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轨迹、现状及推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09
/ 3

摘要:纤维 艺术 有别于壁挂艺术。 中国 现代 纤维艺术 发展 轨迹清晰,发展现状喜忧参半。推动其发展必须夯实社会基础,重视团队建设,立足民族文化引入时代新元素,构建现代纤维艺术展示平台,放眼全世界。

关键词:现代纤维艺术;轨迹;现象;推动
  
  “纤维艺术”一词由 英文 “Fiber Art”翻译而来,“Fiber Art”一词首先是美国艺术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至80年代被广泛使用,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于欧洲传统的“壁挂艺术”这一名词。什么是纤维艺术?目前在我国的学术界和辞典、教材中虽没有准确的界定,但一般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狭义的,泛指编织艺术的延伸,侧重欣赏型艺术;另一种是广义的,既有欣赏型也有应用型,既有服饰型也有装饰型,既有织也有印、绣,只要由细小纤维构成的,都可以称为纤维艺术。综合以上两种说法,笔者认为,所谓“纤维艺术”,是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纤维为材料,用编结、环结、缠绕、缝缀、粘贴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平面、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
  
  一、发展轨迹
  
  关于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 历史 轨迹,国内不少专家多有论述,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有北京服装学院的尼跃红教授把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归为复兴、丰富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清华美院林乐成教授认为中国现代纤维艺术从时间、名称和艺术创作风格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软雕塑艺术——立体表现时期、装置艺术——空间塑造时期。清华美院染织系主任田青老师将其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2)软雕艺术立体表现时期;(3)纤维艺术空间塑造时期。综合以上学界专家论述,笔者认为将其分为“起步期、发展期、提高期”三个时期较为符合实际。
  1.起步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一时期主要以传统的壁毯形式为主。其特点是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追求写实的画面效果,大多数由著名的照片或绘画作品复制而成,仿制画面生动逼真。其艺术风格是质朴、简洁、概括、平面化,这其中不免带有粗糙和简单。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主要是地毯行业的创作人员。
  2.发展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真正从传统壁毯工艺脱胎出来,以崭新的设计理念、完美的表现形式成为国际纤维艺术中的一族。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人员不断增多,尤其是老一代艺术家的加入,使纤维艺术在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特点是突破传统壁毯的工艺与材料,追求纤维材料独特的艺术语言;其表现形式逐渐由平面到半浮雕,最后出现完全立体化的“软雕塑”;其艺术风格也逐渐由简单、平面化向丰富多样、情感化、立体化发展。这一时期离不开与国际同行之间交流的增多,视野的开阔,工艺娴熟,理论的提高及思维的转变。
  3.提高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高科技迅猛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现代人不仅要追求材质、形式的美感,而且还要享受场景、环境空间所带来的活力;不仅把眼光放在传统的材质与技艺上,同时还要追求时尚与流行。他们把光与影也运用到设计中去,追求作品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并构成一个整体,达到多元化价值的体现,打破单一学科观念,树立交叉文化理念,追求多元化材料(如金属效应、薄透效应、闪烁效应)。在工艺上,则更不受局限,百花齐放,各显千秋。
  由此可见,现代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追求绘画效果到开始追求立体表现再到对材质、肌理、空间、观念相结合的全面探索的过程。
  
  二、发展现状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现代纤维艺术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有以下突出表现:
  
  (一)团队初具规模
  2000年1月8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正式成立了纤维艺术工作室,由林乐成、张怡庄、蓝素明、洪兴宇四位教师承担起了工作室的教学和科研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并将举办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列为首选申报课题项目。此后的几年中,全国有近50所高校相继成立了现代纤维研究室,从而壮大了研究团队,促进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水平的发展。
  
  (二)理论逐步形成
  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著作《现代纤维艺术》和《当代纤维艺术》分别在2000年和2004年出版发行,还有近百篇有关现代纤维艺术的科研 论文 相继发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工作室率先发起“纤维艺术普及 教育 运动”。2004年,中国教育出版社还将纤维艺术编入了全国高中美术教材,2006年出版了由林乐成、王凯撰写的《中国高校通用设计教材——纤维艺术》,随着纤维艺术教材在新一代青年人中的推广和应用,“纤维艺术”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艺术名词,而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个文化载体、一门人文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了解和喜欢。
  
  (三)作品质量不断提高
  几年来有不少纤维艺术工作室创作实践的作品先后入选“艺术与 科学 国际作品展”、“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等国内外大型展览,并分别获得国际金、银、铜等奖项,国内外共获奖一百多项。随着现代纤维艺术在国内外影响的不断扩大,现代纤维艺术进入一个全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市政府会议大厅、香港行政公署、北京昆仑饭店、中苑宾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空间中都能看到纤维艺术作品。随着我国 经济 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纤维艺术已成为影响现代生活或是评价现代生活质量的一部分;纤维艺术将从公共空间进入私人居室,成为体现主人文化品味的、格调高雅的室内装饰品。


