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拉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0
/ 5

21世纪初拉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一
  21世纪初拉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这一地位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的。
  一、拉美将继续成为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重要来源
  拉美由33个国家组成,从北到南全长1.1万公里,总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8%,相当于欧洲大陆的3倍。拉美可谓地大物博,除了森林资源以外(注:南美洲的森林面积达92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23%。世界上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热带雨林就在南美洲。),该地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些矿物的储藏量居世界前列(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是世界上的石油生产大国。巴西的铁矿储藏量名列世界第一,智利和秘鲁的铜矿储藏量分别居世界第二位和第四位。此外,墨西哥的银和硫磺、智利的硝石、古巴的镍以及哥伦比亚的绿宝石等矿产品的储藏量,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此外,拉美还拥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20世纪,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合成材料的广泛使用为特征的所谓“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趋势迅速发展。例如,在通讯材料中,光学纤维能够替代铜,从而使铜的使用量减少;微电子的应用则能使产品的体积小型化,从而达到减少浪费和节省原材料的目的;生物技术能有效地节省能源,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并能把废物变成再生资源。此外,新技术还能使同样数量的铁矿石生产出更多的钢铁。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材料层出不穷,但人类社会对原料和自然资源的需求总是不断增长的。就此而言,拉美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这种初级产品“供应者”地位不容忽视。
  20世纪下半叶,拉美国家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然而,统计数字表明,虽然拉美国家的商品出口额从1980年代的980亿美元扩大到1998年的2893亿美元,但它在世界商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却仅仅从5.15%提高到5.36%。如将服务出口计算在内,拉美的比重则未见增长。1980年,该地区的商品和服务出口额为1141亿美元,1998年上升到3360亿美元,但在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却仍然为4.98%。(注: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文版),2000:198、244)
  拉美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这一地位与该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不无关系。诚然,7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1980年,初级产品在该地区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高达80%,1998年已下降到50%左右;制成品的比重则从同期的20%提高到50%。但是必须指出两点:第一,虽然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在上升,但拉美国家获得的出口收入中仍然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第二,上述数据掩盖了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墨西哥的出口在整个拉美地区的约40%,而墨西哥的制成品在出口额中的比重则高达85%。
  可见,21世纪初拉美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在如何发挥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一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提升产业结构,增加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
  把初级产品出口作为外汇收入的来源是有风险的,因为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比较大,而且初级产品的供给更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美洲开发银行的一个研究报告指出,在1970-1992年,拉美经济的“动荡性”(volatility)高于除非洲和中东以外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其原因之一就是拉美地区的出口收入以初级产品为主,而初级产品出口经常受到贸易条件变化的影响(注:其他原因包括:政治稳定性差、金融体系脆弱以及汇率不稳定,等等。(参见Inter-AmericanDevelopment  Bank: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in  Latin  America,1995  Report,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相比之下,东亚在实施外向发展模式后,通过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而获得了大量外汇收入。这些外汇收入使东亚维系了宏观经济的稳定,也使其成功地积累资金,为重工业建设打下了基础。
  二、2005年建成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将进一步提升拉美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除古巴以外的所有美洲国家已确立了在2005年建成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这一目标如能实现,21世纪初拉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得到提高。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是美国在1994年的迈阿密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提出的。就目前态势而言,这一目标是能够如期实现的。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洲地区的一些自由贸易协定或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集团、中美洲共同市场和加勒比共同体等)运转良好,从而为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基础。其次,拉美国家已经认识到,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这样的方式来加强整个美洲地区的经济合作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南北美洲来说都将是一种“双赢”的结果。第三,美洲自由贸易区能否建成,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意愿和行动,而美国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决心似乎是很大的。

