耗费人力物力的意义何在呢?
三、 中国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优先
关于中国网上教育的走向,笔者认为,中国现实国情、网络教育形式的自身特点以及发达国家关于网络教育的大量应用研究都决定:中国网络教育的发展重点应是成人高等教育和在职人员的终身教育,不切实际、一哄而上地重复建设中小学补课型、考前强化性质的网校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结构性浪费,并且势必影响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长远发展。
1. 网上教育是中国现阶段节省教育经费、发展高等教育的最佳工具和手段。首先,由于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地域广阔等限制因素,中国教育尤其高等教育的基础仍然相当薄弱。中国高校在人口中的比例只是美国的四十分之一。每年有240万高考落榜生和大约6000万适龄青年被拒于校门之外。此外,根据1997年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学院对46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的调研,中国有竞争力的高级管理人才指标排第45位,教育体制满足国家竞争力一项排第40位,20至25岁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例排第45位……在“教育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最迫切需要的高等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显然远远不能满足世界经济技术竞争的要求。
机遇与挑战面前,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堪忧堪急。中国教育部门已将培养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人才作为发展中国教育的首要目标。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在8年内翻了一番。在1999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280万、普通高校招生增加47%的基础上,2000年全国高校招生规模将达到300万,同时将进一步扩大研究生的招生数目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和举措足可证明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但这种大幅度扩招难免又会带来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学校后勤设施不能胜任等诸多问题。而且笔者认为,只靠大量兴建传统高校、继续以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根本无法满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巨大的人才需求,因而旧有的教学模式、管理体制和课程专业设置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与调整。
信息化教育先行的发达国家的实践给我们发展中国的网络教育以很大启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间接改善师生比例、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率、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就是解决质量、规模与效益矛盾的最佳策略。2000年1月华盛顿高等教育委员会提出一项名为MASTER 2000的计划,要求增设网上课程来缓解由学生人数猛增造成的校舍和教室紧张。这一计划预计在10年内可以招生70000人,这是整个华盛顿州大学在校人数的两倍。中国的网上大学也正在起步,首批开展远程教育的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在1999年招收的计算机和应用科学专业的学生已达1800多人。其他网校也正开设出越来越多的各类课程以满足社会大众的多样化需求。尝试过程中难免有迂回与挫折,但实践更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可以最大限度利用有限教育资源并辐射中国广袤国土的网络教育不仅是时下培养大量高新技术人才的捷径而且必将是中国高教改革与大众化发展的根本解决方法。
其次,优先发展网络化的高等教育有利于有限教育资源的节省与充分利用。中国电信业向宽带网络转换需要大量的前期设备投资。
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对中小学网校建设投入了大量教育经费,如河南省教委与财政部门决定2000年拨款数千万元用于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但目前许多基础教育网校普遍存在网络软硬件利用效率极低的现象。多方教学实践证明网上教学对学习者有相当的操作技术要求。针对加拿大SchMooze网络大学1997年开设的B55课程的研究表明,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网上教师未能及时充分地给予反馈,被测试的六名学生中有两人中途放弃,并且他们对课程的普通评价是“隔绝、受挫、愤怒”和“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成人学生尚且难以很快熟悉、掌握网上课程的操作,缺乏计算机知识,心理和智力远未成熟的小学生就更难做
到这一点了。此外,好奇心强、自律性差的中小学生如何面对浩如烟海的网上信息也令人担忧。新泽西教育测验中心对全美1.4万四至八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弊大于利。他们发现许多孩子利用电脑玩游戏、抄袭作业,甚至会私下浏览暴力和色情网站。在这个意义上,用在中小学网络建设的资金不仅造成了事实上的浪费,更极大牵制了高等教育网络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全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则已经为开展基于因特网的信息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而且到目前为止,网上高等教育的开展已经取得了大量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成功的例子之一就是中国职业教育校园网CVES的建设。