  
  (四)展示平台相继推出
  为了展示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魅力,促进交流与研究,我国陆续举办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览和大赛,如“首届中国壁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国地毯图案大赛”等,特别是自2000年至今四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一个中国纤维艺术家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国际纤维艺术家交流、合作的平台,激发了各国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五)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是起步较晚,学科发展比较缓慢。国内设置纤维艺术专业或开设纤维艺术课程的院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创作思路主要受到清华美院和中国美院的影响,甚至许多院校的教师都直接来源于这两所院校,这样给学科的发展带来局限,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二是仍以学院为主,只限于专业的学术交流,使得了解纤维艺术的人不多。三是纤维艺术家缺乏良好的生存环境。上述现状引起了学术界和纤维艺术家们的关注与反思,大家力求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稳定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 发展 推动
  
   现代 纤维 艺术 作为一门综合性、多元性与边缘性的艺术学科,在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亲和中,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烘托着人与环境的和谐氛围,显示出视觉美和触觉美的艺术魅力,唤起人们对大 自然 的深厚情感。为了进一步推动纤维艺术在 中国 的发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
  首先,将纤维艺术请出专业院校。进人中小学课堂,做好纤维艺术的普及 教育 工作,将纤维艺术编入全国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从孩子抓起,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审美意识。其次,拓宽发展对象,由在校学生扩大到社会的各类人群。在学校和社会中,对纤维艺术感兴趣的以女性为多,这是由于人们对纤维艺术的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用线编织上。其实前面谈到,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和技法是多元化的,在纤维艺术的材质、技术、空间感的创造方面,男生或许更能打破传统技法的概念,这就要借助于媒体的宣传,通过展览、交流会、画册、专刊甚至影视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纤维艺术,接受纤维艺术,喜欢纤维艺术。最后,让纤维艺术从五星级酒店、宾馆等高级公共场所进入到普通老百姓的家里,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基层纤维艺术团体的建设
  国内虽然已经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委员会,也吸收了一批会员,但与其他门类如国画、油画等相比,在学术团体的建设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国画、油画在市、省级都成立了分学会,建立了县、市、省等各级群众团体,经常举办国画、油画各级画展,为国画、油画的推广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群众基础。纤维艺术也要建立健全省、市等各级学术团体,由各级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各种展览、赛事、学术研讨会等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制。
  
  (三)立足民族文化。引入时代新元素
  中国纤维艺术的民族性有别于国外的纤维艺术。如:民族的图、形、色,传统的工艺,民族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等。我国有丰厚的文化积累,远古的彩陶纹饰、夏商的青铜图案、战国的漆艺造型、汉代的画像石(砖)等都是纤维艺术在造型方面可以吸收借鉴的。这种吸收借鉴包括两种形式:第一是将古代的图案作为一种符号、一种元素、一种形式,直接应用到现代的纤维艺术作品中,使人产生直接的印象。第二是一种更高级的创造行为,即在理解古代图案造型的精神实质、审美内涵的基础上运用这种精神、内涵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从而创造出新的图案造型。
  强调民族性和文化相对多元化,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引入时代新元素(如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等)是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可行之路。因为,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本身就是现代艺术深入发展的结果,与其说现代纤维艺术与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不如说是现代艺术观念再次利用了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作为展示自己的代言物,是艺术的一次嫁接,如立体的纤维艺术作品常被称为软雕塑。这种新观念使纤维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比传统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更为广阔。现代纤维艺术本身已经模糊了形式的要求与约束,它可以是壁挂,可以是雕塑,也可以做成装置等等。
  由于纤维材料的丰富和加工手法的多样使其形式不拘一格成为可能。这样看来纤维艺术作品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之形到意象之形到抽象之形可任由作者发挥。天然纤维材料的未来依靠高技术的发展,而纺织技术的革命则带来了多品种多功能的新产品。今天的纤维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材料概念,众多的传统纤维和新型纤维材料给艺术家的创作以更多的选择,众多新型的材料诸如合成纤维、金属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陶瓷纤维、泡沫塑料、橡胶等为现代纤维艺术创作所用。
  现代 计算 机技术毫无例外地影响到纤维艺术的创作。数字化的织造技术趋于成熟,它可以自如地把图形变成织物经纬上精密的织点,甚至在面料上重现影像已不是梦想。计算机的应用把编织中的逻辑和程式推向极致,使织物艺术进入一个不同于形象表现的数理世界。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印染工艺同样有了质的飞跃,作为一种工艺手段为纤维艺术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作为一个现代纤维艺术家来说,继承和引进发展是同样重要的。民族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而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等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动力。现代纤维艺术应立足于民族文化,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仔细研究材料与技术手段,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这是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四)扩大国际影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纤维艺术家在中国一直比较少,而且只有极少数艺术家能够参加国外的展览,大多数从事纤维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很少能够见到国外纤维艺术实物,更不可能接触国外的同行艺术家。“洛桑到北京”展提供了一个中国纤维艺术家展示自己作品及进行国际交流的平台,也是推动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前景,笔者认为可以持乐观态度。虽然受 经济 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制约,纤维艺术目前依然缺乏市场,对其发展确实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首先,作为纤维艺术中坚力量的院校,一批新的创作热潮正在涌起;其次,对外交流的增加也提高了我们对纤维艺术的认知和创作水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纤维艺术界有一种活跃而宽容的氛围,这种氛围将对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现代纤维艺术一定会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