  美洲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可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将拥有7.55亿人口,经济总量在10万亿美元以上。(注:1998年美国和加拿大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79030亿美元和5809亿美元,拉美为19330亿美元。(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8-10))因此,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首先,它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其次,它将加剧世界上三大经济圈之间的竞争。再次,它有利于扩大美洲国家的国民经济总量,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
  不容否认,与拉美国家相比,美国将从美洲自由贸易区中获得更多的好处。这是由以下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一,拉美国家业已达成了多个区域内和区域外的自由贸易协定,这些协定(除NAFTA以外)将美国排除在外,因而对美国企业是不利的。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美国公司获得进入拉美市场的不断增长、稳固和无歧视的机会。第二,美国的关税大大低于拉美国家的关税。因此,美洲自由贸易区将使美国企业在向拉美国家出口时获得较低的关税。(注:美国政界和公众对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态度似乎褒贬参半,但美国企业则基本上持欢迎和支持立场。例如,(AACCLA)认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美国企业更为便利地进入拉美市场,也将使美国企业和拉美企业在美洲地区大市场上展开公平的竞争。但是,AACCLA也指出,它赞同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应该是这样一个自由贸易区:取消所有商品的所有关税;除特殊规定以外,取消对所有商品、服务和投资的所有其他限制;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原则超过WTO的原则;确保政府不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放弃现有的那些涉及环境保护、卫生和劳工安全等方面的措施;为投资者提供国民待遇,并使其不被东道国政府没收;建立一个可行的解决争端的机制;保护知识产权。(http://www.aaccla.org/issues/ftaa/background.ht))
  任何一种自由贸易协定都会产生两种效应:(1)“贸易创造效应”,即随着贸易壁垒的降低,成员国之间会产生出新的贸易机会;(2)“贸易转移效应”,即贸易从低成本的非成员国生产者转移到高成本的成员国生产者。“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对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成员国能从“贸易创造效应”中获得好处,而非成员国则会受到“贸易转移效应”的不良影响。可以预料,虽然拉美国家在美洲自由贸易区中处于一种从属于美国的地位,但它们依然能从“贸易创造效应”中受益匪浅。
  三、拉美国家的经济总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扩大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总是取决于它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大多数拉美国家早在19世纪初就取得了民族独立。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一些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的程度(见表1)。事实上,20世纪中叶,拉美的人均收入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发展中地区,它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之比大约在1:2左右。然而,20世纪下半叶,拉美的发展步伐明显不如东亚。即便在六七十年代这一所谓拉美的“黄金时期”,拉美的发展速度也不及东亚。
  但是,就经济总量而言,拉美则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地区。据世界银行统计,1998年,拉美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总量为1933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6.7%),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这一组地区中高于其他任何一个地区(见表2)。
    表1 1998年部分拉美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单位:美元)  
阿根廷 智利 巴西 墨西哥 委内瑞拉  哥伦比亚  秘鲁
8030  4990   4630   3840  3530    2470   244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年,第8-10页。
    表2 1998年世界上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单位:亿美元)  
拉美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欧洲和中亚 中东和北非 南亚 撒哈拉以南非洲
19330  18020      10440    5810   5600   323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表3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拉美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GDP增长率  
   发达国家 东亚 其他亚洲地区 中东 东欧 非洲 拉美
80年代 2.69  5.93  4.77    2.97 3.80 3.04 1.33
90年代 2.55  5.13  5.15    3.98 3.48 3.15 3.34

  
  资料来源: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in  Latin  America,2001  Report,p.13.
    二
  毫无疑问,经济总量扩大的幅度与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密切相关的。必须指出的是,最近几十年,拉美的经济增长率起伏比较大。在1965-1998年期间,拉美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3.5%,不仅低于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7.5%,而且还低于作为一个整体的低收入国家的5.9%(注: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12)。在被称为“失去的十年”的80年代,拉美的GDP增长率更是明显低于世界上的其他地区(见表3)。但是在90年代,拉美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拉美的GDP增长率高出2个百分点。这一增长幅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通过分析最近几十年影响拉美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可以看出,21世纪初拉美国家能否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将取决于以下几个重要条件:
  第一,能否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拉美国家实施了声势大、范围广、影响深的改革开放。这一进程不仅在拉美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在整个第三世界来说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无怪乎有人称之为拉美大陆上的一次“经济政变”。
  拉美国家的改革开放主要包括贸易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放松对外资的限制、税制改革、金融改革、劳工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使拉美国家走出了20世纪80年代“失去的十年”的阴影,使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当然,改革开放也产生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其中包括收入分配不断恶化,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
  一些拉美人将1994年12月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2001年12月爆发的阿根廷危机视为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因此要求拉美国家停止改革开放,回到90年代以前的那种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超常干预和闭关自守的“老路”上。令人欣慰的是,这一观点不会影响拉美国家决策者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当然,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的决策者认识到,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开放的社会成本,使更多的人受益。
  第二,能否继续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化进程。全球化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多、更快和更自由的流动。因此,全球化能加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获得资本、技术和市场份额。
  与东亚相比,90年代以前拉美参与全球化的力度是有限的,参与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尤其在六七十年代,两者的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当东亚有力地拓展海外市场时,拉美却依然在“出口悲观主义”阴影的笼罩下,奉行一种内向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70年代,东亚的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为9%,而拉美只有0.9%(注:Gary  Gereffi  and  Lynn  Hempel.Latin  America  in  the  Global  Economy:Running  Fast  to  Stay  in  Place.NACLA:Report  on  the  Americas,January/February,1996:19)。正如美国学者G·吉里弗等人所指出的那样,过去“拉美仅仅利用了全球化提供的一部分机遇,因此,该地区向全球生产结构所具有的高附加值的顶端过渡的能力受到了限制”。(注:Gary  Gereffi  and  Lynn  Hempel.Latin  America  in  the  Global  Economy:Running  Fast  to  Stay  in  Place.NACLA:Report  on  the  Americas,January/February,1996:19)
  在拉美,对全球化持全盘否定的人为数不少。但更多的人认为,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是难以抵挡的,因此拉美国家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合这一趋势。当然,拉美人也认识到,全球化并不是解决当今世界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因此,对于包括拉美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找到其适当的位置,扬长避短,将全球化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那么拉美应该如何面对全球化的挑战?阿根廷学者阿尔多·费雷尔的观点颇有见地:首先,拉美必须解决本身面临的许多问题,如利用资源的效益低、宏观经济形势不稳定、财政金融政策失衡和国际收支状况欠佳,等等。只有这样,拉美才能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为自己找到更多的回旋余地。其次,拉美国家必须重新构筑公共政策的领域,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不是降低政府的地位,而是强化政府在促进发展和实现公正方面的作用。第三,拉美必须保持区域一体化的势头,因为一体化能强化拉美国家在全球化世界中寻求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三,能否强化国际竞争力。在21世纪初,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因此,能否获得更大的的世界市场份额,将直接取决于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出版的《200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将宏观经济环境、公共机构(public  institutions)的质量以及技术进步与创新的能力作为影响竞争力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宏观经济环境涉及以下几个指数:价格稳定与否、国内外融资成本的高低、实际汇率的走势、储蓄率的水平、公共开支的大小以及公众对经济前景的看法,等等。公共机构的质量主要是指法治的程度以及控制腐败的能力。技术进步与创新的能力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适合于创新的环境;②获得国外高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能力;③吸纳新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讯技术的水平。
  根据该报告的数据,拉美的竞争力在世界7个地区的排名中名列第5,仅仅领先于不包括东亚在内的亚洲国家和非洲国家。在该报告所列出的20个国家中,智利、哥斯达黎以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在世界上分别位居第27、第35位和第38位;巴拉圭和尼加拉瓜分别是第72名和73名。由此可见,拉美的竞争力水平有待提高。当然,增强国际竞争力并非一蹴而就,拉美国家应该在21世纪初作出不懈的努力。