由于学校与社会的高度资源共享,学术交流大大活跃,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效益都实现了很大突破。广州商学院的网络教学也很值得借鉴:所有以网络为基础的课程都用案例、数据和图表构成虚拟环境。学生通过网络对深圳、上海的股市进行同步分析,并建立了虚拟帐户进行模拟炒作。许多学生反映,他们不仅觉得网上课程“实用、有吸引力”,而且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综上所述,比较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网络应用效率与现有教育设施和资金状况,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国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调整结构:在普及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优先发展较有基础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类网校;同时向中小学校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和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施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中小学网校。
2. 网上教育是现代人更新知识的终生学校。数字经济时代知识的半衰期已经缩减到3年,要适应工作中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和永无止境的压力和挑战,学习与工作的融合将成为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到现在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让许多国家认识到终身教育观念的革命性。英才式、高成本、以校园为中心的低效率传统教育体制显然难以满足全民终身教育的发展潮流,中国教育必须向大众化、低成本、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开放式网络教育转化。首先,网上学校不仅信息存储量大,数据检索和处理极为便捷,还可以大幅度节省教学支出并优化教学资源,这是传统学校无法比拟的;其次,对于受工作时间、地点限制的成年人,网络本身突破时空障碍、灵活机动的特点对他们的再教育则更有吸引力或者说难以替代。如美国的传统大学只能让1500万人接受高等教育,而300多所网络大学开设的本科、研究生课程则为近一亿成年人提供了不断更新知识、全面发展的学习机会;再次,电子语音信箱、视频点播、BBS网上讨论、多媒体课件的个性化交互方式又可以极大弥补原有广播电视函授大学面授不足的缺陷。因而,我们必须摒弃强调有组织的学校教育而把终身教育当作非正规教育的偏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社会化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终身教育体系。
四、 如何发展——网络教师与产业化道路
国外蓬勃发展的虚拟大学等网上教学形式让人们振奋于信息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热心教育的各界人士纷纷撰文极力称道网上教育之优势,并倡言加快建设中国的网上教育。十年前美国宣扬,国家基础信息建设可节省40%的时间、30%的费用,还可以将学习效果提高30%。而2000年1月伊利诺伊州大学的16位教授则在充分调研后指出,无视教育学规律,网上教学往往会造成时间、金钱和师生努力的无谓浪费。网上教育模式之实际功效至今仍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问题。因而,在大力开展网络教学的初期,注重应用研究、探索新的教学规律将是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首要课题。下面,笔者试图通过介绍和分析国外网教经验,对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网络教学规律提出点滴看法:
1. 网络时代的教师
由于学习模式的根本变革,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能、教学方法和业务素质,培养胜任的网络教师将是成功开展网络教育的根本前提。请看下面的例子:1998年佛罗里达中部大学网上课程的辍学率是9%,而以传统方式讲授的同样课程的辍学率则只有5%,学生普遍抱怨老师的反馈太慢太少;德州Tyler Juninor学院的Powers顺利修完两门网上课程后,放弃了一门网上天文学课程,因为他觉得以大量运算为基础的天文学实验不宜在网上演示,而经验不足的网上教师把讲授与实验的比例安排得一团糟。鉴于以上种种问题,发达国家的教育界日益重视网络教师的培训。美国教育联合会设立的21世纪教师网络服务,计划培训10万名教师并让他们交流网上教学的经验。华盛顿高等教育委员会的MASTER 2000计划申请将2百万资金用于培训教师的网上授课技能。借鉴他们的实践,笔者认为合格的网上教师必须要达到以下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以适应网上教学。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彻底更新教育观念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新型教学模式开展的根本前提。网络教师需要建立符合时代进程的师生观与素质人才观。首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网上教学不同于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师生的主被动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网上教师必须重新认知自身角色——充当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能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与能力。其次,信息时代知识的膨胀与迅速更替要求现代教育必须变更以训练记忆、累积知识为目的传统教育模式,要培养综合性和适应性强、具备自我设计与自我超越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信息的快速检索搜集与分析应用能力将成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与衡量学生表现的基本标准。