  第四,能否通过增强国内资本积累的能力来强化经济安全。经济安全的本质就是一个国家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如何抵御和防范经济危机,使国民经济在没有巨大冲击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曾爆发过四次震惊世界的危机,即80年代初的地区性债务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阿根廷危机。这些危机都给有关国家、乃至整个拉美地区带来沉重的打击,人民生活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这四次危机的根源都与过度依赖外资有关。而拉美国家之所以过度依赖外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国内资本积累能力比较低。除智利以外,拉美国家的储蓄率一般在15%-20%左右,而东亚则高达30%(注:Michael  Gavin,Ricardo  Hausmann  and  Emesto  Talvi:"Saving,Growth  and  Macroeconomic  Vulnerability",in  Nancy  Birdsall  and  Frederick  Jaspersen(eds):Pathways  to  Growth:Comparing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1997:162)。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拉美国家应该采取以下措施:①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使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②改善收入分配,使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③克服高收入阶层的高消费习惯。
  必须指出的是,拉美国家身上越来越沉重的外债负担,也使国际金融界不得不重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982年,以墨西哥宣布无力还本付息为“导火线”,拉美国家相继陷入了债务危机。拉美的债务危机甚至还使其他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爆发了债务危机。当时,拉美的债务总额尚不足4000亿美元。而今,拉美的债务总额已上升到近8000亿美元。可想而知,如果拉美国家宣布无力还本付息,由此而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或许整个国际金融界都会崩溃。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从反面“提升”了拉美的地位。
  第五,外部条件是否有利。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外部条件对拉美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些外部条件主要包括:(1)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的走向。初级产品出口是拉美国家获取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出口收入的多少。最近几十年的趋势表明,多种初级产品的价格走势呈现出疲软的迹象,这对拉美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2)外资流入的规模。最近几十年,拉美经济的增长率与外资的流入量呈正相关关系,即外资流入量大,经济增长率就高。
  最后还应该指出,作为多种发展理论的发源地和试验地,拉美在国际上经济学术界的地位也是不容低估的。20世纪40年代后期,普雷维什提出的结构主义理论(也称发展主义理论)使拉美走上了进口替代工业化道路。这一理论不仅影响了拉美一代人,而且还对整个发展经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60年代问世的依附论(这一理论的许多代表人物是拉美学者),同样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发展经济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80年代后期以来,新自由主义学说在世界各地盛行。拉美就是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试验地”之一。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肤色的学者在评价新自由主义时,经常以拉美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
    三
  20世纪80年代初,拉美爆发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这一“双重危机”使整个拉美地区在80年代陷入了所谓“失去的十年”。1994年12月,墨西哥遇到了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这一危机被视为“新兴市场时代”的第一次金融危机。1999年初,巴西出现了金融危机,这是20世纪西半球上最后一次危机。2001年12月,阿根廷遭受了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这个历史上的富国迄今为止仍然没有走出危机的阴影。2002年年中,乌拉圭和巴西又出现了金融动荡。
  可见,在预测21世纪初拉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时,必须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拉美经常爆发经济危机?
  虽然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我们仍然能够从8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遇到的历次危机中看出两个共同的因素,即外债和汇率。
  70年代后期,许多拉美国家面临着三种严重的外部冲击:一是进口石油的价格上升;二是利率的上升使外债的利息支付额大幅度提高;三是初级产品出口收入下降。面对这种局面,拉美国家面临着两种选择:或减少进口和增加出口,或举借更多的外债。就第一个选择而言,减少进口并非易事,因为非必需进口商品已所剩无几;而增加出口则难以一蹴而就。可见,拉美国家只能求诸更多的外债。在1979-1981年期间,拉美的外债增长了85%。
  1982年8月,墨西哥首先宣布无力偿还外债。墨西哥的“倒账”损害了墨西哥和其他拉美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资信,外资流入量急剧减少。外资流入量的减少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进而削弱了拉美国家还本付息的能力。这一恶性循环的最终结果是,几乎所有拉美国家都陷入了债务危机。


  拉美国家严重依赖外债的原因无疑是国内资本积累的能力低。国内资本积累能力低的表现就是储蓄率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超前消费、收入分配不公、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畅通以及政府未能利用利率机制来调动储蓄者的积极性等等。
  拉美国家似乎并没有从80年代的债务危机中吸取教训。9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继续无所顾忌地举借大量外债。当然,相比之下,90年代以来拉美爆发的历次危机和动荡的根源,除了沉重的外债负担以外,还与汇率的变化密切相关。
  为了控制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都把汇率作为反通货膨胀的工具,即发挥“汇率锚”的作用。“汇率锚”固然不负众望,成功地将通货膨胀率从四位数降低到一位数。然而,“汇率锚”也有一种难以避免的副作用:高估本国货币的币值,从而使出口部门面临严重的困难,市场开放后出现的经常项目失衡变得更为突出。
  币值高估并不十分可怕。如果政府能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汇率,危机不会发生。然而,在上述拉美国家,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不佳,不得已而为之的贬值极大地打击了外国资本的信心,从而导致资本外流或外资不愿意进入拉美。其结果是,国际储备急剧减少,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金融体系面临巨大的压力。这一切不良后果使外资流入量进一步减少,资本外流也进一步加快,从而使政府更加难以驾驭金融形势。
  可见,在全球化时代,国民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汇率是这一联系的“纽带”,因此,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实施恰当的汇率政策,已成为经济开放条件下决策者必须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收稿日期:2002.12.24