其次,网上教师应该担当起新的职责。据调查,全澳大利亚3/4以上的教师每天利用互联网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30%的教师通过网络以各种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30%以上的教师每周花九小时在网上搜集信息、参阅更多的教材以拟订教学计划。因而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网上教师还须具备必要的技术素质和能将网络资源应用于教学、综合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点播、BBS讨论等网上教学手段。
此外,教学软件的设计将是网络教师区别于传统教师的全新职责。实践证明,教学软件及网页设计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加州大学开设网上课程的最初几个学期,只有50%到60%的学生能修完课程。 而到1999年末,课程的完成率已达到87%。每学期选修网上课程的学生将近1300人。他们的经验就是在调研基础上对课件设计的改进。作为市场热点之一,目前中国教育软件的开发状况并不乐观。根据一份统计资料,现在仅华东地区的软件开发公司就有200多家,但面对市场上数量可观的1700多种教学软件,竟有近30%的教师认为它们可有可无。究其原因,许多教师认为这些软件都存在着结构和模式陈旧、界面不友好和既无个性又缺少普适性的缺陷。要顺利推进中国的网络教育,国内教育软件的开发研制就必须跟上。在教育部2000年度工作会议上,陈至立部长提出要大力发展教育软件产业,采用竞争、开放、合作的新机制培养中国的软件产业。因而,现阶段我国新型网络教师的职责与使命之一就是:在不断总结网上教学法的同时,充分利用第一线的教学信息与广阔的互联网教学资料,综合课程特征和学生反映以开发符合本校情况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软件。建构逻辑性的立体课件结构以保证界面简洁友好、提纲挈领又能辐射方方面面的相关知识。要明确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课件设计要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从而引导他们主动涉猎知识。
2. 网络教育的产业化发展
根据教育部2000年度工作会议,政府一方面要保证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比例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在确保国家财政拨款渠道通畅的基础上,各教育机构应大胆尝试有助于增加教育投入、扩大教学规模的各种筹资和发展方式。那么,在政府积极扶持网络教育发展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与企业联合开发网络资源不失为现阶段彻底改革传统教育体制、更好发展网络教育的可行途径。企业参与网络教育的开展,将有助于实现人力、物力和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从而从根本上释放学校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首先,网校是教学手段革新的实验舞台。科技点燃了教育模式改革的希望,但设施配备与教师培训所需投资又成为教育革新的障碍,这种形式下,企业与高校的资金技术互补则可以极好解决这一矛盾。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如IBM、惠普、奇异公司等16家大型跨国公司在1984年出资114万美元创办了美国国家科技大学,今天他们已经能够面向全世界开设1200种高等教育课程。没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普通高校要在十几年内有如此规模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其次,高校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并且市场前景广阔的知识产业。数字经济时代,为适应知识更替的速度,学习成为每个人终身的“必修课”。据预测,在职培训的增长将以超过正规教育百倍甚至千倍的速度增长。与之相适应,世界家用学习软件的零售额现在正以50%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其销售额已达10亿美元。 这一方面体现了发展网络教育的紧迫性,同时也是商家将网络化教育产业的兴起称为新淘金热的原因所在。企业与高校特别是名校联合一方面希望借力于前沿智力成果,另一方面则相信学校声望等无形资产带来的品牌效应将增加教育产品的可信度与竞争力。高校或者是专门的网校是符合网教规律的大量学习软件的出生地,但市场经济时代的竞争又决定了优秀软件的推广也离不开企业在商业利益刺激和竞争压力下的市场经营和运作手段。美国一家名为FINAL-EXAM.COM的商业网站邀集了哥伦比亚大学等6所学府的权威学者,编写面向全美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复习指导和测验题。不同于传统的“标准化”试题,由于教学经验丰富并且基本是通用教材的原作者,几位教授使不同学习阶段的每份试卷都有不同侧重点并且附上了选择建议,因而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对其最有助益的试题,在FINAL-EXAM.COM卓有成效的宣传促销之下,学者们编写的课件很快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这就是学校与商业网站成功结合的实例。
参考书目及网址:
潘克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应注意的几个模式》《人民教育》1999年12期
史朝《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探讨》《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周明星《中国教育现代化论纲》红旗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THE CHRONIC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0年2月11日
凯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泰普斯《泰普斯科学语言》时事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中国教育报》1999年至2000年2月各期
http://www.pku.edu.cn
http://www.tsinghua.edu.cn
http://www.soyo.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